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白秋

陳白秋

陳白秋是美國生態藝術研究發展中心副主任﹑藝術總監﹐是畫家﹐是教授﹐是大師﹐更能詮釋他的人生的應該是----塬木藝術的創始人。人們無法把他的藝術活動歸入某種已有的藝術門類,而不得不專門為之命名,稱之為塬木藝術。這獨特的藝術深深感染和打動了人們,而藝術家自己卻說,他是在用這種方式修道。陳白秋創造的塬木藝術,以其獨特的魅力,引來了世人的關注。1995年,“陳白秋塬木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舉辦,其中叄件作品——《乾坤柱》、《道》、《神牛》,被中國美術館收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白秋
  • 職業:畫家
  • 畢業院校:西南師範學院藝術系
  • 代表作品:《乾坤柱》、《道》、《神牛》
藝術特色,生活經歷,藝術魅力,繼續奮鬥,

藝術特色

原木藝術,表現了一種中國神奇的原始文化的遠古、神秘、純樸和粗獷的美學情趣。  陳白秋的作品有的氣勢磅薄、粗獷神秘,有的雋永深邃、意韻悠長,有的清新甜潤、活潑可愛。它們表現了大自然的勃勃生命力,揭示了宇宙間陰與陽的對應關係以及生命和自然間神秘的和諧,展示了人類對回歸大自然的渴望。
陳白秋
《原木交響曲》系列,用種類各異的原木切面,以點、線、面的組合方式表現一種視覺化的音樂旋律和節奏。這些原木材料的各種切面,無論其質地、表面機理還是它們所顯現的體積感和色彩感,都有著無限豐富的表現力。
《神面》系列,通過神面造型表現一種貴州地方文化中的荒蠻、神秘和由於大山的隔絕而出自人們內心的、渴求交流的、生命的本能欲望。
《道極》系列,表現世界、生命的物質本源,展現生生不息的宇宙演變。
陳白秋將原木藝術的創作過程說成是“修道”的過程,是“替木行道”的過程。他的原木之緣,來自於他對自然本源的一直追求。

生活經歷

小時候,他曾跟著在地質勘探隊工作的母親跋山涉水,與大山森林為伴。他曾在顯微鏡中觀察植物的切片,那些斷面密密麻麻的圓圈,構成了另一個美麗得令人驚訝的世界。1980年,他24歲,就讀於西南師範學院藝術系,他愛從校園裡找樹枝、樹葉來拼畫,作品意外得到的高分使他興奮不已,他開始專注於未來使他成名的樹們。在一次坐火車回貴陽途中,窗外樹木飛馳而過,光影交錯間,風象一把刀,將眼前的植物都切割成了片狀……他心為之一顫,與他生命相連的原木畫輪廓終於清晰了起來。
1984年,陳白秋畢業分配到貴陽師範學院藝術系任教。1986年9月首創原木藝術時,他的三件作品——《太陽與月亮》、《渴求》、《空間》的問世引起了轟動。1988年,他舉債帶著自己的作品到北京去辦展覽,惴惴不安又野心勃勃。北京民族文化宮惜才,給了低價展位。原木畫轟動了京城,展覽延續一周,所有的作品都被收藏家買走。
這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一生的奮鬥方向,他的藝術才能也受到了更多的關注。1989年陳白秋原木藝術展在法國駐華大使館舉辦;1990年,美國賽克勒文人科學與藝術基金會資助了他一大筆錢。陳白秋從繁華的都市消失了,他在貴州修文縣笮巷口峽谷隱居了五年。在那裡,他不用為生計發愁,一心一意地搞他的“極端張揚個性”的作品。他將自己的魂靈融入到作品之中,五年里創作了一大批原木藝術作品。1995年,在中國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美國賽克勒文人科學與藝術基金會及貴州中國青年旅行社援助下,“陳白秋原木藝術展”在北京中國美術館開了幕。

藝術魅力

原木藝術以它質樸的藝術魅力,贏得世人的青睞。以“陳白秋”為註冊商標的原木藝術作品1999年獲貴州省首屆旅遊紀念品、工藝品評比金獎;同年被貴州省、市、區政府選為特色禮品;2000年在蘇州、台灣、日本等地巡迴展出,陳白秋藝術館也在貴陽白雲公園落成。
貴陽當地政府和銀行幫他花最少的錢買了艷山紅的一塊地皮做工作室並不斷發展。現在,他的藝術創作室已發展成為有二百多人的企業,在全國各大城市建立專賣點幾十個,產品同時遠銷港、澳、台、美國、日本、韓國、新加坡、法國等國家和地區。陳白秋白天運作企業,晚上進行藝術創作,他有些苦惱。他說:榮辱不驚的境界是最高的,從小溪變成翻騰的江河再到平靜的大海是一個修煉內心的過程。如此,或許就是真的大師了。

繼續奮鬥

自覺還沒有成為大師的他想著多為社會做一些事情。國家旅遊總局已撥專款在黃果樹下游建立陳白秋旅遊扶貧培訓中心,組織當地農民生產原木畫、刺繡和泥土畫。他還在構想著白雲區陳白秋自然生態藝術園,作為帶動周邊旅遊經濟發展的一面生態文化旗子,讓園內的生物恢復自然生存法則,建立生命的通道,給所有的生命提供必要的生存環境。
按陳白秋的說法,創作原木藝術,是在修道。透過這個現象世界,以原木為媒介,去探索萬物的本質和造化的玄機,是他從來的渴求,也是他永恆的使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