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於後

陳於後,1964年生,漢族,教授法學碩士,碩士生導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於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日期:1964年
人物簡介,著作簡介,《學報人與學術人的對話》,論“黃嶺精神”的凝聚與弘揚,

人物簡介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編輯部主任、學報社科版副主編 陳於後

著作簡介

《學報人與學術人的對話》

學術之光、學界之星、學人之友、學海之舟
——《四川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年卷首語。
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教授為《中國人民大學學報》創刊百期的題詞寫道:“學術之光、學界之星、學人之友、學海之舟”,對高校學報厚致勉勵鞭策之意,說出了學報的存在價值和意義,也說明了學報是一所大學的精神和內涵的載體。
高校學報與社會學術期刊相比,在功能和作用上有很多特殊的地方,處處體現著一所高校的人文元素與科學涵養。學校興則學報興,學人強則學報強。學報的命運與學校的命運息息相關,學報的發展與學校的發展根脈相連,學報的使命與學校的使命是一致的。要辦好學報,首先要真正地把學報工作放進學校發展的大局之中,讓學報充分釋放對學科建設、學術科研和大學文化建設的輻射作用。四川理工學院成立以來,學校與學報在不斷發展。這種發展,集中體現在發展思路的創新、發展方式的轉變和實踐能力的提高。
學報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於全校師生員工。學報能夠在科學發展道路上越走越寬闊,靠的是學校黨委、行政的重視和堅強領導;學報辦刊水平、編輯質量的不斷提高,靠的是編輯部全體編輯人員辛勤工作和鑽研精神;學報學術水平的充分保證,靠的是學報審稿專家的學術眼光和認真鑒審;學報學術質量大踏步上升,靠的是校內外作者對學報的高度信賴和學術研究水平。
學報的功能和作用是對高等教育功能的另一詮釋,在四川理工大學建設的系統工程中,學報的地位和作用如何更好地體現,是我們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也是一直在實踐的主題。大學的靈魂在於大學文化和大學精神,學報應當把“務實”和“務虛”結合起來,為構建獨具特色的四川理工學院之大學文化而努力,為弘揚“勤奮求實、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校興我榮”的大學精神而拼搏。當年蔡元培先生接辦北京大學,從革新辦學理念人手,“循思想自由原則,取兼容並包之義”,成功地奠定了這座現代綜合性大學迅速發展的基礎。在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已經取得非凡成就,高等學校正在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時期,學報既要為學術科研、教育教學工作服務,更要以實際行動為大學內涵建設搖旗吶喊。在學報這塊陣地上,整合好大師、大樓、大學三個實體性要素,反思和重構我們的辦刊理念,牢牢抓住大學理念這個戰略性要素而開展學報工作,不斷提高辦刊綜合水平,讓學報成為提高我校核心競爭力的不竭之源。

論“黃嶺精神”的凝聚與弘揚

1978年,在改革開放和煦春風的吹拂下,我國高等教育事業在歷經磨難與挫折之後,又凸現出勃勃生機。四川理工學院三十年的改革與發展,使得學術思想和大學精神相得益彰,水乳交融。大學精神鑄造了一所高校的歷史,也是一所高校時代風彩的熱烈張揚。大學是思想進化的殿堂,是精神凝鍊的聖地。在其中,有我們對過去的反省和現實的深思,還有我們對未來熱切的盼望。
一、“黃嶺精神”溯源
“浮雲東往,皓月西行,寂寞黃嶺可曾靜?金風陣陣,蛙蟲爭鳴,莫道秋夜無佳音。欲求鵬程萬里,雄心、信心、恆心”。這是在上個世紀60年中後期流傳在原華東化工學院西南分院的一首詞,作者是誰已無據可考,但在位於川南腹地的自貢鄧關黃坡嶺上,許多人都記得它。在幾次原四川輕化工學院的校慶會期間,筆者都不經意地聽到過有校友在飽含深情地吟誦著這首詞。這首對仗不是那么工整、立意也略輸高遠的詞,為何能在黃坡嶺上流傳許多年,在穿越了原華東華工學院西南分院、四川化工學院、四川輕化工學院的歷史後,以至現在的四川理工學院,為什麼依然有很多人記得它?帶著刨根問底的執拗和對老一輩“黃嶺人”的崇敬,筆者曾在四川理工學院第一屆黨代會期間,就此問題請教了原四川輕化工學院黨委宣傳部部長丁田老先生。丁老說這是來自大上海的幾位青年教師,當年在黃坡嶺上自彈自唱的吉他樂詞。幾十年過去,物是人非,樂譜已經不在了,但歌詞還廣為流傳,它的長久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在於濃縮與回放了黃坡嶺上一段激情燃燒的歲月,詮釋了老一代“黃嶺人” 在荒山野嶺上開創和建設一所高等學校的過程中所歷經的歡情悲緒、竣思悵感和勁骨柔腸。
今天四川理工學院倡揚的“勤奮求實,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校興我榮”的黃嶺精神,應該就是當年這首吉他詞的政治版。一批批從繁華都市來到這寂寞黃嶺的建設者們,懷著振興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雄心壯志,持之以恆地艱苦奮鬥幾十年,建成了一所初具規模的本科院校。“黃嶺精神” 正是從他們身上得到了最初的體現,並成為今天四川理工學院值得驕傲的精神財富。
2004年合併組建的四川理工學院,走過了“混合、磨合、融合”的三年之後,基礎設施、辦學方針、大學理念都上升到一個更高的層次。2007年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的過程中,“黃嶺精神”這一特殊概念得以正式命名。它既傳承了原華東化工學院西南分院、原四川輕化工學院“勤奮”、“求實”的校訓,又融入了原自貢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辦學理念,同時也體現了原自貢高等專科學校、自貢教育學院在辦學歷史上所凝鍊出的“艱苦奮鬥、追求卓越”的可貴品質。今天,四川理工學院“勤奮求實,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校興我榮”的黃嶺精神和“厚德達理,勵志勤工”的校訓,受到全校兩萬多名師生員工的一致認同和身體力行,成為了四川理工學院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和諧發展、又好又快發展的進行曲。
二、黃嶺精神的內涵和實質
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一個組織,乃至一個團隊,都需要精神的維繫與支撐。肇始於20世紀60年代中期,發端於自貢鄧關黃坡嶺上的“黃嶺精神”,是三代黃嶺人塑造和張揚的一種人文精神,它在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區域和特定的人群中產生,具有內涵上的規定性,但它同時也是一種普適性的,表現為對人的價值、命運的維護,對事業執著的追求和對理想目標憧憬的精神食糧和文化精神。從某種意義上說,人之所以是萬物之靈,就在於它有人文,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人文精神不僅是精神文明的主要內容,而且影響到物質文明建設。它是構成一個民族、一個地區文化個性的核心內容;是衡量一個民族、一個地區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一個國家的國民人文修養的水準,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國民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和水平。“勤奮求實,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校興我榮”的黃嶺精神,毫無疑問是這所西部理工類高等學校建設者們心靈的港灣和現實的願景。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基礎。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實施素質教育,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 四川理工學院幾十年的辦學歷史,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改革開放方針指引下,師資隊伍建設、學科建設、科技工作、人才培養和大學管理等方面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績,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充分彰顯了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的三大職能。四川理工學院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厚重的大學文化,凝鍊了獨特的大學精神,形成了自己的教育傳統。“勤奮求實,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校興我榮”十六個字,切切實實地代表了三代黃嶺人的內心訴求,展現了一茬一茬師生員工求真務實的一貫作風,正因為如此,它才成為了今天四川理工學院所信奉的大學精神。
毛澤東同志說過“人是要有點精神的”。有什麼樣的精神?有的人艱苦奮鬥,奮發有為;有的人氣貫長虹,留名青史;有的人高風亮節,為人欽佩;但是,大多數普普通通的人,他們的精神就是在平平凡凡中的不平凡。在一定的情況下,在日常的平凡中,顯現出他們的不平凡,那就是顧全大局的無私奉獻精神,艱苦奮鬥的抗爭精神,默默無聞、辛勤耕耘的園丁精神。許許多多的英雄模範,就來自於他們中間。這些精神是我們民族的光榮傳統和良好風範,也就是黃嶺精神實實在在的內涵和實質。
三、弘揚黃嶺精神,促進學院又好又快發展
如前所述,黃嶺精神是四川理工學院在自身存在和發展中形成的具有獨特氣質的精神形式的文明成果,它是三代黃嶺人精神的時代標誌和文化凝聚,是構建和統領四川理工學院大學文化的高級形式。當前,在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這一戰略思想,並以之為四川理工學院改革發展的巨觀指導方針的過程中,我們特別需要創新觀念、開拓思路、破解難題,在改革發展的道路、改革發展的模式、改革發展的動力、改革發展的目的和要求等方面有一系列新的思想和新的舉措。四川理工學院發展初期,第一代黃嶺人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創業精神,是我們今天所弘揚的黃嶺精神的思想淵源,是四川理工學院“大學精神”進一步充實的歷史基礎,也是四川理工學院又好又快發展的現實需要。
“大學精神”的本質特徵可以概括為創造精神、批判精神和人文關懷精神。創造精神是“大學精神”的大學存在的價值所在,是大學在社會有機體中保證自身地位的根本生命力。文化的繼承不能依賴於遺傳,只能通過傳遞方式繼承並發展下去。照樣,黃嶺精神也不可能自發地就在新一代四川理工學院師生員工的心中留下深重的烙印。任何一所高等學校都具有文化底蘊,但是,要有一個好的精神才能算是一所好的高校。黃嶺精神代表了四川理工學院的歷史和過去的輝煌,是四川理工學院的辦學理念和精神家園。我們倡導的黃嶺精神,必將激勵全校教職工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奮鬥、辛勤耕耘、教書育人,為科教興國作出貢獻;它也必將感染我們的學生,在喧囂的社會中少些浮躁多些勤奮,少些虛無多些責任,從而達到如校訓所言“厚德達理、勵志勤工”之境界。
《大學》有言:“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德、親、善”就是指大學裡面應有仁愛和大愛。我們的教師要愛科學、愛學術,更要愛事業、愛學生,管理者要愛服務,要全心全意地為教學科研服務,為教書育人服務。這樣才能使特定歷史條件下所形成的黃嶺精神在新時期得到傳承和弘揚。
大學是學術、科學、文化的承傳者和創造者。大學之所以為大,就在於它有學術創新力和思想凝聚力,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精神和文化。我們憑藉“勤奮求實,艱苦奮鬥,無私奉獻,校興我榮” 的黃嶺精神——這些老一輩黃嶺人千錘百鍊而產生出的思想精華和大學文化,就能夠“乘風破浪終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實現四川理工學院改革發展進程中的新跨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