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其美/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

張學繼編著的編著的《陳其美》講述了:陳其美(1878--1916),中國民主革命者,辛亥革命著名活動家。字英士,浙江吳興(今湖州)入。1906年(清光緒三十二年)到日本,入東京警監學校,參加同盟會。1908年回上海,聯絡黨入,並加入青幫。1911年參加譚人鳳、宋教仁等在卜海成立的同盟會中部總會。武昌起義後,參與籌劃並領導上海起義。上海光復後,被推舉為滬軍都督。1912年派入設計暗殺光復會領袖陶成章。“二次革命”時,任上海討袁軍總司令,失敗後逃往日本。1914年參加孫中山組建的中華革命黨,任總務部長。1916年被袁世凱派入刺死於上海。 《陳其美》生動形象地描繪了陳其美豐富傳奇的人生經歷,介紹了他與孫中山、蔣介磊的特殊交誼,並就史學界對陳其美的不同評價進行了客觀的闡釋。

基本介紹

  • 書名:陳其美/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
  • 出版社:團結出版社
  • 頁數:198頁
  • 開本:16
  • 作者:張學繼
  • 出版日期:2011年8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張學繼編著的編著的《陳其美》是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之一,本書遴選出在辛亥革命過程中具有重大影響的人物,力求客觀真實地記錄他們的生平事跡,他們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和影響,以及他們不同的性格特徵和人生命運,可以從不同的側面和人物角度,闡述辛亥革命的時代背景和歷史功績,揭示其歷史必然性和時代局限性,總結辛亥革命的經驗和教訓。

圖書目錄

引言
第一章 家世及早年
一、世居湖洲,源遠流長
二、少年異行,大器之兆
三、卑微學徒,心憂天下
第二章 異軍突起於滬濱
一、走進上海,眼界頓開
二、留學日本,加入同盟
三、回國革命,紮根上海
四、經營上海,打開局面
五、中部總會,唯一台柱
第三章 “握東南之鎖鑰”
一、兩會合作,光復上海
二、著眼大局,巧奪都督
三、策應各方,光復東南
四、偏聽偏信,誤殺功臣
五、籌建民國,舉足輕重
六、殺陶成章,釀成分裂
第四章 滬軍都督生涯
一、軍政府內外政策
二、建立滬軍與籌款
三、司法公案之爭論
四、辭職風波的背後
第五章 “二次革命”前後
一、北京之行窺探虛實
二、主持偵破宋教仁血案
三、上海討袁軍總司令
四、奪取浙江計畫流產
第六章 中華革命黨擎天柱
一、孫中山堅定的擁護者
二、中華革命黨總務部長
三、赴大連考察東北形勢
四、訂盟約,對日存幻想
五、致書黃興,期盼合作
第七章 “遽失長城”
一、重返上海,建立反袁據點
二、誅殺鄭汝成,振奮黨人心
三、肇和艦起義,義軍之先導
四、事過境遷,辛亥奇蹟不再
五、為共和捐軀,喋血浦江畔
六、魂歸故里,長眠峴山之陽
陳其美年譜簡編
附錄:陳其美致黃興書

文摘

陳其美,字英士,號無為,別署高野,1878年1月17日(清光緒三年十二月十五日)生於浙江省湖州府歸安縣(今湖州市)府學前五昌里的“存誠堂”。
湖州,地處杭(州)嘉(興)湖(州)平原的西北端,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江南名城。據考古發現,早在遠古時代,這裡就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自古以來,這裡就是風光秀麗的湖天勝地。站在湖州城登高遠眺,遠處:西有天目山,高聳人云,北有太湖水,浩瀚無邊。近處:卞、毗、峴、蜀四山環拱,苕溪、雪溪二水合流。湖州城依山面水,山圍水貫,有“水晶宮”、“極樂城”、“水雲鄉”之美譽。
歷代描寫湖州良辰美景的詩詞歌賦數不勝數,下面不妨摘錄幾則,以見一斑。
唐代詩人楊漢公《題郡城樓》詩云:“吳興城闕水雲中,畫舫清簾處處通。溪上玉樓樓上月,清光合作水晶宮。”
元代著名書畫家趙子昂曾有賦讚嘆湖州之美:“蒼峰北峙,群山西迤,雙溪夾流,泓淳皎澈,山川映發,沖和攸集,星列乎斗,勢雄乎楚越。”
清代詩人李煊詩讚湖州云:“儂家生長碧湖頭,打槳真從鏡里游。怪道當前蘇學士,杭州不住住湖州。”
湖州不僅風光秀麗,而且物產豐富,是有名的“魚米之鄉”。這裡絲綢業歷史悠久,是江南湖絲的生產中心,著名的“絲綢之府”。鴉片戰爭以後,上海被闢為對外通商口岸,湖州因其與上海鄰近的地理優勢,所產輯里絲綢因為質量好,受到中外客戶的喜愛,行銷海內外,加快了湖州商品經濟的發展,湖州成為富甲東南的重鎮。到辛亥革命前夕,湖州出現了擁有家財數十萬、數百萬以至數千萬的富戶,號稱“四象、八牛、七十二黃金狗”。在此基礎上,形成近代頗具影響力的湖州幫商人。陳其美後來稱雄上海灘,與湖州幫商人的支持參與是分不開的。
陳其美的祖先,原出河南陳州,後輾轉南遷陽武、潁川等地,至胡公滿第78世孫陳縝時,遷居湖州府歸安縣東林山,在湖州府城東南約50華里,為湖州陳氏東林支始祖。傳至第17世祖陳應恪,於明末從東林山遷居湖州府城,先卜居於湖州城內天寧寺前的魚斗亭,陳其美為東林支的第26世孫。
陳氏第14世祖至第18世祖陳恪、陳應奎、陳履賢、陳夢麟、陳嗣清5代,都是科第出身,做過縣令以上乃至中央一級的官,而且“俱以名宦祀其邑”。陳氏裔孫陳惟坤蒐集先祖事跡編了一本《五世名賢遺蔭錄》,並把其所居宅院命名為“五昌里”,取“五世其昌,傳衍不替”之意。
陳其美的祖父陳絢,是一位熱衷公益事業的鄉紳,因排行第五,人稱“唱做五太爺。”他曾主持修建湖州城內的駱駝橋,該橋全部用花崗岩大條石建築。湖州官吏見他急公好義,曾旌贈他“聖門狷者流”和“矜式鄉閭”兩方匾額,以示表彰。
陳其美的父親陳延佑,秀才出身,後因屢試不第,不得不棄儒從商,在當地錢莊做些文案事務。陳延佑先後娶有吳氏、楊氏兩房夫人。生子三人,即陳其業(字勤士)、其美(字英士)、其采(字靄士)。
陳其美遇難後,因為蔣介石的關係,陳其美的兄弟侄子均受到提拔重用,可謂一門顯達、兩代風流。
二、少年異行,大器之兆
陳其美初生時體質孱弱,其生母吳太夫人產後多病,雇一奶媽乳之。陳其美3歲時,即受母教開始識字,而且進步很快,到5歲時,即已認識了很多字;6歲時,陳其美入私塾讀書,跟同邑儒生忻谷生先生學習經傳。
據稱,陳其美自小便是一個聰穎而又機警的孩子。陳其美三弟陳其采曾經講過這么兩個故事:
其一、“先生(指陳其美——筆者注)八歲時,與群兒適野,火柴焚枯草為戲。一兒偶不慎,延燒及衣。群兒駭走,先生獨跑近其前,迅將被燒之兒扒之倒地,已則緊伏其上,火乃熄,兒得無恙。”(秦孝儀主編:《陳英士先生紀念集》,第120一121頁)
P11-13

序言

整整一百年前,在中國處於半殖民地半封建黑暗統治的時代,爆發了一場對中國歷史發展進程產生巨大影響的革命,這就是以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發動的辛亥革命。這場革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一次比較完全意義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政府,結束了中國幾千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同時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侵略勢力。中華民國的建立,標誌著中國歷史進步的新紀元。辛亥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中國先進分子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打開了新的視野,八年後,五四運動爆發;十年後,中國共產黨誕生。辛亥革命開啟的革新開放之門,對於推動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歷史功績和偉大意義。
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在開啟思想閘門、傳播先進思想、點燃革命火種、推動歷史進步的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們站在時代前列,為追求民族獨立和民主自由而向反動勢力宣戰;他們不惜流血犧牲,站在鬥爭一線浴血奮戰;他們具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強的意志,愈挫愈奮,在失敗中不斷汲取和凝聚新的力量;他們適應歷史發展的趨勢,與時俱進,不斷修正前進的方向和鬥爭的目標。正是因為有了這樣一批革命先驅和仁人志士,才有了辛亥革命的爆發,也才有了以此為開端的中國民族民主革命的不斷發展和最終勝利。當然,我們在分析評價歷史人物時,既要看到他們有超越時代的進步性,又要看到他們不可避免地受到社會客觀條件影響而具有的局限性與片面性,這是我們在看待歷史人物時應當堅持的歷史唯物主義態度,也就是既不文過飾非,也不苛求前人。
幾十年來,關於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的研究工作不斷深入,也陸續出版了大量的圖書、畫冊等,但仍然不十分系統和完整,有些出版物受到時代因素和其它客觀條件的影響,難免有失偏頗和疏漏。在即將迎來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時刻,團結出版社編輯出版了本套《辛亥著名人物傳記叢書》,並得到國家出版基金的資助,這充分表明了國家對於辛亥革命歷史研究的重視。這套叢書的出版,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既可以對辛亥革命的研究工作起到重要的填補空白和補充資料的作用,同時也是對立下豐功偉績的仁人志士的紀念與緬懷。
為了保證本套叢書的編輯質量,編輯委員會在民革中央的領導下,做了大量認真細緻的組織工作,特別是邀請了著名專家金沖及先生、章開沅先生、李文海先生擔任顧問,他們在百忙之中分別對本套叢書的編輯思想、人物範圍、框架體例、寫作要求等方面提出了重要的指導性意見,成為本套叢書能夠高質量出版的重要保證。此外,參與本套叢書寫作的。都是在近代歷史和人物的研究方面卓有建樹的專家學者,他們既有對辛亥革命歷史進行深入研究的學術功底,又有較豐富的寫作經驗和較高的文字水平,因此,我們可以寄希望於本套叢書的出版,會對推動辛亥革命及其重要人物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起到重要作用,對弘揚愛國主義,提高民族凝聚力,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產生積極的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