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城村

陳城村

陳城村,明嘉靖年間稱下城,位於東山島東南部,是陳城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1245戶5015人,耕地面積2712畝,包括頂城、陳城圩、前黃、北山等五個自然村,山林面積4500畝,鹽田1087畝,農、林、鹽是本村的主要經濟來源。近年來在原有的生產基礎上,大力發展近海漁業生產,有竹桁捕撈25槽、檔桁8槽、鮑魚場60多場、網箱吊養20多戶、蝦池60多個、貝殼類養殖15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城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陳城鎮
  • 地理位置東山島東南部
  • 人口:5015人
  • 耕地面積:2712畝
  • 山林面積:4500畝
陳城村概況,歷史變遷,歷史事件,歷史影響,國民黨時期的陳城村,現在的陳城村,

陳城村概況

陳城村,明嘉靖年間稱下城,位於東山島東南部,是陳城鎮人民政府所在地,全村共有1245戶5015人,耕地面積2712畝,包括頂城、陳城圩、前黃、北山等五個自然村,山林面積4500畝,鹽田1087畝,農、林、鹽是本村的主要經濟來源。近年來在原有的生產基礎上,大力發展近海漁業生產,有竹桁捕撈25槽、檔桁8槽、鮑魚場60多場、網箱吊養20多戶、蝦池60多個、貝殼類養殖15家。

歷史變遷

陳城村是東山島形成較早的村落。南寧景炎二年,左丞相陳宜中、陸秀夫等護宋帝昺南下時建村,奉丞相宜中公為開基始祖。宋時由漳浦縣管轄,歸安仁鄉思政里。明初屬漳浦縣,分為五都。明嘉靖九年後屬詔安縣五都三圖碧浦保。民國五年(1916年)國民黨統治時期,為東山縣東南鄉陳城保。1950年東山解放,新中國成立後,劃為東山縣第二區。1952年成立陳城合作社、陳城社。1958年成立人民公社改為陳城大隊。1983年公社改為鄉鎮,本村為陳城村。

歷史事件

陳城村圩古時建於走馬溪支流要塞,是歷代古戰場,與全島的戰事頻頻相關。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葡萄牙人侵入海灣,浙江巡撫兼福建軍務朱紉命、漳州知府盧壁於二十二日率兵驅匪,陳城人民公同岐下人民助戰,誘敵進入伏擊圈,全殲葡萄牙侵略者及漢奸李尖興為首的海匪百多人。明朝崇禎七年(1634年),巡按使路振飛、大帥徐一鳴率眾出戰,陳城人民組織民眾助戰,殲滅了荷蘭侵略者。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陳城70多青年隨鄭成功收復台灣,並長居台灣和台灣同胞共同開發寶島。民國26年6月16日,日本飛機轟炸東山島,縣保全隊用步槍擊中一架敵機,陳城村守望隊員速赴湖雅海邊,將飛行員大佐二朗捆送縣政府,受到嘉獎,並頒發獎匾一塊(守衛鄉閭)和部份獎品。

歷史影響

陳城村文物古蹟較多,四面佛、頂城古城堡、丞相宜中之母楊太夫人墓、宜中之子陳元朴墓,受歷代帝王封賜的七聖夫人廟、《憲斷公海帖文》等,這些文物群被東山縣人民政府批文定為文物保護單位,特別是《憲斷公海帖文》,在明朝民事法律文書中就有記載,《人民法院報》於2002年11月23日第2018期刊登,《青年報》、《福建日報》、《閩南日報》等也有刊登,各大電視台也都有報導。

國民黨時期的陳城村

舊時的陳城,人民生活困難,歷史上的戰亂,國民黨時期的抓壯丁,生產環境惡劣都給陳城人民帶來了艱難困苦。民間流傳著一首民謠:“出門四處光溜溜,風沙無情田屋休,走起路來三七抽,作物十種九無收”。

現在的陳城村

東山解放後,新社會裡的陳城村有了新的變化,村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產力不斷發展,農、漁、鹽、林、養殖各產業已發展成規模,新村建設、水泥路鋪設,環境整治,徹底改變了歷史髒、亂、差,使村容村貌更上了一個新台階。全村經濟總收在2004年已上了1.45億元,陳城村處處欣欣向榮,人民生活比較富足。
2011.7.11.在廣東陽江海陵島發現南宋宰相陳宜中墓,說明陳宜中最終漂流到廣東陽江海陵島,度過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