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朴庵

陳朴庵

君子安貧,達人知命。陳朴庵先生是一位獨標一幟兼有瑰麗詩筆的嶺表名儒,也是粵東近代書壇上一位高手。其詩文俊逸,如出水荷花,一枝獨秀。其人品才情詩學,在潮汕歷史文化潮流的奔騰迴旋中顯示出獨特光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朴庵
  • 國籍:國籍
  • 民族:漢族
  • 逝世日期:1962
  • 職業:文學家、書法家、詩人、老園丁
個人生平,成就及榮譽,個人作品,

個人生平

陳朴庵(1897—1962),漢族,廣東省文史館館員、粵東著名文學家、書法家、詩人、老園丁,清光緒23年(丁酉)九月初三誕生於揭陽縣南門外古溪鄉玉寨村(今揭陽市榕城區仙橋街道永東村)。
其子陳季祥聯合有關部門舉行了陳朴庵生前任教的潮汕各中、國小代表座談會;《作家文苑》粵東版2007年第6—8期也陸續發表文章,紀念陳先生誕辰110周年。

成就及榮譽

朴庵名丁榜,別號潛庵,族號成名,字步瓊。自幼酷愛國學,聰慧過人,聞名鄉里。八歲入村塾,十三歲中秀才,後被棉湖曾右丞習經收為弟子,並與榕城名士林清揚共學,文思大進。
先生學習,一絲不苟,讀過的書,多留有朱筆圈點和蠅頭小楷評註。其遵先賢“學而後知不足,教而後知困”教諭,從不自滿。成年後,文章、書法、詩詞均為時人所推崇。
先生的祖、父輩在鄰里鄉黨中頗負名聲,胞兄陳岱山、宗兄陳家驊都是潮汕重點中學知名老師,可謂群芳俊秀,皆出家學淵源。

個人作品

朴庵尤擅書法,博覽名家名帖的骨格與神韻,融合各家,自成一格,對張黑女碑帖更有創意。其書法端雅大方、清潤秀逸、蒼老有勁,代表他的性格和骨氣。
單位社團、文人雅士請他書寫條幅、牌匾,或當地百姓請他寫竹笠字,均熱誠書贈;但對那些富豪“銅臭”人物,雖願酬重金求墨寶卻遭拒絕。揭陽、普寧一些鄉村宗祠、廟宇和公廳均有他的筆跡,所書“洪陽鎮”三個大字受到原廣東省領導高度讚許;古溪市場的“同安善堂”,玉寨村的“豐裕公廳”、“署祖家廟”、“儒林第”、西潮村的“和合居”等更受行家的讚賞,潮汕各地的不少書法家也慕名前來學習取經。
先生亦喜作詩吟詠,民國34年(1945)間,文友林清揚、陳德儀協助珍藏、編纂《朴山集詩存》,因家貧,終無付梓。他一時傷感萬千,將詩稿付之一炬,過後又十分痛惜,作詩云:
“自謂當年積若雲,片鱗只羽不教存;春風試上涵元塔,猶有碑題碧落文”。
1914年起,陳朴庵先後在揭陽、潮陽、普寧、惠來等高級中學任教40餘年,教學認真,講課生動,學生印象深刻;晚年仍在安樂區籃兜、永東國小執鞭,但因體弱多病,1955年提前退休。此後仍發揮餘熱,筆耕不輟。
1960—1961年,應揭陽文化館之邀,協助整理古舊書籍和潮劇詞曲修改,並為省文史館撰寫文史專稿,後於壬寅年(1962)八月中秋逝世,終年65歲。
彌留之際,適逢廣東省文史館派員送來聘書,敬請先生赴省工作。當時,他神志尚定,含笑拜領盛情。朴庵先生生於清末,長於民國,共和國成立那年已53歲,一生經歷三個年代,從一個崇拜孔孟之道的名儒轉變成一位擁護共產黨領導的新中國公民,在創作上獲得突破,採用寫實手法,力求通俗化、大眾化。
餐風飲露以明志,寄情翰墨為自娛。朴庵先生就是這樣,以一個普通寒儒的姿態出現在潮汕歷史文化的詩林學海之中,力學躬行,誨人不倦,贏得人們追思和景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