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昌文(四川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

陳昌文(四川大學宗教社會學教授)

現任四川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四川省社會學學會會長,成都市社會學會會長等職務。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昌文
  • 國籍中國
  • 職業:教師
  • 主要成就:“四川大學1999-2000年版優秀教材”一等獎
    “四川大學2001—2003年版優秀教材”優秀獎
  • 代表作品:《進藏縣域的宗教與社會》、《第三社區——西部家園的信仰、社區和家庭》等
  • 職稱:教授
人物經歷,研究方向,主要貢獻,主要論文,獲獎記錄,

人物經歷

男,博士教授宗教社會學專業、公共管理專業博士生導師。
陳昌文
現任四川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社會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四川省學術帶頭人,四川省社會學學會會長,成都市社會學會會長。

研究方向

主要從事宗教社會學、社會心理學、行政管理研究。

主要貢獻

1、《進藏縣域的宗教與社會》,巴蜀書社,2016。
2、《第三社區——西部家園的信仰、社區和家庭》,宗教文化出版社,2015。
3、《聖俗邊緣:中國西部的信仰、環境與行為》,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4、《道教人格的社會形態》,四川人民出版社,2004。
5、《社會心理學》,台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4。
6、《宗教與社會心理》,四川人民版,2004。
7、《管理心理學》,台灣新文京開發出版股份有限公司,2003。
8、《宗教與社會心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
9、《發展的創傷—成都市下崗女職工調查報告》,四川大學出版社,2001。
10、《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11、主編“公共行政與社會學教材系列”16種,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2001。
12、《曼森案件紀實:一個嬉皮士家族的命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
13、《宗教、哲學、藝術—兩岸三地文化交流論文集》,宗教出版社,1999。
14、《跨世紀的新生代——獨生子女與中國社會》,四川少兒出版社,1996。
15、《人文心理學》,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4。
16、《心理學家——個人和理論的道路》,四川人民出版社,1988。

主要論文

1、《地方政府“掠奪之手”的形成機制與轉化路徑分析》,河南社會科學,2015年第5期,人大複印資料《公共行政》2016年第1期全文轉載。
2、《北魏“像教”發展的社會支持研究——以雲岡石窟為例的分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015年第5期。
3、《結構主義視角下的“像教”社會——北魏興佛與廢佛的社會結構分析》,四川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年第2期。
4、《現代傳媒與嘉絨藏區的藏傳佛教傳播》,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1期。
5、《藏傳佛教扎倉制度的社會功能探析》,貴州民族研究,2014年第6期。
6、《藏傳佛教社會構成要素的神聖性特徵》,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6期。
7、《佛教在北魏的調整與適應》,中國宗教,2013年第10期。
8、《藏族傳統文化教育在現代化潮流下的積極調試》,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第6期。
9、《藏傳佛教寺廟的社區類型及其功能定位》,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第4期。
10、《絕對彼岸對藏地“家園”的建構性分析》,宗教學研究,2013年第2期。
11、《藏區城鎮的宗教現狀研究——以四川省阿壩州馬爾康縣為例》,貴州民族研究,2012年第7期。
12、《公共同在與群體團結的規約——貴州鄉村基督教堂儀式及其社會功能初探》,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2期。
13、《1944——1949西康省康屬各縣宗教樣態的社會學分析》,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1期。
14、《藏傳佛教物象世界的格式塔:時間與空間,宗教學研究》,2012年第1期。
15、《西部民族混居區書籍、期刊、報紙等紙質媒體的使用調查》,中國編輯,2012年第1期。
16、《論民族地區災後心理危機干預中的跨文化問題,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第6期。
17、 《<古蘭經>神聖教義的二元解讀——信仰意義的普世性與特殊性》,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2期。
18、《龍門山天主教傳播的三階段特徵——“白鹿領報修院”的百年發展》,宗教學研究,2011年第2期。
19、《試論新疆南疆農村伊斯蘭教教職人員影響力》,新疆社會科學,2010年第6期。
20、《神聖空間與公共秩序的規約——貴州安順鄉村基督教堂的空間布局及社會功能》,中國宗教,2010年第5期。
21、《國民政府時期西康地區宗教樣態二十年(1928-1948)變遷研究——兼論國民政府宗教政策和西康早期現代化》,世界宗教研究,2010年第4期。
22、《宗教幻想與社會衝突》,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4期。
23、《由東西方宗教觀差異分析道教衰退之根源》,西北民族研究,2010年第3期。
24、《“嫁主裡面的人”——鄉村基督徒姻親結合的宗教社會學觀》,宗教學研究,2010年第2期。
25、《中國北川羌族自治縣農家書屋的建置及使用功能分析》,中國出版,2010年第1期。
26、《“農家書屋”發揮作用了嗎——中國西部羌民族地區農家書屋的建置及使用功能分析》,編輯學刊,2009年第5期。
27、《川西麥窪寺藏傳佛教考察述略》,宗教學研究,2008年第1期。
28、《“成長為宗教徒”——論藏族兒童宗教信仰社會化的模式與機制》,貴州民族研究,2007年第4期。
29、《藏族傳統聚落形態與藏傳佛教的世界觀》,宗教學研究,2007年第2期。
30、《漢地伊斯蘭建築中的文化交融——閬中伊斯蘭建築實例考察》,中國穆斯林,2006第5期。
31、《古蘭經》:伊斯蘭的精神世界與行為導向》,新疆社會科學,2006年第5期。
32、《西藏林卡與漢地園林的比較研究》,中國藏學,2006年第1期。
33、《西藏人口統計的歷史和分析》,中國藏學,2005年第3期。
34、《女性在塑造村落文化過程中的作用——以一個村莊的日常生活為例》,湖北社會科學,2005年第2期。
35、《第三社區:西部民族村落的發展方向——關於一個彝族村落的調查與思考》,西南科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2期。
36、《論宗教儀式行為對藏民族特性的形塑作用》,宗教學研究,2005年第1期。
37、《論權力產生差異——兼與葉國文博士商榷》,雲南行政學院學報,2004年第6期。
38、《試探中國伊斯蘭教的心理慰藉和情感宣洩作用》,新疆社會科學,2004年第5期。
39、《行政拉動社會發展的問題評估》,武漢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4期。
40、《藏族牧區穩定與發展中的權威分析——以基層政府權威和宗教權威為例》,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
41、《論地理和宗教在藏族喪葬風俗中的作用》,西藏研究,2003年第3期。
42、《道:社會行為的宗教表象》,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4期。
43、《道教的政治情結》,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2年第3期。
44、《藏族民居——宗教信仰的物質載體——對嘉戎藏族牧民民居的宗教社會學田野調查》,西藏大學學報(漢文版),2002年第1期。
45、《現實與制度的衝突——川西藏區婚姻家庭調查》,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12期。
46、《人口史背景中的道教》,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6期。
47、《葛洪<自序>:一個“內聖外王”的人格分裂文本》 ,宗教學研究,2001年第4期。
48、《葛洪——由儒向道的心理歷程》,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2001年第4期。
49、《道教人格的社會選擇》,社會科學研究,2001年第3期。
50、《論藏區宗教的社會價值》,西藏研究,2001年第2期。
51、《泛道教人格的歷史模型》,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
52、《論神格》,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9年第1期。
53、《馬克思主義與日常生活》,社會科學研究,1998年第2期。
54、《道教人格簡論》,宗教學研究,1998年第2期。
55、《學術孤獨與宗教關懷》,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年第4期。
56、《日常哲學引論》,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6年第1期。
57、《個體語義論》,社會科學研究,1995年第4期。
58、《分裂的智慧》,四川大學學報(哲社版),1994年第3期。
59、《行為、心理中的編輯系統關係》,社會科學研究,1994年第1期。
60、《傳統本體論綱要》,哲學研究,1994年第3期。
61、《試論編輯心理學的建立》,編輯學刊,1990年第3期。
62、《“仁”是一種社會心理模式——評述孔子關於“仁”的思想》,天府新論,1988年第3期。

獲獎記錄

1、公共部門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獲“四川大學1999-2000年版優秀教材”一等獎。
2、《宗教與社會心理》獲“四川大學2001—2003年版優秀教材”優秀獎。
3、“中國兒童生存保護髮展書系”之《獨生子女與中國社會》獲四川省首屆優秀圖書一等獎,國家新聞出版署優秀圖書提名獎。
4、《發展的創傷——成都市下崗女工現狀報告》獲四川第十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
5、《西部宗教的行為及其社會樣態》獲2003年度中國社會學會優秀論文一等獎。
6、《聖俗邊緣:西部社會的環境、信仰和行為》獲2005年國家民委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二等獎、四川省第十二次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