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兼善

陳兼善

陳兼善(1898-1988),字達夫,號得一軒主人,浙江諸暨市店口鎮人。動物學家,魚類學家,教育家。中國魚類學的奠基人之一。

著有《魚類學》、《台灣脊椎動物志》、《普通動物學》、《二十一世紀動物學》、《遺傳學淺說》等專著10餘種。《中國鯊魚概論》、《台灣魚類大綱》等30餘篇學術論文,在國際學術界頗有影響。1984年出版《魚類的演化與分類》一書,對生物學、水產學和海洋生物學等多有參考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兼善
  • 別名:字達夫,號得一軒主人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浙江諸暨
  • 出生日期:1898年
  • 逝世日期:1988年
  • 職業:動物學家,魚類學家,教育家
  • 畢業院校:浙江第一師範學校
  • 主要成就:曾任台灣博物館館長
  • 代表作品:《魚類學》、《台灣脊椎動物志》
簡歷,生平,出身師範生,進身名教授,接收省博館,任教東海生物系,晚年回歸故土,人物評價,參考資料,年譜簡編,

簡歷

1912年考入杭州浙江第一師範學校,並把賴以為生的幾畝地作抵押,籌措學費,到北京高等學校求學。
1928年4月間,去西沙群島調查生物資源,從此開始研究魚類,次年出版了《廣東鰻魚研究》一書。
1931年,到法國巴黎自然博物館的魚類研究所進行深造。
1934年,又到英國大英博物館,搞專門研究。同年秋回國,先後執教於暨南大學和廣東勷勤大學。抗戰勝利後,到台灣參加接管台灣博物館台灣大學等,並任台灣博物館館長,兼台灣大學教授。
1955年,在台中東海大學執教,創設魚類標本館。
1972年任美國軍部動物病理調查所顧問;
1978年、1981年兩次回大陸探親,1982年5月,定居上海。兼任中國魚類學會名譽會長、中國水產學會顧問。1982年任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級研究員。
1983年任全國第六屆政協委員。

生平

陳兼善先生一生勤於著述,其《台灣脊椎動物志》及《普通動物學》長久伴隨台灣生物醫農學子成長。對台灣動物學界的啟蒙貢獻,無人可望其向背。

出身師範生

陳氏於《我的中學生時代》一文中說:“一個破落戶的子弟,想讀書,卻沒有錢,祇好撿個不花錢的學校。並不是立志‘作育英才’,民國初年,舊制中學四就可以畢業,師範學校卻要九年,而且畢業後還要作幾年‘人之患’,這是窮人的悲哀。於是從1911年直到1917年,我足足穿了五年破制服。”。
陳兼善陳兼善
浙江第一師範學校教員陣容極為堅強,校長經子淵後任廣東第一中山大學校長舍監夏丏尊后為名作家、名教授、文史教員劉子庚、單不廠、章嶔、陳望道、劉大白、沈仲九、馬敘倫等後皆為名教授或名作家,音樂教師李叔同後出家成為高僧弘一大師。
音樂在師範學校是重要課程,每周六堂,陳氏對李叔同特別推崇:“他好像孔夫子一樣,禮樂射御書無所不能,學生們得其一體,就可以成為一代宗匠。老友豐子凱先生就是一個例子。”在諸多名家的薰陶下,使陳氏養成深厚的人文素養,這對他日後的著述專業有其深遠影響。
陳氏在浙江一師時,雅好非正式課程的篆刻。1913年學校請來西泠印社負責人葉銘先生教授篆刻,經子淵校長亦為篆刻名家,偶爾指典一二。1917年,陳氏保送北京高等師範博物部,後經校長至北京高師擔任總務長,介紹陳氏與篆科名家陳衡客、陳半丁、王夢白等相識,業藝大進。陳氏說:“我一生無成就也無大志,祇此雕蟲小技自信或可傳世”。陳氏以動物學家知名,知其專精篆刻者極少。

進身名教授

陳氏進入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部,使其日後成為動物學家。博物部有鄧萃英、翁文灝、丁文江等名教授,陳氏虛心學習,1921年畢業。陳氏畢業後按慣例應任教過中學,惟文獻無徵。1924年秋,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1925年,經子淵出任廣東大學校長(翌年改中山大學),陳氏追隨校長南下,入該校動物學系,教授預科動物學、組織學和演化論,開啟其一生教學、研究生涯。
民國十六年(1927)年,傳聞日本侵占我西沙群島,當時的中山大學校長戴季陶商請政府派譴一艘巡邏艇前往西沙,調查人員分氣候、地質、海洋、生物等組,大多由中大教授分任,陳氏與陳同白(曾任台灣省水產試驗所所長、農復會漁業組組長)負責生物調查。此行在西沙調查十六天,採集動物標本計脊椎動物十三種、節肢動物三十六種、軟體動物七十五種、腔腸動物四十三種、海綿動物四種。陳氏於1970年記載此事說:“由於那趟遠行,引起我對魚類研究的興趣,沉湎在這鱗片鰭條的生活中,而不能自拔”。陳氏自對魚類發生興趣,就開始前往海南島、香港、溫州、廈門等地採集,兩年間約採到1,600種魚類標本。1929年,陳氏撰成一篇關於廣東鰻目的論文<A Review of the Apodal fishes of Kwangtung>(廣東無腹鰭魚類考察),發表在中大生物學報一卷一期。陳氏後來說,“這是一篇論文無師自通,錯誤百出的小報告,後來多讀了幾本書後,就知道不可如此荒謬”。有感於所學不足,陳氏遂決定出國進修。
陳兼善《魚類學》陳兼善《魚類學》
民國二十年(1931)八月,陳氏前往法國,在巴黎自然歷史博物館魚類研究所,“拜在胡勒(L.Roule)教授門下乖乖的讀了三年書。”每年都在該館館刊發表一篇論文。二十三年五月,又轉往英國大英博物館,師從諾曼(J.R.Norman)半年。同年九月返國,任教廣州勷勤大學,抗戰軍興,勷勤輾轉遷往粵北,改制為廣東教育學院,二十九年再度改制為廣東省立文理學院,陳氏任教該校至三十年三月,應中英庚款董事會之邀,擔任國立黔江中學校長。陳氏於其文章中說,在其五年校長任內,不得不擱置其魚類學研究。

接收省博館

抗戰勝利,台灣光復。民國三十四年(1945)十月十七日,陳氏奉命接收台灣總督府博物館,改制為台灣省博物館,出任首任館長。三十六年十一月,陳氏創辦英文館刊Quarterly Jouranl of The Taiwan Museum (台灣省博物館季刊),在發刊詞中指出:“日本博物館側重於蒐藏和陳列,而忽視館後支持的研究機構。……我們館以往既完全沒有研究機構,所以一切研究設備都要從頭做起……;這刊物的目的,在於報導我們研究的業績”。該刊創刊後普獲各國學界認同,外國專家經常為該刊撰稿者亦不乏其人。迄四十九年,相與交換刊物的國家多至四十三個,學術研究團體達三百0四個。
陳氏也是接收台北帝國大學台灣大學)的教授之一。在省博館期間,陳氏同時在台大理學院動物學系授課。來台第一代動物學家雖不止陳氏一人,但陳氏勤於著述,其影響遠較他人深遠。
民國四十五年(1956)因細事得罪當道,被免去博物館館長職。此事據張之傑先生來函:“先師陳小泉曾隨陳氏任職省博館動物組,據先師說,某日該館接獲通知,總統府將於上午蒞館參觀,等到將近下午一時尤未見大駕,遂以為總統已取消此行,陳氏率同仁到附進餐廳午餐,不意總統與夫人在張道籓(或張其昀,已失憶)陪同下恰於此時蒞臨。是日下雨,夫人上台階時差點滑跤(是進館前還是進館後,已失憶),及進入館中,未見有人接待,詢問左右,謂館長暨主管皆已出去吃飯。總統大怒,不願多事逗留,匆匆離去。事後陳氏遭徹職,先師則轉師大博物系(1951年改生物系)任教。”
陳氏任職省博館期間,完成一項重要著述工作,就是《台灣脊椎動物志》的編篆。當時社會貧困,陳氏無力付梓,向“台灣省特種教育基金會”貸款新台幣五千元,言明兩年無息還本,交開明書局出版(1956)。告貸期滿陳氏無力償還,遭法院查封財產,幸賴前教育廳長游彌堅出面,商請當時的教育廳長陳雪屏協助,將存書分寄全省各中學圖書館報銷轉帳,一場風波始化險為夷。筆者特將此事寫出,以見前輩學者創業之艱辛。
陳氏一生勤於著述,來台前著有《遺傳學淺說》(1930)、《進化論綱要》(1935)、《人類腦髓之進化》等通俗讀物,及《魚類學》(1936)、《古地理學》、《史前人類》等專書或大專用書。來台後先著有專書《台灣魚類志》(1954),繼擴大其內容而成《台灣脊椎動物志》。陳氏於《台灣脊椎動物志》卷首語寫道:“中國為科學落後之國家,其於純理的世界性科學,或可礽襲他人之業績,而不必斤斤於創穫。但套用的與地方性的科學,倘無切合實際之觀察,嶄新獨立之研究,徒然拾人牙慧,無異太阿倒持。…..古來學者竭壁生精力於一魚一鳥之微,自然求知重於致用。予今僅以五年短暫之光陰,成此綜合性的著述,何敢媲美前人,蓋致用之心較切,成就自必有限也。”
《台灣脊椎動物志》出版後,各大專院校相關科系莫不採用為教科書,長期伴隨生物、醫、農學子成長。民國五十八(1969),該書再版,較初版增加一倍,分上下兩冊,改由商務印書館出版。八十六年,其學生於名振教授再予增訂,而成上中下三冊。如今該書的重要性雖已不如從前,但其啟蒙作用卻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任教東海生物系

陳氏被總統徹職後,轉往東海大學任生物系主任。陳氏自稱一生曾四度蒐集魚類標本,前三次分別在中山大學、勷勤大學及省博館,最後一次東海大學生物系。陳氏在(我的魚類研究)一文中說:“當我六十歲的那一年,深覺生命過於短促,多少總得留點遺蹟在人世間。…….我對於魚類學雖然一知半解,但一生中除此外,別無長物。因此請準學校,創設了一個魚類標本館。十多年來已有標本六千餘尾,分隸千四百餘種。”來台後,陳氏的魚類論文主要發表在《台灣省博物館季刊》及《東海學報》。
陳氏任教東海生物系期間,又完成重要著述《普通動物學》(1962)。任職省博館期間,陳氏即著有通俗讀物《二十世紀動物學》(1956)。《普通動物學》賅備精詳,為部定大學用書。陳氏在卷頭語中指出:“我深知我國大學教育的風氣,以採用西文教育--所謂‘原本’相炫耀,如其有人提倡中文教本,不是落伍,便是低能,有識之士,難免嗤之以鼻。這是教育方針問題…….….中國人從中國書讀到外國書,從中國產物教材研究到外國產物教材,循序漸進,應無大訛。所以在大學內數、理、化等學科採用西文教本,我們還可以勉強同意;如其地質學、地理學、植物學、動物學等有地方性的學科,遠之於國家學術之獨立,近之於國計民生之建設,都有深切的關係,亦竟誇稱‘原本教授’,那就不敢茍同了。……..假使由於這部書的出版,而引起學者們的責難與改正,甚至於根本毀棄而另寫一部完美的《普通動物學》,俗語說:‘夜鷹叫醒公雞,公雞叫醒太陽’,誠是衰朽所馨香禱祝者也。”為科技紮根的本土化思想躍然紙上。

晚年回歸故土

陳氏於民國五十五年(1966)七月退休。五十七年二月再被聘為台灣大學客座教授,主授魚類特論及實驗。1972年10月赴美國定居,其珍藏圖書及個人檔案悉留東海生物系。八十六年,其弟子於名振教授退休,將所有陳氏珍藏圖書及參考文獻送至東海大學圖書館特藏組永久典藏。
陳氏於1978年返回中國大陸定居,1981年3月在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擔任名譽研究教授,3至8月在該所主講魚類的演化和分類,並寫出講義,總結其數十年研究所得的見解和經驗。1988年8月1日在上海逝世,骨灰安置蘇州吳縣東山華僑公墓。
陳氏回歸大陸後,以耄耋之年又完成兩項著述,分別為《魚類的演化和分類》(1984)和《英漢動物學辭典》(1960);早在1950年代,陳氏又應國立編譯館之邀主編《生物學名詞》動物學部份六十三年刊行,(植物學部份直到八十八年才公布印行,主任委員仍以陳兼善掛名)。在大陸所著《英漢動物學辭典》,有詞條五萬餘,約一百二十萬餘字,似為前兩項工作之擴編。陳氏在前言中指出:“余在國外期間時思及國內有關動物學方面的辭書,如魚類學、昆蟲學等。回國後又收集了若干有關典籍,.但沒有一本比較完整的英漢動物學辭典。………近幾年來,余整理了多年積累的資料,又摘錄名家著作中的眾多有關辭彙,編寫了本辭典。供生物學、動物工作者以及農、林、牧、漁工作者參考”。

人物評價

陳氏一生事業,以在台期間最為重要。日據時期,日本人限制台民求學。光復後,日本學者撤出,來台接收及任教的內地學者,適時填補了台灣的人才真空。
光復之初羅宗珞、朱洗等生物學名家奉命接收台大,並設立植物系、動物系,但完成任務後旋即內渡,似陳氏般佇守台灣的知名生物學家寥寥可數。大陸易幟之際,雖有大批生物學人才東渡,但仍以光復之初來台的陳氏及其省博館同事劉棠瑞影響最大。陳、劉兩人皆勤於著述,分別成為台灣動物學及植物學的奠基人。陳氏民國三十四年(1945)來台,在台計二十七年,對台灣動物學的貢獻無人能出其右。

參考資料

1. 陳兼善 :(台灣省博物館季刊發刊詞),《台灣省博物館季刊》1卷1期,1947年11月。
2. 陳兼善(我的中學生時代),《國語日報.書和人》 132期, 1970年4月4日 。
3.凱歌樓主:( 魚類學家陳兼善),《高雄漁訊》8卷2期, 1987年10月。
4.賴春福 :(鱗片鰭條何時了,往事知多少- 陳兼善小傳),《漁業推廣月刊》55 期 , 1991 年4月 。
5.陳驅 潘惠安 (陳兼善)《中國現代科學家傳記》第2集 科學出版社, 1991年

年譜簡編

1898年 1月22日 出生於浙江諸暨店口鎮
1917年 保送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博物部
1924年 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編輯。
1925年 任教廣東大學動物學系
1928年 5月赴西沙群島採集,從此對魚類學發生興趣。
1931年 8月赴巴黎自然史博物館,隨魚類學大家胡勒 研究三年;1934年5月,轉大英博物館隨諾曼研究半年。
1934年 9月任廣東勷勤大學動物學教授兼生物系主任
1941年 3月任國立黔江中學校長
1945年 9月來台接收;10月,任台灣省博物館館長, 兼台灣大學動物系教授。
1947年 11月創辦<台灣省博物館季刊>
1956年 8月任東海大學生物系主任;同年《台灣脊椎動物志》出版
1962年 《普通動物學》出版
1965年 任教育部生物學名詞審訂主任委員
1972年 10月赴美定居
1981年 3月回中國大陸,在中科院南海所任名譽研究教授 。
1982年 5月任上海自然博物館一級研究員
1984年 4月出版《魚類的演化和分類》
1985年 《英漢動物學辭典》書稿完成,1988年出版。
1988年 8月21日 逝世於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