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狄吉

陳狄吉

陳狄吉同志,男,1922 年11 月出生於湖南省衡山縣(原名向大甘,因躲避國民黨特務追殺而改名)。1942 年7 月考入北京大學學習,1945 年3 月參加革命工作,1946 年3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開國大典中任中央團校方陣領隊,1955年授勳時以32歲的年齡成為空軍最年輕的校級軍官。1979 年7 月從部隊轉業到教育部工作,任政教司負責人等職。1985 年4 月,陳狄吉同志離休。2002 年6 月29 日11 時20 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陳狄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在北京逝世,享年80 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狄吉
  • 別名:向大幹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湖南省衡山縣
  • 出生日期:1922 年11 月
  • 逝世日期:2002 年6 月29 日11 時20 分
  • 職業:中央團校、空政教官、教育部司長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
  • 主要成就:開國大典 中央團校方陣領隊
投身革命,播種革命種子,發起建立“民青”,參加“沈崇事件”,調入地方工作,進入解放區,主持地方土改,開國閱兵,建國後工作,調入空軍,轉業教育部,人物評價,

投身革命

陳狄吉同志1942 年7 月考入北京大學學習(即當時的西南聯大,日本侵華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聯合成立西南聯合大學並南遷雲南),在校期間他受進步思想影響,追求真理,1945 年3 月參加黨領導的中國民主青年同盟,並在聯大學生自治會工作。

播種革命種子

1944年暑假,日寇發動湘桂戰役,威逼黔滇。《新華日報》號召知識青年下鄉,發動民眾,準備抵禦日寇西進。當時聯大不少同學回響這一號召,紛紛下鄉,包括陳狄吉(向大甘)、肖松(蕭敬秋)、石羽、譚正儒(嚴振)、王熾生(鄧識生)、徐滌辟等人。通過中華職業教育社的介紹,一同去了滇南石屏縣,就教於石屏師範學校(簡稱“石師”)。這是聯大同學成批下鄉的第二批。第一批下鄉是在皖南事變後的1941年春。那時大批地下黨員和一些進步同學都疏散去了雲南各縣。這兩批聯大同學,還加上其他時期零散下鄉的一些同學,多在雲南各縣裡的中學教書。他們在當地青年學生中播下了革命的種子,為培養雲南各縣年青一代作出重要貢獻,也為後來雲南“邊縱”游擊隊的創立和發展提供了部分幹部的準備。

發起建立“民青”

1944年下半年,隨著抗戰形勢的變化,西南聯大的民主進步活動又活躍起來。洪季凱(洪德銘,原在新四軍工作,1944年暑假來到聯大),蕭松(肖松,北京大學第一任黨組書記)、譚正儒(嚴振)、陳狄吉、石羽、王念平等幾個同學發起建立黨領導的秘密外圍組織“中國民主青年同盟”(簡稱“民青”),得到袁永熙的支持,於1945年2月正式成立。後來地下黨員馬識途(馬千禾)等又建立了另一個“民青”組織。這時中共雲南省工委指示,兩個“民青”組織應獨立存在,不發生橫的聯繫。前者稱“民青”第一支部,後者稱“民青”第二支部,分別由袁永熙、馬識途領導。“民青”在聯大如雨後春筍般地迅速發展起來,把一大批進步同學吸收了進來。石羽於1945年2月放寒假後從石屏返回昆明,當即加入了“民青”。回到石屏之後也發展了“民青”組織。“民青”的建立和發展,使聯大的進步力量又凝聚到了黨的周圍。在黨的領導下,“民青”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發展和提高得很快,成為日後歷次學生運動的中堅力量。
由於工作出色,陳狄吉於1946 年3 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6 年7 月西南聯大的三個組成部分(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分別在平、津復校。陳狄吉同志隨同學校到了北平,入北京大學讀書。在此期間,他深入同學之中,反對國民黨特務分子的破壞,參與建立多種進步社團,繼續發展“民青”組織。

參加“沈崇事件”

1946 年12 月,他積極參加領導因“沈崇事件”而爆發的反對美軍暴行的運動。
1946年12月24日晚,在北平東單發生駐華美軍海軍陸戰隊伍長皮爾遜強姦中國女學生沈崇的案件,史稱“沈崇事件”。
事件發生,當局立即封鎖訊息,勒令報紙撤回稿件;但是幾家報紙還是不顧禁令刊登了訊息。真相一經披露,立即引發大規模學生抗議遊行,並迅速席捲全國,最後導致美國撤軍、停止軍援,加速了國民黨統治的垮台。毛澤東同志稱其開闢了解放全中國的“第二條陣線”。學生的愛國運動迫使美軍法庭不得不將強姦主犯皮爾遜判刑15年(送回美國後又宣布釋放),幫凶普利查特判刑10個月。
沈崇事件傳出後,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漢、重慶等全國數十個大中城市學生和各界人士約50萬人,於12月底至1947年5 月,舉行聲勢浩大的示威遊行,抗議美軍暴行,要求美軍撤出中國,廢除《中美商約》等。至5月20日,北平、上海、蘇州、杭州16個大學500多名學生以“反飢餓、反內戰,反迫害”為口號,在南京舉行聯合請願大遊行達到高潮。國民黨政府派出大批軍警鎮壓民主愛國學生運動,遊行學生被捕28人,重傷19人,約500 人遭毒打,釀成“五二0”慘案。
沈崇事件真相沈崇事件真相

調入地方工作

進入解放區

陳狄吉在北大的革命工作,受到國民黨特務的注意,1947 年3 月黨組織為避免陳狄吉同志遭受國民黨迫害,讓他撤離北大,派他到解放區,分配到晉察冀中央局城工部工作,並改原名向大幹為陳狄吉。其中“狄”字取自法國革命家,詩人,巴黎公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國際歌》的詞作者歐仁.鮑狄埃的狄,“吉”字寓意吉祥,隱蔽的表達了共產主義最終勝利的含義。

主持地方土改

1947年5月,他參加了晉察冀中央局土改工作團,任副組長,先後在靈壽、獲鹿兩縣進行土改工作。
1948 年5 月,土改工作結束後,他回到華北局。6 月他被派到中央團校工作,任學員班主任,支部書記等職,他深入學生之中,言傳身教,積極熱情為黨培養輸送幹部,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1949年初參加中華全國學生第十四屆代表大會。
中華全國學生第十四屆代表大會中華全國學生第十四屆代表大會

開國閱兵

1948年6 月,陳狄吉同志被派到中央團校工作,任學員班主任,支部書記等職。1949年10月,開國大典中作為中央團校支部領導,帶領團校學院1200多學員參加了開國大典閱兵儀式。
1949年9月25日,一百多學院在一個大場院裡正吃晚飯,指導員陳狄吉同志突然站起來大聲宣布:“中央首長指示,要我們全體學員赴京參加十月一日開國大典!”頓時,寧靜的校園沸騰了。緊張的準備工作隨即開始。學校給每人發藍色軍乾服一套,並對師生進行安全保密、紀律、禮貌的嚴格訓練。當時中央團校在河北良鄉縣城,距北京有20公里,全校共有師生千餘人。當天下午5時,師生坐了一個小時的火車進到北京,在城內一所國小的教室臨時過夜。  在熱切的期盼中迎來10月1日的黎明。當晨曦微露時,師生匆匆起床,徒步前往天安門廣場。由於北京解放不久,為了確保全全,按要求師生不得交頭接耳,左顧右盼。大約在10時左右,到達長安街。
中央團校學員和教工參加開國大典中央團校學員和教工參加開國大典
約有30萬人陸續匯聚天安門廣場,學員們在指定區域面向天安門南北站位。團校的隊伍緊隨在中央黨校的後面,距離天安門城樓大約幾十米遠,隱約可以看到觀禮台上的人。學員們等啊盼啊,期待著偉大歷史時刻的到來。
下午3時,開國大典隆重舉行,全世界都在關注北京的一舉一動。毛主席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相繼出現在天安門城樓,頓時,廣場上歡聲雷動。毛澤東主席用他那振聾發聵的聲音向世界莊嚴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了!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那一刻,多少人熱淚盈眶,多少人歡呼雀躍,掌聲經久不息。幾代人不屈不撓的艱辛探索,流血犧牲,終於換來了今天的勝利,中國百年的屈辱史從此畫上了句號。
廣場上口號聲此起彼伏,響徹雲霄:“共產黨萬歲、中央人民政府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師生的聲音嘶啞了,雙手拍得又紅又腫,勝利的艱辛與喜悅,在這一刻化作巨大的歡樂。  這時,國歌奏響,全場肅立。毛主席親自按動電鈕,新中國第一面五星紅旗在天安門廣場冉冉升起。
中央團校二期學員在天安門廣場表演腰鼓中央團校二期學員在天安門廣場表演腰鼓
下午3點半左右,盛大的閱兵式開始,朱德總司令乘車檢閱部隊。在民眾的歡呼聲中,威武的中國人民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列隊通過天安門接受檢閱,其間,若干架戰鬥機威風凜凜地從天安門廣場上空盤旋飛過。
下午4時許,民眾隊伍開始遊行。此時作為閱兵副總指揮兼民眾遊行總指揮的正是陳狄吉同志的老戰友,時任共青團北京市委負責人及北大黨組書記的肖松(蕭敬秋)。當師生通過天安門觀禮台前,揮動手中的紅旗,高呼“毛主席萬歲、共產黨萬歲、中華人民共和國萬歲”的口號,渾身熱血沸騰。晚上長安街早已張燈結彩,21時左右,周總理宣布:“同志們辛苦了,遊行結束。”激動的人群久久不願離去。
陳狄吉與毛主席合影 後排左三陳狄吉與毛主席合影 後排左三

建國後工作

調入空軍

全國解放後,組織上調陳狄吉同志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作,1955年授勳時以32歲的年齡稱為空軍最年輕的校級軍官。先後在第五航空學校和空軍政治學校、空軍學院任政治教員、主任教員、教研室副主任。轉業後仍然從事教育。

轉業教育部

1979 年7 月,陳狄吉同志從部隊轉業到教育部工作,先後在政教司、幹部訓練班擔任負責人。1985 年4 月,陳狄吉同志離休後,仍以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飽滿的革命熱情,關心黨的事業。

人物評價

陳狄吉同志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和我軍的建設事業和我國的教育事業,鞠躬盡瘁,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忠誠黨的事業的一生,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一生,是堅持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一生。
2002 年6 月29 日11 時20 分,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原教育部政教司司局級幹部、離休幹部陳狄吉同志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0 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