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發庭

陳發庭(1949—1976),縣北共和公社團嶺村人。家庭務農,1973年出嗣給三叔父,全家生活靠發庭維持。

1962年發庭離開沙河國小,到北中區醫院當中醫學徒。1963年任沙河公社群峰醫療點藥劑員,後兼行醫。參加工作後,決心為二戰時期曾為革命做過貢獻的家鄉人民解除缺醫少藥的困難。他白天賣藥製藥,給病人看病;晚上挑燈苦讀,既學政治又學業務。他時刻以雷鋒為榜樣,在日記上寫道:“雷鋒精神,壯志凌雲,救死扶傷,光映眾群。”他能背誦藥性和湯頭歌訣,還表示“不攻克傷寒論誓不為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發庭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性別:男
日常工作,對他人,對自己,光榮犧牲,

日常工作

作為藥劑師、醫生,他工作認真負責。醫療點只有兩個人,他管理的藥品,從沒霉爛過。1969年6月的一個夜裡,突然下雨,醫療點到處漏雨,他用自己的被條蓋藥,藥保住了,被條和身上的衣服全濕透了。管理藥房12年,到外地買藥都是自己挑,先後共買藥400餘次,挑藥共1萬多公斤,為醫療點節省1000餘元。他把醫療點當作自己的家,常年堅守崗位。結婚只在家歇了6夜,年年春節都是在醫療點度過。既當藥劑員,又做醫生,只要病家有請,不管白天黑夜,颳風下雨,隨叫隨到。

對他人

1975年3月的一天,他從北中區醫院撥藥回來,路上遇到一個小孩,說是代人家到北中區醫院請醫生,他馬上叫小孩引他到病人家去。跑到群峰大隊桃龍生產隊,才知道是陳代茂夫妻二人病在床上。他及時看過病開好處方,可是病家無錢拿藥,他又回醫療點撿好藥送到病人家,並煎好交病人服下,直到深夜才回醫療點。婦女陳美容生病,處方上缺了一味藥,他專程到百里公社衛生院將藥配齊送到她家。為使老區人民少花錢、治好病,他決心學會針灸,一邊學習書上的理論,一邊把針扎在自己身體的穴位上做試驗。經過一段時間實踐,終於掌握了針灸技術。幾年來,他用針灸和中草藥為老區人民治好很多頑病難症。轉橋大隊新屋生產隊婦女陳雪蓮、劉貴芝兩人患血崩病,10多年都沒治好,後來還是他用草藥給治好的。

對自己

他對別人很關心,對自己卻要求十分苛刻。他身體很虛弱,每次感冒,都是用點草藥,從不因為自己是醫生又管藥房而占便宜。他生活非常樸素,參加工作12年,只做過一件棉襖,買過一條絨褲。1973年在百里衛生院工作的生父給他買了一雙襪子,1976年犧牲時,腳上穿的還是那一雙,已經破了4個洞,還打了幾個補釘。

光榮犧牲

1976年5月2日,皇帝尖1皿下一群小學生放學回家,沿途唱著玩著,突然有個學生掉落路邊的塘里。陳發庭出診回來正經過這裡,聽見塘岸上孩子們的呼救聲,急忙跑到塘邊,毫不猶豫地跳下塘去。他不顧水深力乏,奮力搶救,後落水兒童得救,他卻光榮犧牲了。陳發庭捨己救人的訊息傳開後,群峰、轉橋、花沖等大隊的幹部、民眾無比悲慟。在他們的要求下,陳發庭的遺體埋葬在他生前工作過12年的群峰大隊。中共北中區委號召全區人民向陳發庭學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