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叔明

陳叔明

陳叔明,(562—614),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 ,字子昭,陳宣帝第六子。母何淑儀,為長沙王叔堅同母弟。南朝梁敬帝紹泰元年乙亥(555)六月初十生。儀容美麗,舉止和弱,狀似婦人。娶郁氏、萬氏,生五子:志能、志龍、志熙、志靜、志范。

陳叔明體貌魁梧,儀容俊美,襟懷坦蕩,舉止寬和,敦尚名節,謹遵法度。太建五年,立為宜都王(註:又參《隋陳叔明墓志銘》封王時年十二歲),尋授宣惠將軍,置佐剌史。

陳叔明之後一脈相承,皆以孝義傳家,開創了中國有名的“江州義門陳”。後人皆尊公為義門一世祖(或義門發源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叔明
  • 別名:宜都王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
  • 出生日期:562
  • 逝世日期:614
  • 職業:郡王
  • 主要成就:開創了中國有名的“江州義門陳”
人物簡介,史書記載,子孫後人,

人物簡介

太建五年(573年),策封宜都郡王,年十二。授宣惠將軍。
太建七年乙未(575)授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尋為輕車將軍,
太建九年(577年)授衛尉卿。其年改授智武將軍。
太建十年(578年)出授東揚州刺史;
太建十二年(580年)進授散騎常侍,南徐州刺史。
太建十三年(581年)授使持節都督吳興太守。
太建十四年(582年)加誠武將軍。
至德元年(583年)征授侍內秘書監。
至德二年(584年)改授侍內左衛將軍。
至德三年(585年)授內書令。
大業二年(606年),散官未廢,詔授正五品朝散大夫,
至德四年丙午(586),進號安右將軍。
禎明三年己酉(589)隋滅陳,入於。大業四年(608年)兼鴻臚少卿。大業六年(610年)守禮部侍郎。大業七年(611年)東巡,檢校右御衛虎賁將軍。大業八年(612年)授朝議大夫。其年以臨遼勛,例授通議大夫,尋攝判吏部侍郎事。大業九年(613年)檢校左屯衛鷹揚郎將。
壽63歲卒(時在皇泰元年即公元618年)。

史書記載

陳書·列傳第二十二》
宜都王叔明,字子昭,高宗第六子也。儀容美麗,舉止和弱,狀似婦人。太建五年,立為宜都王,尋授宣惠將軍,置佐史。七年,授東中郎將、東揚州刺史,尋為輕車將軍、衛尉卿。十三年,出為使持節、雲麾將軍、南徐州刺史。又為侍中、翊右將軍。至德四年,進號安右將軍。禎明三年入關,隋大業中為鴻臚少卿。

子孫後人

一世:叔明,字子昭,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人,宣帝陳頊第六子,母何淑儀,是長沙王叔堅同母弟,陳文帝天嘉三年(562)生,太建五年(573)冊封宜都王,時年十二。太建八年授宣惠將軍;九年授衛尉卿,當年改授智武將軍;十年出授東揚州刺史;十二年進授散騎常侍,南徐州刺史;十三年授使持節都督、吳興太守;十四年加誠武將軍;至德元年征授侍內秘書監,二年改授侍內左衛將軍,三年授內書令;禎明元年(587),冊拜司空。禎明三年(589)隋滅陳隨後主叔寶入關。到長安後,隋文帝將宗室兄弟悉數發配隴右及河西諸州,各給田業以安生,長達十六年之久。大業二年(606),詔授正五品朝散大夫;四年兼鴻臚少卿;六年守禮部侍郎;七年東巡,檢校右御衛虎賁郎將;八年授朝議大夫,其年以征遼有功,例授通議大夫,攝判吏部侍郎事;九年檢校左屯衛鷹揚郎將;大業十年,隨駕東征高麗凱旋,十二月二十七日還居洛川,奄然暴殞,終於河南縣思順里之宅,春秋五十三。(詳見《潁川陳氏考略·叔明墓志銘》)
公娶萬氏,生子五:志能、志龍、志熙、志靜、志范。公,體貌魁梧,儀容俊美,襟懷坦蕩,舉止寬和,敦尚名節,謹遵法度。其子孫一脈相承,孝義相傳。
二世:志能,娶金氏,生子定。志范,生子際發。其餘皆不詳。
三世:定,唐會稽郡司馬(《元和姓纂》名繹,官侍御史。)生子球,其餘不詳。
四世:球,唐晉陵司空參軍。生子二,長子失記,次子兼。其餘不詳。
五世:兼,字不器,行二,時人呼之“陳二”,生於唐武朝神功元年丁酉(697),開元十二年(724)進士及第。開元十六年初官江州,開元二十三年任封丘縣丞,開元二十七年辭去封丘縣丞,天寶九載為潁川長葛縣陳寔陵園撰“陳太丘祖德碑”,天寶十一年十月,為陳留郡文宣王廟堂落成撰碑記,天寶十二年十月,應徵入京,為右補闕,時年57歲。乾元二年(759)秋前病故,享年63歲。裴員外為其銘誄,致以哀悼。公娶駱氏生子四:當、萇、京、歸。女,不詳,有一女嫁西昌羅氏宏元為妻。
六世:京,字慶復,陳兼第三子,籍潁川。陳京善屬文辭,大曆年間始來京師長安,寓居萬年縣貴胄里。大曆六年(771)進士,德宗朝官至博士補闕尚書郎給事中二十年。柳宗元曾為陳京門下屬員、集賢殿正字,在《先君石表陰先友記》中稱陳京:“有內行,文多詁訓;性剛毅,當仁不讓;不喜交往,唯師事父友獨孤及。”德宗十分器重陳京,謂有宰相之才,貞元二十年(804)冬,欲用之,正值陳京病重,遂罷,再遷給事中(《新唐書·卷二○○·列傳·儒學下》)。貞元二十一年(805)四月二十五日歿。歿後五十四日楊氏歿。公“妻黨之室無子”,以長兄贊善大夫陳當之子陳褒為嗣。(長兄當、次兄萇、四弟歸之世系,另敘。)
陳京在歷史上主要貢獻在禮儀上,大體廟制之論,影響後世。今存陳京奏疏三篇、墓志銘一篇、詩一首。其它詳見《新唐書·卷二○○·陳京傳》、柳宗元《唐故秘書少監陳公行狀》等文。
七世:褒,生於開元庚午年(730),字德言,京之繼子。仕唐,官至鹽官令。娶李氏、冷氏,生子灌。晚年自婺州金華遷居江西武寧蒿港,歿葬蒿港石梘堝,後遷葬分寧廟嶺鄉龍峰洞之蜈蚣鉗。(按:毗陵譜載褒生三子:長濯次灌三溉,溉生伯黨。錄之備考)
八世:灌,字治圃,號壽川,生於唐天寶乙未年(755),唐大曆乙卯年(775)自婺州金華隨父陳褒遷居江西武寧縣蒿港。配黃氏生子二,長曰鏞次曰鍠。唐貞元間(785—805)以孝廉舉為江西高安丞,心清政簡,豪猾畏懼。在任四年,與夫人黃氏同卒於高安官舍。次子鍠扶柩擇葬分寧廟嶺鄉龍峰洞之八公樓下。
九世:鑲(即鏞),建中元年庚申(780)生,灌公長子,武寧蒿溪人。其父為官高安被害,時年24歲為父報仇滅了豪猾全家,外逃仙遊避難,改名鑲。晚年攜伯宣游廬山,遂隱居聖治峰前龍潭窩注《史記》。葬廬山南麓(今星子縣)。鹹通時贈著作郎。
十世:闊,字伯宣,鑲(鏞)之子,唐敬穆間(824)生於福建仙遊。弱冠之年隨父游廬山隱居聖治峰前龍潭窩,與父同注《史記》,後行於世。鹹通(861—872)時召征著作佐郎不受。配趙氏、繼娶洪氏、李氏,生子四:長子名諱失記;仲子崇,字克尊,大順中為江州長史;三子勛,字克明,乾寧(894—897)時為蒲圻令;四子玫,字克溫,德安縣令。南唐時有一女嫁江西武寧盧儔。鑲卒,伯宣移居太平宮,後遷德化甘泉鄉甘水壠。黃巢起事,乾符四年(877)因柳彥璋攻陷江州,為避兵亂,因居德安,與陳旺後人合族同處。
公,志操古樸,不苟仕途,嘗云:“祿位權勢,實中之虛;清修樂道,虛中之實;身在人間,心棲物外,何思何慮也。”唐昭宗大順初(890)卒,享年67歲。葬東佳書院旁,後遷葬瑞昌金城鄉白石渡。洪氏葬龍潭窩之南,李氏葬德化黃老門桃花林。清順治十一年重修伯宣公墓。公元1993年,鄰縣各莊集資,陳紹虞(居台灣)捐資,重修一新。2008年因此地經濟開發,農曆二月又移葬瑞昌市夏畈鎮三眼橋村鳳凰山。
十一世:
崇,字克尊,伯宣次子,唐大中六年壬申(852)五月生,乾符元年甲午(874)舉人,官江州長史。乾符四年,避兵亂由德化義門坂(即齊集裡)隨父遷德安“合族同處”。(見《宋史》《九江府志》《德安縣誌》)乾符末,家長伉公歿,崇公接任義門第三任家長,主家政28年,以治家之道必從孝悌始,時曾玄200餘人,恐後來人口漸眾,無敦睦之方,於是大順元年(890)立家法三十三條,為義門治理之策。唐龍紀年與子袞創辦東佳書院。升元元年(937),南唐主李昪立義門,標揭門閭,免徭役、除雜科。娶朱氏,生子三:讓、袞、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