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可冀

陳可冀,男,漢族,1930年10月出生於福建。主任醫師、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著名中西醫結合內科、心腦血管科專家,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1954年7月畢業於福建醫學院,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基本介紹

  • 姓名:陳可冀
  • 性別:男
  • 籍貫:福建省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30年10月
  • 臨床職稱:主任醫師
  • 教學職稱:教授
  • 畢業院校:福建醫學院
  • 專業:中醫
  • 科室:心血管科
  • 執業地點: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
教育經歷,工作經歷,出診時間,研究方向,學術兼職,學術思想,科研成果,獲獎情況,主要論文,出版著作,

教育經歷

1954年7月畢業於福建醫學院。

工作經歷

曾任中科院生物學部副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院士)。2004年被選任為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
現任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西苑醫院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出診時間

周一上午。

研究方向

陳可冀長期從事中醫、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及老年醫學的研究,在活血化瘀及芳香溫通方藥治療冠心病的理論及療效研究方面,在補益脾腎方藥延緩衰老理論及臨床研究方面,在清代宮廷醫療經驗的繼承研究方面,均取得豐碩成果;在著名老中醫學術經驗繼承整理方面,在中醫、中西醫結合人才培養方面,在促進中西醫結合學術交流方面,成就尤為突出。

學術兼職

中國中醫科學院首席研究員
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全國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中心主任
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
中華醫學會常務理事及老年醫學學會主任委員
中國老年學學會名譽會長
中國科學院學部主席團成員
中國科協榮譽委員
中央保健委員會專家小組副組長
教育部中醫內科學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人事部博士後管委會專家組成員
世界中醫藥聯合會高級專家顧問委員會副主席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
北京市人民政府醫藥專業顧問
世界衛生組織傳統醫學專家諮詢團顧問
國家藥典委員會委員及多種學術團體、雜誌的理事、編委

學術思想

一、 “毒瘀致易損斑塊”觀點
陳可冀院士根據現代醫學有關炎性反應引發易損斑塊破裂,進而出現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系列病理演變過程,結合中醫學有關瘀毒致病的病因病機學說,提出了“毒、瘀致易損斑塊”的新觀點。陳可冀院士針對本病的病機是正氣內虛,痰瘀交阻,瘀毒致變的特點,自擬“愈梗通瘀湯”治療急性冠脈綜合徵(ACS),充分體現了補虛化痰降濁、活血化瘀解毒等綜合治療方法,用於心肌梗死急性期及恢復期、急性腦卒中、下肢動脈閉塞症中,收到了良好的治療效果。
二、高血壓辨治三要點
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綜合徵,屬中醫學“眩暈”、“頭痛”等病證範疇。陳可冀院士認為,肝、腎、心的氣血陰陽失調是高血壓主要病理變化;風、火、痰、瘀、虛為高血壓主要病理因素;氣血逆亂,發為中風是高血壓主要病理轉歸。在辨病基礎方上,根據具體證型加減配伍,能較好地調整高血壓病人內在失調的生理功能,達到溫和降壓的目的,阻止或延緩病情的發展。
陳可冀院士認為,辨治高血壓,一是要辨清病理性質,掌握陽亢與陰虛,標實與本虛的主次,予以潛陽、滋陰、活血、益氣,陰虛及陽者又當溫養。二是要區別病理因素,標實為主者,辨別風、火、痰、瘀的主次、兼夾,予以熄風、清火、化瘀、活血。三是要審察臟腑病機,本虛為主者,鑑別肝、腎、心的重點,予以柔肝、滋腎、養心。臨床上老年高血壓患者以肝腎虧虛、陽亢、血瘀最為多見,治療以補腎為主。中、青年期高血壓病患者,多病程較短,以肝鬱化火,火熱上沖較為多見,肝陽上亢者亦不少見,常用清熱降火、平肝潛陽的複方治療。妊娠期高血壓危害嚴重,早期預防、早期發現、早期治療甚為重要,臨床常見肝腎陰血虧損和肝陽上亢同時並見,多選用滋陰養血藥治療。

科研成果

一、為國內最早從事中醫脈象的客觀檢測研究者之一
早在1957-1958年間,陳可冀與章宗穆研究員合作,依據中醫傳統學術思想,在中國科學院聲學教授馬大猷的協助下,製成以酒石酸鉀鈉為換能原件的“寸關尺脈搏描記儀”,由著名老中醫蒲輔周、楊樹幹把脈,對400例17種脈象圖與心衝擊圖、心電圖及心音圖作了同步描繪,為我國早期之壓電晶體式脈象儀。在此基礎上,在黃宛教授和張錫鈞教授的指導下,陳可冀進行了高血壓弦脈特點及其產生機制的研究,將弦脈分為三級,臨床及在他自己身上靜脈滴注去甲腎上腺素等試驗證明,弦脈形成與兒茶酚胺水平及血管敏感性有關,後發表於《中華內科雜誌》(1962年)。由於他在中醫脈診研究和中醫學術繼承方面取得成就,獲獎出席1959年全國群英會。
二、高血壓中醫辨證論治研究
60年代前後,西方降壓藥有長足之發展,但調節症狀效果似欠佳。陳可冀在著名老中醫趙錫武、郭士魁及黃宛教授指導下,對262例高血壓病分八型辨證論治,證明降壓幅度雖不甚大,但緩解證候確較好。若能合理進行科際整合,相信患者是歡迎的,他以後的實踐證實了這一點。其中針對肝風型之天麻鉤藤飲不僅具有調節大腦第二信號系統功用,更有溫和降壓和改善腦血循環之效果,平肝熄風,解除頭暈、耳鳴有效,可以減少西藥降壓藥之劑量。陳可冀對高血壓病的中醫辨證分型論治作了規律性總結,指出了中醫藥調節平衡緩解症狀的優越性,可以補西藥單純降壓之不足。1959年冬,他在西安召開的全國第一屆心臟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上就高血壓病中西醫結合治療作了專題報告。
三、脂質代謝與心血管病關係的探索
1963年,在陳可冀的倡議下,西苑醫院心血管病研究室對當時尚健在的年齡在63歲以上、素食史達14—72年的北京各寺院中的僧尼的高血壓和動脈硬化性心臟病、血脂水平及中醫證候特點進行研究,設有同齡之對照組。結果證明,長期過分嚴格素食和膳食之不平衡,可致內源性脂質代謝障礙,雖形體未必肥胖,但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並不降低,與賽利調查歐洲僧侶資料略有差別。這107例北京廣濟寺等寺院之長期食素者,心腎陰陽兩虛及肝風證候一般較突出。
四、整理髮揚名老中醫治療心血管病之經驗
1962年以後,陳可冀集中進行冠心病中西醫結合研究工作,總結了中醫治療冠心病的“辨證論治”、“活血化瘀”、“芳香溫通”、“宣痹通陽”、“補腎助陽”及“含黃酮類中藥的套用”等幾條途徑。在1972年全國防治肺心病、高血壓病、冠心病會議上他介紹了這一研究成果,對於推動全國進行這項研究工作的中西醫結合起了積極作用。1961—1962年間,陳可冀結合郭士魁的經驗寫成《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治療規律探討》一文,發表於《中醫雜誌》(1962年),注意到郭士魁在辨證施治基礎上,善用血府逐瘀湯、失笑散、丹參飲和活血通脈湯,注重活血化瘀的治療經驗,同郭士魁一起,進行了一系列活血化瘀臨床研究。

獲獎情況

其“血瘀證與活血化瘀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證效動力學研究”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清代宮廷原始醫藥檔案研究”榮獲古籍整理金獎,並先後榮獲多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
求是傑出集體獎、何梁何利科技進步獎、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中醫藥國際貢獻獎等;
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2007年被確認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醫學代表性傳承人;
2009年榮獲吳階平醫學獎;
2014年9月22日,於人民大會堂被授予“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榮譽稱號。

主要論文

[1] 陳可冀,翁維良. 飽餐對促、結、代脈影響的臨床觀察[J].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05).
[2] 陳可冀,錢振淮,張問渠,趙孟華. 60例急性心肌梗塞舌象分析[J].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4(04).
[3] 陳可冀,單士魁,周文泉,徐藝圃,江幼李. 慈禧太后醫方選議[J]. 紫禁城,1981(04).
[4] 陳可冀,單士魁,周文泉,徐藝圃,江幼李. 清宮醫藥史事:西洋人服用中藥治病案例數則[J]. 中西醫結合雜誌,1981(02).
[5] 陳可冀. 中醫老年病學研究方法(續)[J]. 廣西中醫藥,1984(03).
[6] 陳可冀,陳澤霖,祝諶予,喬仰先,吳伯平,姜春華. 冠心病證治[J]. 中醫雜誌,1984(11).
[7] 陳可冀,周文泉. 清代宮廷延緩衰老藥劑簡介[J]. 中成藥研究,1984(09).
[8] 陳可冀. 傳統醫藥抗動脈粥樣硬化中西醫結合研究的現況和展望[J]. 老年學雜誌,1984(04).
[9] 陳可冀,張問渠,於英奇,張文高. 郭士魁運用散劑治療心絞痛的經驗[J]. 中醫雜誌,1983(10).
[10] 陳可冀. THE EFFECT AND ABUSE SYNDROME OF GINSENG[J].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1981(01).
[11] 陳可冀. 冠心病辨證治論研究的若干問題[J]. 江西中醫藥,1981(04).
[12] 陳可冀. 瘀血證與活血化瘀治法[J]. 赤腳醫生雜誌,1978(09).
[13] 陳可冀,時振聲. 臨床病例討論(風濕性環形紅斑)[J]. 中醫雜誌,1963(11).
[14] 陳可冀. 關於腎氣丸與地黃丸類方的臨床套用[J]. 上海中醫藥雜誌,1963(02).

出版著作

主編專著《清宮醫案研究》等10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