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拾遺故宅

《陳拾遺故宅》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作品。此詩寫的是陳子昂在射洪縣東七里東武山下的宅子,表達了對陳子昂的仰慕之情。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點評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陳拾遺故宅
拾遺平昔居,大屋尚修椽。
悠揚荒山日,慘澹故園煙。
位下曷足傷,所貴者聖賢。
有才繼騷雅,哲匠不比肩。
公生揚馬後,名與日月懸。
同游英俊人,多秉輔佐權。
彥昭超玉價,郭振起通泉。
到今素壁滑,灑翰銀鉤連。
盛事會一時,此堂豈千年。
終古立忠義,感遇有遺編。

點評鑑賞

此宅蓋拾遺與趙彥昭、郭元振輩嘗題字於壁間。云:“公後登宰輔”,少陵詩紀此而已。
後村詩話》:
《陳拾遺故宅》詩,至比之郭元振,唐人敬重拾遺如此。
杜臆》:
會止一時,堂不千年,獨《感遇》之遺篇尚存,此立言而不朽者也。稱文章而歸之“忠義”,才是真本領,亦公自道。“位下曷足傷”二語,亦自道。
讀杜心解》:
“位下”二句,泛提。故著“聖賢”字;然正以抬起才高,見“有才”則位雖下,而“同游”者盡當代宗工矣。
杜詩鏡銓》:
李云:悲壯之篇,足為陳公吐氣。蔣云:用“聖賢”二字,抬起才高,即含下“忠義”意。舉大,亦見仰止微情(末句下)。
石洲詩話》:
伯玉《峴山懷古》云:“丘陵徒自出,賢聖兒凋枯。”《感遇》諸作,亦多慨慕古聖賢語。杜公《陳拾遺故宅》云:“位下何足傷,所貴者聖賢。”正謂此也。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