陳衡恪扇面畫蔬果圖

陳衡恪扇面畫蔬果圖

《陳衡恪扇面畫蔬果圖》是現代畫家陳衡恪創作的一幅紙本扇面畫。此畫現藏於故宮博物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衡恪扇面畫蔬果圖
  • 畫作類型:扇面畫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陳衡恪
  • 規格:縱16.7厘米、橫51.9厘米
  • 畫作材質:紙本、設色
  • 現收藏地:故宮博物院
基本信息,創作背景,作品賞析,畫家簡介,

基本信息

【名稱】陳衡恪扇面畫蔬果圖
【類別】中國名畫國畫扇面畫
【年代】現代
【作者】陳衡恪
【簡介】
扇面,紙本,設色,縱16.7厘米,橫51.9厘米,藏故宮博物院。

創作背景

人類進入20世紀以來,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均在突破,是其他任何歷史時期無法相比的。由於科技引領率先進入工業革命的西方國家建立起一整套以科學為基礎的思想體系,影響到包括藝術在內的審美理念及價值取向。儘管印象派畫家已努力掙脫寫實主義的羈絆而趨於某種寫意的個性發揮(如追求活潑、躍動的筆觸),但並未引起周遊列國的康南海的關注。他被逼真的寫實畫作所震懾、折服,發出美術革命先聲。一時附和者眾。留洋歸來的徐悲鴻更是大發激憤之詞,對寫意畫尤其是明、清以來的文人畫大加撻伐。他們在清末民初特殊時期,確實有扭轉乾坤之勢,改造後的中國畫也的確兼具中西繪畫之長,但同時也使中國繪畫對寫心、寫神和因情造境的獨擅所長鄙棄過甚,給現代美術史留下了割裂民族繪畫寫意傳統的一些巨痛,從而元氣大傷。這時,陳衡恪的有關文人畫的公正評價與重張大纛,不僅是學術風向的轉變,更應看是對民族文化精神的重新體認。其理論建構與身體力行的創作新境,比傳統派諸家泛泛之論更具感召力說服力,從而成為傳統創新派巨擘齊白石崛起的先導。
陳衡恪之所以能理直氣壯地為文入畫“張目”,並影響深遠,除了在教育部任職的重要身份之外,更得益於高深的國學修養,以及詩、書、畫、印樣樣精能的全才式創作本領。雖然陳衡恪是吳昌碩的弟子,但由於他曾留學日本,因而視野更開闊,觀念也
更新穎。這在其作品《北京風俗畫》中已有很好的體現。這類創作比逃避社會現實的自娛、解悶兒性繪畫要深刻警醒得多。其中
一些充滿諷刺寓意的畫作,開文人諷喻畫新境,突破了八大、“揚州八怪”的舊格,有貼近世俗百態之感,對漫畫創作也有引導作用。另一方面,陳衡恪繼承明、清以來尤其是揚州諸子至吳昌碩擅寫蔬果的傳統,在寫生和參考粉本的基礎上,創作過此類題材的作品。

作品賞析

陳衡恪的這幅《蔬果》有行書款“秋來得佳果,只緣培養功。棣生老弟屬,戊午立秋後三日,衡恪寫”。鈐一“師”字白文印。畫面中有三個茄子和兩個帶皮的新玉米(北方人叫“棒子”)。中國花鳥畫題材包羅萬象,各種動植物隸屬其中。植物中又包括花卉、蔬果的生長態及其結實態。北宋趙昌是較早對此進行細緻描繪的畫家。至揚州諸子、趙之謙、吳昌碩時已成風尚,佳作紛呈,但畫玉米者鮮見(齊白石愛畫整株玉米,那是在陳衡恪以後的事)。畫茄子者始見於李鱓,配有切成塊兒的西瓜和一串兒豆角,季節性較強。而陳衡恪此作打破了時令局限,將夏天常見的茄子和秋天成熟的玉米置於一紙,反映出其創作的靈活性,可又頗為自然真實。筆者認為,吳昌碩金石壯筆性的豪氣縱橫圖式,自造成分大於寫生成分;而陳衡恪寫生成分往往大於自造成分,足見其“外師造化,中得心源”。
陳衡恪這幅《蔬果》,用色和色墨極為鮮活生動,甚至比工筆畫還要令人感到真實可信。畫面先以濃淡墨寫出茄子,以重墨和赭色先後“破”一下,突出渾圓的體積感和色墨相融的和諧感;次以赭黃調淡墨,交叉寫出兩個包皮玉米,一繁一簡、一張一斂,煞是美妙。深黃赭色勾寫的玉米粒和淡赭墨細寫的蓬鬆自然的“須子”,巧奪天工!此作章法聚散、縱橫布局合理;落款避實就虛,且不主故常,深得缶老書意,卻無劍拔弩張之勢,與畫格甚侔。

畫家簡介

陳衡恪(1876—1923),字師曾,號朽道人、槐堂,江西修水人。清詩人陳三立子,史學家陳寅恪兄。撰《中國繪畫史》、《文人畫之價值》、《中國文人畫之研究》等。力舉齊白石成名並勸其變法成功。王雪濤、李苦禪、劉開渠等皆出其門下。有《陳師曾先生遺墨集》、《陳師曾先生遺詩》等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