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星(江蘇省革命烈士)

陳星(江蘇省革命烈士)

陳星,原名熊凌雲,北坍鄉熊窪村人,大學文化,地主家庭出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星
  • 國籍:中華人民共和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蘇北阜寧縣六區三截溝(今屬濱海縣北坍鄉三截溝村)
  • 出生日期:1924年
  • 逝世日期:1948年
  • 信仰:共產主義
  • 主要成就:革命烈士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

人物簡介

民國35年(1946),陳星報名參軍,任阜東縣總隊三連政治指導員,他關心戰士,團結幹部,嚴格訓練。要求戰士帶著敵情練兵,搞射擊、刺殺等科目訓練一絲不苟,不斷提高部隊的戰鬥力。空餘時間,他教大家讀書識字,對粗識字的通訊員沈忠友、文書周甫山等進行重點輔導,教他們讀書、寫日記、寫書信、打借條、領條,學寫戰地小短文,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
民國36年(1947)初,陳星晉升為營副教導員。是年3月的一天,駐阜寧城國民黨軍48旅和還鄉團一部到阜城以北”掃蕩”,阜東總隊三連在中三灶、前三灶和磚橋一線進行阻擊,陳星率二排占領了大墳塋,敵軍亦搶占墳塋西側,兩軍相距僅20多米遠,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進行猛烈的戰鬥。上午七時半,陳星抬頭察看敵情,頭部被敵人子彈打中,副連長劉正清視此,果斷決定組織火力邊打邊掩護撤離,經過若干次艱苦反擊和白刃拼搏,才得以安全轉移。
陳星烈士遺像陳星烈士遺像
陳星因傷勢太重,流血過多,於當日不幸犧牲,時年24歲。

人物生平

陳星,原名熊凌雲,一九二四年出生於蘇北阜寧縣六區三截溝(今屬濱海縣北坍鄉三截溝村)的一個大地主家庭。難能可貴的是,雖然是地主出身,他卻喜歡跟貧苦農民的孩子接近,在那幼小的心靈里,就已埋下同情窮人的種子。
一九三八年,正當陳星在揚州讀書時,日本侵略者的鐵蹄踏進阜寧大地。侵華日軍的暴行,激起了陳星熾熱的愛國熱忱和對侵略者的無比憤恨。他隨校遷至上海不久,便在哥哥熊梯雲(地下黨員)的薰陶、影響下,很快立下救國救民的凌雲壯志,以自己的實際行動,積極從事抗日救亡鬥爭,因而在一九四二年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人黨後的陳星,革命熱情更加高漲,鬥志愈為堅定。 在形勢複雜而險惡的上海,不怕特務盯梢,不怕打手跟蹤,風裡來,雨里去,勇敢機智地為黨組織摸訊息、送情報,為組織工人運動和學生運動、打擊日本侵略者,作出了有力的貢獻。後來,由於奸細告密,陳星的黨員身份暴露,奉組織上的指示,迅速轉移到家鄉阜東縣(這時的阜寧已析阜寧、阜東二縣)繼續為黨工作。
一九四二年回鄉之後,陳星就參加了當地的抗日武裝河防大隊,協助亦已從上海回來的熊梯雲等動員廣大青年參軍,擴大抗日地方武裝。一九四四至一九四五年初,陳星在阜東青年救國會工作。一九四五年春,組織上選送他到華東建設大學學習,畢業後被分配在清江市從事公安和翻譯工作。抗戰勝利後不久,復又調回阜東縣公安部門。
一九四六年秋,阜東縣的土地改革剛告一段落,國民黨反動軍隊即開始向我解放區大舉進攻,還鄉團反動武裝也隨之而來。為了殲滅國民黨部隊的有生力量,我主力部隊在蘇中“七戰七捷,和漣水保衛戰之後,實行戰略轉移,北上山東。在這種種情況下,上級黨委指示,蘇北各縣都要建立一支地主武裝,以便堅持原地鬥爭。在“保田保家鄉,保衛革命勝利果實”的口號下,在區、鄉、村各級幹部的帶動下,廣大青、壯年積極參軍參戰,配合主力殲滅國民黨部隊。在這次參軍運動中,阜東全縣有一千五百多人應徵。一九四六年十月,壯大了的阜東縣總隊,下轄十個連。五汛區應徵一百八十多人,被編為阜東總隊第三連。就在這時,陳星被調到該連任政治指導員。
來到部隊以後,陳星把全副精力都用在部隊建設上。他關心愛護戰士,注意團結幹部,積極做好指戰員們的思想政治工作。對部隊嚴格訓練、嚴格要求。在戰鬥中不怕犧牲,衝鋒在前。因而深得幹部戰士們的一致好評,享有崇高的威信。
當時,部隊幹部戰士大都來自窮人家庭,識字的人不多。陳星深深懂得, “沒有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而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因此對幹部戰士的文化學習抓得很緊。每逢戰鬥或訓練間隙,他就自任老師,幫助大家讀書認字。對不識字的通訊員沈忠友,陳星交代他每天都要認、寫幾個生字;對粗識字的文書周甫山,則讓他每天寫一篇日記。並經常檢查督促,給予指導,以不斷提高他們的文化水平和寫作能力。
陳星還經常在生活上關心同志們。無論是誰有了困難,他總是千方百計地幫助解決。有的戰士家裡缺吃少穿,陳星就把自己節省下來的錢拿出來予以接濟。他還多次為生病的戰士送藥、端病號飯,有一個年僅十五歲的小號手,生活上還不能完全自理,陳星就經常在夜裡給他蓋被子,有時還叫他起床拉尿。
為了把憶苦恩甜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政治教育搞得形象、生動,陳星不但運用各種具體事例進行講解,還設法把教育內容繪成圖畫貼在營區,使大家隨時都能看在眼裡,記在心中。他還採用普遍教育與個別幫助相結合的方法開展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副連長劉正清工作大膽潑辣,作戰也很勇敢,就是有自滿情緒,民主作風也比較差,戰士對他有意見。因此,陳星就多次找他談心,幫助他逐步認識並克服自己的缺點。
陳星還十分注意把思想政治工作做到練兵場上去,要求指戰員們“帶著敵情練兵”,並處處以身作則,帶頭摸爬滾打。投彈、射擊、刺殺等各種訓練科目,他都親臨現場,作出示範。因而部隊戰鬥力提高很快,新兵入伍不久,就能參加實戰。
鑒於陳星強烈的革命事業心和優異的工作成績,部隊領導曾授予他“模範指導員”的光榮稱號,不久又被晉升為某營副政治教導員(因工作需要未及到任)。
一九四七至一九四八年間,邊區游擊戰爭非常頻繁。當時阜東縣總隊的駐地離國民黨部隊的據點只有幾十華里,有時一天要連續打幾仗,一夜能搬駐好幾個地方。國民黨軍依仗還鄉團地形熟,經常到我鄉村來騷擾破壞。為了打擊國民黨部隊的囂張氣焰,總隊首長決定在一九四八年元旦,派一些兵力去出擊一下。這項光榮任務下達後,陳星十分激動地向部隊作戰前動員;“同志們!節假日是敵人最麻痹的時候,所以也是打擊他們的極好機會。我們這次要衝進敵人的碉堡,打他個措手不及,多抓一些俘虜回來慶新年!……”,陳星的動員,使全連上下人人精神振奮,個個鬥志昂揚。半夜時分,戰鬥命令正式下達了。陳星率領金連幹部、戰士冒著寒風,頂著大雪,神不知鬼不覺地到了阜寧縣磚橋以南的國民黨部隊據點。“舉起手來,繳槍不殺!”正在划拳行令、打麻將的國民黨官兵,被這突如其來的喝令嚇得魂不附體,他們還沒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已乖乖地當了我軍的俘虜。
一九四八年三月的一天,駐紮在阜寧縣城的國民黨部隊四十八旅(後改編為五十一師)和還鄉團,積極籌劃對我解放區進行“掃蕩,。上級命令阜東總隊三連在中三灶、前三灶和磚橋一線打阻擊。陳星要求全連同志勇敢戰鬥,堅決打好這一仗,圓滿完成上級交給的戰鬥任務。他自己分在二排指揮作戰,在前三灶和磚橋之間伏擊國民黨軍。隊伍在凌晨四點鐘出發,黎明前到達目的地。但狡猾的國民黨軍,早在夜間兩點鐘即過了磚橋,並占領了前三灶。面對變化了的敵情,陳星帶領機槍組迅速占領附近的大墳包,同時命令四、五、六班,利用機槍組的火力作掩護,同國民黨軍爭奪前面的有利地形大墳場。這時,國民黨部隊亦已占據墳場西側,相距只有二十多米,而且敵強我弱,情況比較嚴重。但陳星等人冷靜指揮,沉著應戰。大約戰鬥到上午七時半左右,陳星為了察看情況,剛一抬頭張望,就被國民黨的罪惡子彈打中前額,當即昏迷不醒。劉正清副連長得知指導員負了重傷,迅即帶部隊趕來增援。根據敵我兵力懸殊太大的情況,劉副連長果斷決定,一面組織力量阻擊掩護,一面布置撤出戰鬥。經過幾次艱苦的反擊和白刃格鬥,才將國民黨部隊頂住,使全連安全轉移。回到駐地後,陳星終因傷勢過重,搶救無效,於當天光榮犧牲,時年二十四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