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劍暉

陳劍暉

陳劍暉,男,1954年生,廣東揭陽人,九三學社成員,曾用筆名: 戈凡、韓江。1980年畢業於海南師專中文系。曾任海南通什農墾師範教師,《海南大學學報》副主編,《海南師院學報》主編,海南省作家協會理事、副主席,海南社科聯學術委員會主任,海南省第一、二、三屆政協委員。1979年開始發表作品,1988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劍暉
  • 別名:戈凡、韓江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廣東揭陽
  • 出生日期:1954
  • 職業:作家
  • 畢業院校:海南師專中文系
  • 主要成就:九三學社成員
簡介,出版著作,代表論文,獲得榮譽,社會影響,主要論文,

簡介

現為華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中國現當代文學專業博士生導師。華南師範大學特聘一檔教授、華南師範大學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1992)、魯迅文學獎散文獎終評評審、“華語民間文學第一獎”——在場主義散文獎評審。系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中國散文研究會理事、廣東現代文學研究會、廣東散文研究會副會長,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東方文化》雜誌常務副主編、《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現《海南師範大學學報》)主編、海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海南省社科聯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學術職務。

出版著作

陳劍暉教授主要從事散文理論、文學思潮及海外華文文學研究。在中國現當代散文研究方面,貢獻與成就最為突出。著有《散文文體論》、《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詩性散文》、《文學的星河時代》、《文學的本體世界》、《新時期文學思潮》、《海外華文文學史》(合著)、《海外華文文學史初編》(合著)、《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主編)等9部學術專著。另外,與楊羽儀合編《廣東五十年散文精選》,主編粵教版選修教材《中國現代散文選讀》第2版。
《散文文體論》,中國文聯出版社,2002年。
陳劍暉
《中國現當代散文的詩學建構》,江西高教出版社,2005年。
《詩性散文》,廣東教育出版社,2009年。
《新時期文學思潮》,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
《文學的星河時代》,南海出版公司,1992年。
陳劍暉
《文學的本體世界》,南海出版社,1995年。
《海外華文文學初編》(合著),鷺江文藝出版社,1993年。
《海外華文文學史》(合著),鷺江文藝出版社,1999年。
《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與宋劍華主編),海南出版社,2003年。
《廣東五十年散文精選》(與楊羽儀合編),廣東教育出版社,2003年。
《中國現代散文選讀》第2版(粵教版選修教材),廣東教育出版社,2006年。

代表論文

近年來,陳劍暉教授連續在中國社會科學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中國社會科學》發表3篇長篇學術論文。分別為:《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散文的文體變革》(1.8萬字,2001年第5期);《中國散文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其跨越》(1.9萬字,2005年第1期);《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新時期散文研究三十年》(1.9萬字,2009年第2期)。這三篇論文,均以頭條位置發表,有兩篇被《新華文摘》作為重點文章轉載(標題上封面,2002、1;2005、9),其中二篇還在《Social Science in China》《中國社會科學》英文版發表。
據了解,《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散文的文體變革》被《新華文摘》2002年第1期轉載9千字,標題上封面,此外還被台灣《文訊》2005年第1期轉載,同時被引用20多次。該文還獲得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一等獎,教育部“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中國作家協會“首屆冰心優秀作品獎·理論獎”(不分等級)。廣東省作家協會“第二屆廣東省文學評論獎”(不分等級)。《中國散文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其跨越》被《新華文摘》2005年第9期轉載8千字,標題上封面。同時被《當代作家評論》等多家國內報刊摘登,並被引用近20次。該文還獲得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的“廣東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新時期散文研究三十年》發表後,被《中國社會科學院院報》2009年4月15日摘登4千字。
此外,在《文學評論》發表學術論文5篇,在《文藝研究》、《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報刊發表論文180多篇,約200多萬字。其中有10多篇被《新華文摘》轉載。先後有“中國現代散文文體形態研究”、“中國現代散文文體觀念與文體演變研究”、“中國現代散文的詩學建構”、“中國現代散文文體研究”、“嶺南文化與嶺南散文研究”、“20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海外華文文學史”等多項課題獲得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教育部和廣東省社會科學基金立項資助。

獲得榮譽

曾先後獲“廣東省首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廣東省人民政府)、“廣東省第二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二等獎(廣東省人民政府)、“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 三等獎(教育部)、“中國當代文學優秀成果獎”、“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優秀成果獎” (中國當代文學研究會)、“莊重文文學獎”、“全國首屆冰心散文獎·理論獎”(中國作家協會)、“第一屆、第二屆廣東省文學評論獎” (廣東省作家協會)等,計有十五項。

社會影響

陳劍暉教授的學術成就得到了學界的廣泛認可和讚譽,現有多部現、當代文學史介紹、評價了陳教授的學術研究。如《中國現代文學批評史論》(周海波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稱其為“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批評界比較活躍的學院派代表人物”。此外,馮光亷的《中國現代文學分類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年版)、張振金的《中國當代散文史》(人民文學出版社2003年版)、李叢中的《中國當代文學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黃修已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史》(廣東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也對他的學術研究給予高度評價。

主要論文

《散文“真情實感”之辨析》,《南京社會科學》2012年第8期。
《現代散文敘述模式的演變》,《淮陰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第4期。
《因為真實,所以感人——評〈中國在梁莊〉的成功與不足》,《文藝評論》2012年第3期。
《以強悍的姿態和詩性品質穿透現實——關於當下散文寫作的幾個問題》,《文學與人生》2012年第3期。
《重新審視散文的“真實與虛構”》,《江漢論壇》2011年第1期。
《歷史地理解散文的“真情實感”》,《名作欣賞》2011年第6期。
《現代批評視野與詩性散文理論建構》,《文藝爭鳴》2011年第3期。
《為三十年散文一辯》,《南方文壇》2011年第2期。
《創造散文語言的新秩序》,《文藝評論》2011年第7期。
《散文觀念的突破與當代散文的前途》,《當代文壇》2011年第5期。
《中國散文文體的近現代嬗變》,《南京社會科學》2011年10期。
《現代散文分類之我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年第10期。
《學者散文的文體特徵與文體價值》,《江漢論壇》,2010年第1期。
《執著與堅守精神的象徵——方修的人格色彩、心靈特質及馬華文學史研究》,《華文文學》2010年第2期。
《〈我與地壇〉:詩性散文的經典文本》,《名作欣賞》2010年第12期。
《論楊文豐科學散文的美學策略》,《山東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3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新時期散文研究三十年(英文)》,《中國社會科學》2010年第1期。
《論當代散文創作的現實性問題——兼及當下的一些散文現象》,《文藝評論》2010年第5期。
《文體的內涵、層次與現代轉型》,《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10期。
《論主體文體——中國現代散文文體研究之一》,《汕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1期。
《新時期散文觀念與散文論爭》,《文藝評論》2009年第3期。
《巴比倫塔與散文的推倒重建——駁周倫佑的〈散文觀念:推倒或重建〉》,《文藝爭鳴》2009年第6期。
《卓犖孤絕誰識君?——讀〈文妖與先知:張競生傳〉》,《中國圖書評論》2009年第6期。
《激情與閒適中的生命變奏——評高洪波的散文創作》,《南方文壇》2009年第4期。
《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新時期散文研究三十年》,《中國社會科學》2009年第2期。
《時代文體與文化文體》,《華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4期。
《沉穩平靜中的奮起與繁華——當代散文60年》,《名作欣賞》2009年第30期。
《散文天空中的絢麗星光——關於90年代思想散文的考察》,《文藝爭鳴》2008年第4期。
《讓詩性穿透歷史的蒼茫——評馮藝的人文地理筆記》,《當代文壇》2008年第5期。
《新時期散文觀念與散文論爭》,《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8年第3期。
《散文意境的特徵及其構造》,《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4期。
《散文的真實、虛構與想像》,《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7年第1期。
《思想的方式和質感——讀韓少功的〈山南水北〉》,《南方文壇》2007年第4期。
《刺痛人心的回憶——黃修己教授的〈我的“三角地”〉》,《全國新書目》2007年第3期。
《喧囂世界中的和諧澄明——談王兆勝的散文隨筆》,《當代作家評論》2007年第4期。
《散文的難度是思想的難度》,《南方文壇》2007年第5期。
《論現代散文的文體選擇與創造》,《文學評論》2007年第5期。
《王兆勝散文批評論著品讀》,《社會科學評論》2007年第3期。
《散文的詩性之源》,《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年第11期。
《論散文的敘述詩性》,《學術研究》2007年第12期。
《散文理論的春天何時到來?——對散文核心範疇的一種闡釋》,《文藝爭鳴》2006年第2期。
《論散文的詩性智慧》,《文藝評論》2006年第2期。
《文體變革與現代散文的發展》,《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3期。
《新散文往哪裡革命?——兼與祝勇、林賢治商榷》,《文藝爭鳴》2006年第5期。
《餘興筆墨“編輯心”——讀林利藩先生〈餘興集〉》,《廣東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6年第5期。
《生命性靈中的湘楚浪漫——讀熊育群散文集〈春天的十二條河流〉》,《南方文壇》2006年第6期。
《論當代散文思潮的發展演變》,《廣東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五四”時期的“性靈”散文思潮》,《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期。
《構建新的散文理論話語》,《學術研究》2005年第2期。
《中國散文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其跨越》,《當代作家評論》2005年第2期。
《中國散文理論存在的問題及其跨越》,《中國社會科學》2005年第1期。
《論散文的詩性意象》,《社會科學輯刊》2005年第4期。
《論散文結構》,《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2005年第2期。
《詩性散文的可能性與闡釋空間》,《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11期。
《論散文的詩性意象》,《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6期。
《關於散文的幾個關鍵字》,《文藝評論》2004年第1期。
《斷裂中的痛苦與困惑——20世紀散文理論批評評述》,《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第1期。
《論散文的詩性語言》,《江海學刊》2004年第2期。
《論“詩性散文”》,《學術研究》2004年第7期。
《散文的文化詩性》,《文藝評論》2004年第5期。
《論散文作家的人格主體性》,《文藝理論研究》2003年第5期。
《論詩性散文——兼談散文與詩歌的異同》,《海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3年第2期。
《思與詩:關於散文精神性的探詢》,《文藝評論》2003年第3期。
《論散文的生命詩性》,《長城》2003年第5期。
《散文的文化本體性與審美性》,《廣東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2002年第3期。
《價值重建:重鑄文學的理想和精神──價值重建與二十一世紀文學研討會綜述》,《文學評論》2001年第4期。
《論20世紀90年代中國散文的文體變革》,《中國社會科學》2001年第5期。
《傑出的馬華文學史家方修》,《河北學刊》2001年第5期。
《回歸古典——對90年代批評的反思及對新世紀批評的展望》,《文藝評論》2001年第5期。
《綜合:21世紀文學批評的發展方向》,《文藝評論》1999年第4期。
《現代性:百年文學的艱難歷程》,《文藝研究》1998年第1期。
《泰華文學二題》,《華文文學》1998年第1期。
《越華詩歌的歷史回顧及發展方向》,《華文文學》1998年第3期。
《跳出“知青情結”》,《南方文壇》1998年第4期。
《回歸古典——對九十年代批評的反思及對新世紀批評的展望》,《瓊州大學學報》1998年第1期。
《回歸古典──對九十年代批評的反思及對新世紀批評的展望》,《新東方》1998年第3期。
《語言的魔力》,《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1期。
《二十世紀中國文學批評史緒論(下)》,《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7年第2期。
《論張揮的微型小說》,《華文文學》1997年第1期。
《馬華文藝的拓荒者劉思》,《南方文壇》1997年第2期。
《記憶:重建世界的一種方法——《馬橋詞典》解讀》,《文藝評論》1997年第3期。
《三度情感空間與戴小華的文學創作》,《南方文壇》1996年第6期。
《話說蔣子丹其人其文》,《當代作家評論》1995年第3期。
《關於海南人文環境建設的若干思考》,《新東方》1995年第1期。
《論90年代的中國散文現象》,《文藝評論》1995年第2期。
《智慧的獨語──關於韓少功隨筆的札記》,《當代作家評論》1994年第6期。
《八十年代泰華散文的勃興與思想藝術指向》,《社會科學戰線》1994年第3期。
《古為今用的傑作──評霍雨佳“智慧四書”》,《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4年第1期。
《新馬文學史家方修》,《瓊州大學學報》1994年第2期。
《熱帶型的小說家苗秀》,《中國文學研究》1993年第2期。
《新加坡著名詩人周粲詩歌的獨特世界》,《河北學刊》1993年第2期。
《心靈世界的探索——論柯振中的小說創作》,《小說評論》1993年第1期。
《陳若曦小說論》,《浙江學刊》1993年第3期。
《司馬攻散文論》,《華文文學》1992年第2期。
《淡而有味——談嶺南人的詩歌創作》,《世界華文文學論壇》1992年第2期。
《王維山水詩中的電影描繪》,《安徽教育學院學報》1992年第4期。
《夢莉:涓涓流淌的愛情之河》,《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尋找紅土地》,《天涯》,《1992年第3期。
《吳岸:生活和詩的“旅者”》,《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2期。
《文學的定義》,《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2年第3期。
《王維山水詩中的電影描繪》,《韓山師範學院學報》1992年第2期。
《文學的生命之流》,《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
《關於文學本體論的哲學思考》,《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91年第2期。
《發展、創新、突破》,《海南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1990年第2期。
《形式化了的敘述本體——走向本體的文學之四》,《雲南社會科學》1989年第1期。
《符號化了的小說語言》,《文藝評論》1989年第2期。
《走向本體的批評》,《文藝爭鳴》1989年第1期。
《論心理現實主義——現代現實主義研究之一》,《文藝評論》1988年第1期。
《新象徵主義詩潮——現代現實主義研究之二》,《文藝評論》1988年第2期。
《文學本體:反思、追尋與建構》,《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科版)》1988年第4期。
《心理現實主義——現代現實主義研究之一》,《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8年第1期。
《“尋根文學”之我見》,《雲南社會科學》1987年第6期。
《論感覺意象小說——對一種小說藝術思潮的剖析》,《文藝評論》1987年第4期。
《〈文學的星河時代〉》,《文學自由談》1987年第6期。
《反思:從悲愴到尋根的整體性蛻變——《新時期文學思潮綜論》之一》,《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3期。
《哲學:二十世紀文學的一個傾向》,《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7年第4期。
《時代大潮中湧起的青年批評群體》,《社會科學戰線》1987年第3期。
《艱難的起飛——略談我國近年來的傳記文學》,《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4期。
《這裡有一片椰林》,《天涯》1986年第1期。
《騷動與喧譁——新時期文學思潮一瞥》,《當代作家評論》1986年第6期。
《寫出自己的情調和色彩——論岑桑的散文》,《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6年第2期。
《柳嘉的山水遊記》,《韶關學院學報》1986年第Z1期。
《批評,在新的審美座標上——全國青年評論家評論研討會》,《天涯》1986年第3期。
《我的文學批評觀——廣東青年文學批評家十人談》,《學術研究》1986年第5期。
《文藝批評的新信息》,《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1期。
《再論社會主義時期的文學流派》,《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4期。
《文藝思潮:概念、範圍及其意義新探——《新時期文藝思潮漫論》之一章》,《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3期。
《社會主義時期文學流派觀念的再探討》,《開放時代》1985年第6期。
《駝鈴聲里的人生進行曲——簡論蒙古族作家佳峻的小說》,《民族文學研究》1984年第4期。
《向著生活的深層開掘——評陳國凱近年來的小說創作》,《海南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再論嶺南小說風格》,《開放時代》1984年第6期。
《文學評論,應加強審美感受力》,《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4年第2期。
《論心態小說的興起與發展趨勢》,《齊魯學刊》1983年第1期。
《論紫風散文的藝術個性》,《揚州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1983年第4期。
《老兵與學者的散文——蘇晨散文淺說》,《讀書》1983年第11期。
《嶺南小說風格試論》,《社會科學戰線》1983年第1期。
《借鑑外國與繼承傳統》,《貴州社會科學》1982年第5期。
《嶺南散文風格初探》,《文學評論》1982年第2期。
《談秦牧散文聯想的特色》,《天涯》1980年第1期。
《藝術,應當是美的——徐志摩詩初探》,《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0年第5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