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孔立

陳孔立

陳孔立,教授博士生導師,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史學會理事,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受聘為中共中央外宣辦“台灣問題對外宣傳專家諮詢組”成員、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陳孔立長期從事台灣歷史、台灣政治、兩岸關係的研究。擁有眾多著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孔立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福建省福州市
  • 出生日期:1930年2月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廈門大學歷史系
  • 代表作品:《台灣學導論》
個人履歷,主要出版物,人物生平,出身歷史 曾為”右派“,立論重事實 情誼消敵意,先聲奪台 開啟學術交流,三會呂秀蓮 亦爭亦交集,研究台灣 抱同情理解,三代四傑 同門讀史,成就及榮譽,主要著作,

個人履歷

■1930年2月 出生於福建福州
■1948年 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歷史系,後因戰亂,轉入廈門大學歷史系
■1952年 廈門大學歷史系畢業
■1955年 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畢業
■1958年 任廈門大學馬列室講師;文革後在歷史系教學
■1981年 任歷史系副教授
■1986年 任歷史系教授
■1987-1994年 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
■1988-2005年 任中國史學會理事
■1988年至今 任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
■2002年至今 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

主要出版物

■1990年 出版《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
■1996年 主編《台灣歷史綱要》,並在台灣出版繁體字版
■1998年 出版《簡明台灣史》
■1999年 出版《台灣歷史與兩岸關係》
■2003年 出版《觀察台灣》及《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增訂本
■2004年 出版《台灣學導論》

人物生平

2006年 4月19日,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將在廈門大學接受榮譽教授頭銜。而據說連氏的推薦人之一就是大陸著名的台灣問題研究專家廈大歷史系教授陳孔立。76歲的陳孔立畢40年心血創立“台灣學”,學界同仁稱他為台灣研究領域的“南派泰斗”。
從1962年發表第一篇關於台灣研究的論文《鄭成功研究學術討論會綜述》到2004年《台灣學導論》專著的艱難述成,76歲的陳孔立幾乎把半生精力都用在了一個關乎國家統一的敏感話題上。一位學界權威人士高度評價他「設身處地洞察台人心理,出神入化評點台灣問題」;從九十年代初起,兩岸三地各大傳媒就頻繁地使用「據台灣問題專家陳孔立分析」作為自己撰文的論據。
1987年9月首次登“陸”的台灣《自立晚報》記者徐璐、李永得訪大陸,特地到廈門大學訪問台灣研究所,與陳孔立教授作長時間訪談,成為台灣記者首次訪問大陸學者之舉。1999年9月,國家領導人在接見台灣記者專訪時說:“我們在福建廈門大學有一個台灣研究所,經常閱讀台灣的報章雜誌,也提供決策參考。”一個大學的研究機構受到國家領導人如此的評價,這是很高的榮耀,一時間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引起了廣泛的注意。 多年來,從寶島台灣與世界許多地方來的學者、政界人士、工商業者、外交官、記者等到訪廈大台研所的相當多,每年多達幾百人次。當年的廈大台灣研究所現在已經升級為台灣研究院,當時的所長陳孔立教授,而今也已是78歲老人,他滿頭白髮,不當所長已多年;但他研究台灣問題的熱情仍不減當年,一直筆耕不輟,陸續有專著出版。

出身歷史 曾為”右派“

陳孔立1930年2月出生於福州一個書香門第家庭,父親任職於廈門大學圖書館。陳孔立高中畢業後,於1948年考入設在南京的中央大學歷史系,後轉學廈門大學歷史系,並於1952年7月畢業。在校學習期間,陳孔立追求進步,表現突出,被推選為廈門市學生聯合會主席;大學畢業後他被留校當政治助教,1953年8月,被選派去中國人民大學馬列主義研究班學習,結業回校後被安排在廈大馬列主義教研室當政治課教員,並擔任了系黨支部副書記。此時的陳孔立躊躇滿志,擺在他面前的人生道路是一條充滿著陽光和希望的康莊大道。
沒想到事有不測,1957年,陳孔立被打成“右派分子”,一夜間就成了另類。1979年才獲得“改正”。陳孔立身處逆境不悲觀、不怨嘆,在命運面前不低頭,他始終不忘自己的歷史研究工作。1961年,他先後在報刊雜誌上發表了多篇論文,後來他又被下放到福建武平縣上山下鄉,1972年3月廈門大學在安排大學複課時,一紙調令,把他從被下放的地方調回廈大,讓他擔任中國近代史教學工作。從此,告別大學講台已15年之久的陳孔立又站到講台上,與粉筆、黑板為伴了。兩年之後(1974年),出於加強對台灣研究工作的需要,陳孔立被抽調去從事台灣研究工作,從此以後他與台灣研究結下了三十多年的不解之緣,而從陳孔立開始涉足台灣歷史課題研究算起,即已有四十年之久。

立論重事實 情誼消敵意

2004年12月,《台灣學導論》由台灣博揚出版社出版發行。陳孔立畢四十載研究心血,首創「台灣學」一詞,並將其設為一門學科體系。
香港資深時事評論員陳子帛指出,《台灣學導論》完整地展示了陳孔立教授畢生學術研究的睿智和思想智慧的閃光。字裡行間,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愛國情懷和實事求是的責任承擔俯拾皆是。應該說,這部《台灣學導論》為兩岸台灣研究奠定了再出發的基石。
按照陳孔立書中觀點,台灣學研究的基本原則是:要重視兩岸的共同性與差異性,防止錯誤偏向;要站在全中國廣大人民利益的立場觀察台灣,同時尊重台灣民眾的利益和意願,防止政治偏見和政黨偏見;要有同胞的情誼,力求化解敵意,消除敵意。

先聲奪台 開啟學術交流

1986年,陳孔立應邀出席在美國芝加哥大學舉辦的「台灣問題國際研討會」,將中國大陸學者研究台灣的聲音首次傳到世界論壇。
1988年1月,台灣學術界邀請陳孔立赴台交流,陳孔立到香港後,台灣當局卻不批准他入台,所以他只得提交論文,由台灣同行在研討會上代為宣讀。台灣媒體以「陳孔立聲到人不到,台海學術首開交流」為題,報導此次「事件」,轟動一時。
研究民進黨 剖析台政局
會後,台灣大學教授王曉波專程到香港會見陳孔立,並許下一定要到廈大台研所訪問的願望。1988年8月2日,台灣20餘位學者幾經周折,終於聚集廈大開研討會。由他「聲到人不到」引發,兩岸學者共同促成首次在大陸舉辦研討會,實現面對面交流。
此後,來廈大台研所訪問交流的學者越來越多,來訪者總要談到台灣政治時局。已經是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的陳孔立感到,如果自己不懂台灣政治,就沒辦法跟人家交流,台灣研究所不能只研究歷史而不了解現實,他遂將自己的研究重點從台灣歷史轉到台灣政治。
1992年,陳孔立終於如願第一次進入台灣訪問。那一次,他把全島幾乎跑遍。
陳孔立

三會呂秀蓮 亦爭亦交集

陳孔立是大陸最早研究民進黨的學者之一。他自稱研究台灣政治是從研究民進黨開始的。1988年他開始寫作《民進黨:過去、現在、未來》,他發表的第一篇台灣政治的論文是《民進黨與1989年選舉:預測與解釋》。
陳孔立和民進黨交往由來已久。他拿出厚厚一本相冊說,這本都是和民進黨成員的合照。
據介紹,早在1986年,陳孔立就和呂秀蓮有過一面之緣。那次到芝加哥大學宣讀論文,是陳孔立在學術界首次公開亮相。演講結束,呂秀蓮發問:你說台灣是移民社會,為什麼卻變成殖民社會呢?尖銳問題使現場氣氛緊張。陳孔立即刻洞察她的題中之意,不慌不忙回答道:清政府規定,本省人不能在本省做官,台灣也不例外,所以台灣主要官員都是外省人。第二,台灣產米,大陸缺米,大陸要買台灣的米,台灣要買大陸的貨,物資交流,不是什麼殖民地。極強的說服力,博得眾學者讚許。
第二次碰面於1988年在香港大學召開的一次研討會。呂秀蓮主動找陳孔立,希望他能找一些大陸的學者交談。1990年呂秀蓮回福建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鄉呂厝村尋根祭祖,特意到廈門大學台研所拜訪陳孔立併合影,這是兩人第三次見面。
陳孔立說,與呂秀蓮三次碰面,每有爭鋒,但亦有交集。

研究台灣 抱同情理解

學界評論陳孔立是「和平統一方針堅定的擁護者」,他反對「武力解決」,倡議「包容理解」和「溝通對話」。他認為,現在兩岸關係的性質是對抗性和非對抗性並存,一方吃掉一方的競賽規則已經不適用。2000年春,台灣新領導人當選,台海關係分外緊張。5月30日,《人民日報》全文刊載陳孔立的論文《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設身處地向台灣民眾講解為何大陸要堅持和平統一路線。此文一經刊出,在兩岸引起強烈反響。有學者稱,這是大陸要主動引導台灣人民思考和平手段的新作法。
他說,我對台灣確實有感情,這種感情叫做「同情的理解」。但是,「同情」不等於「同意」,有了「同情的理解」,就可以更深入了解對方。
陳孔立先後6次赴台,日常亦接觸大量台灣各個階層的人士。陳孔立更願意將台灣比作「一位離家多年的兄弟」。他說,100年來,兩岸走了不同的道路,就好像一對親生兄弟,雖然有共同的血脈,但二者的「脾氣秉性」還是差距很大,要想合在一起,就要互相體諒、理解、包容。就像胡錦濤總書記說的:「對待台灣同胞,我們要尊重他們,信賴他們,依靠他們」。

三代四傑 同門讀史

陳孔立當前還住在廈門大學80年代建的老教工宿舍,80平方米的房子,書房一側摞著厚厚一桌子資料,靠門的老式木床上一半鋪著一條單席,是陳教授午休的地方,另外一半床上還是書。對著窗戶擺放的計算機,與堆積如山的古籍、資料相映成趣。很少人知道陳教授1993年就購置計算機,五筆輸入法比時下年輕人用得還熟。自有計算機以來,陳教授基本不用手寫論文,幾萬字的論文亦是自己一個一個字「敲」出來的。
雖已退休,他還依然關心學術前沿,上網看各地新聞是每天的功課。
陳教授家中除了一屋子的書,還有一屋子夫人養的花。從樓道到門口,從客廳到陽台,鬱鬱蔥蔥,花香四溢。試想二老,一個澆花弄葉,一個於四溢花香中讀書上網,該是何等和諧美好。
記者有次到陳教授家採訪,忽然門鈴響起,陳教授聞聲換鞋,說老伴買菜回來,下去接一下,從中可見伉儷情深。陳教授不無驕傲地說,老伴是我歷史系的師妹咧!不僅如此,陳教授大兒子也是廈大歷史系畢業,大孫子在廈大歷史系畢業後,今年剛剛考上研究生。陳教授說,我本來不想讓孫子搞歷史,沒想到這小子就是喜歡歷史。

成就及榮譽

陳孔立長期從事台灣歷史、台灣政治、兩岸關係的研究。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廈門大學台灣研究中心顧問兼學術委員會主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史研究中心副理事長,中國史學會理事,全國台灣研究會常務理事。受聘為中共中央外宣辦“台灣問題對外宣傳專家諮詢組”成員、國台辦“海峽兩岸關係研究中心”特約研究員。曾任廈門大學台灣研究所所長(1987-1994),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理事(1991-1998),廈門大學校友總會理事長(1992-2000)。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台灣研究十年》(主編,1990年)、《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1990年,2003年增訂本)、《台灣歷史綱要》(主編,1996年)、《簡明台灣史》(1998年),《台灣歷史與兩岸關係》(1999年)、《觀察台灣》(2003年)。《清代台灣移民社會研究》獲國家教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二等獎、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台灣歷史綱要》獲福建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台灣研究十年》《台灣歷史綱要》都在台灣出版繁體字本。經常接受海內外媒體採訪,並經常撰稿,及時針對台灣政局及兩岸關係發表個人獨特見解。所撰《和平統一的十大好處》一文,發表於《人民日報》,有上百個媒體轉發,該文入選全國精神文明建設第八屆“五個一工程”。先後被英國、美國、印度等傳記機構列入《國際傑出人士名錄》,《國際知識分子名人錄》,《世界5000名人錄》,《世界名人錄》等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