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修齋論哲學與哲學史

陳修齋論哲學與哲學史

《陳修齋論哲學與哲學史》是2009年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修齋段德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陳修齋論哲學與哲學史
  • 作  者陳修齋段德智 著
  • 出 版 社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3-1
  • 正文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010076614
  • 字數:400000
  • 紙張:膠版紙
  • 裝幀:平裝
  • 開本:16開
  • 頁數:42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陳修齋先生(1921-1993)是我國著名的西方哲學史家、萊布尼茨哲學專家和傑出的翻譯家。他“在數十年的哲學生涯中,治學嚴謹,學貫古今,博識強記,孜孜不倦,善於博採眾長,長於開拓創新,在我國西方哲學史、尤其是萊布尼茨哲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眾所公認的巨大成就,是新中國西方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人之一。
陳修齋先生不僅是一位“哲學史家”,而且也是一位“哲學家”。我國當代卓越的亞里士多德專家和哲學思想家、陳修齋先生生前摯友汪子嵩先生在一篇紀念性的文章中曾經強調指出:“修齋是一位哲學史家,也是一位哲學家。”他給出的理由主要有兩條。一是因為陳修齋先生“不但從縱的方面”研究哲學史,而且“又從橫的方面”研究哲學史,“將當時哲學家爭論的一些根本問題,如理性和經驗、思維和存在、一般和個別、身心關係,以至真理標準等等,一一作了細緻的剖析,為我們展開了哲學史的複雜畫面。”這也就是說,在汪子嵩先生看來,陳修齋先生對哲學史所進行的不僅是“史”的研究,而且還是一種“論”的研究。

圖書目錄

序二
編者的話
哲學始自詫異並且始終基於詫異:“哲學無定論”
關於哲學本性問題的思考(1988年)
為什麼要有宣傳唯心主義的自由?——對“百家爭鳴”政策的一些體會(1956年)
對唯心主義哲學的估價問題(1957年)
關於對唯心主義的估價問題的一些意見(1957年)
哲學是一個過程:“哲學史即哲學”與哲學的“歷史性”和“現時代性”
略論哲學史的對象和發展規律——《歐洲哲學史稿》前言(1984年)
關於哲學史的對象和定義問題(1989年)
存在主義及其和德國古典唯心主義的關係(1961年)
從萊布尼茨與以往及同時代思想家的關係看哲學思想的繼承性和相互影響(1980年左右)
西歐近代經驗派、理性派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的聯繫(1985年)
哲學與認識論的關係:“哲學的一個重要部分是認識論”
淺談現代認識論與西方哲學史的關係問題(1993年)
關於經驗論與唯理論的對立的幾個問題(1982年)
關於經驗論與唯理論對立問題的再思考(1985年)
試論西歐大陸唯理論派哲學家的實體學說的演變(1984年)
歐洲近代經驗派與理性派哲學家關於認識主體問題的分歧與爭論(1986年)
對經驗派和理性派哲學的歷史作用和理論是非的總評價(1986年)
哲學是世界觀,同時也是方法論:“方法決定一切”
《哲學史方法論研究》弁言(1982年)
從萊布尼茨的哲學思想發展過程看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相互轉化問題(1964年)
對立面轉化規律在哲學史上的表現(20世紀70年代末)
從萊布尼茨與狄德羅的哲學看對立統一規律在哲學發展上的表現(1979年)
萊布尼茨哲學研究:哲學的“充足理由原則”與哲學的“主體性原則”
黑格爾對萊布尼茨思想中矛盾律與充足理由律二元並列問題的解決(1957年)
萊布尼茨哲學所根據的基本原則和次級原則(1986年)
萊布尼茨在認識論上和洛克的鬥爭(1963年)
萊布尼茨哲學體系初探(1981年)
萊布尼茨論人的個體性和自由(1986年)
萊布尼茨對主體性原則的貢獻(1988年)
哲學的民族性與世界性:“哲學是世界的,世界是哲學的”從18世紀法國唯物主義的起源看對待本民族傳統文化和外來
文化的態度問題(1990年)
應該給予歐洲哲學史以足夠的重視(1977年)
要對西方的某些觀念進行再認識(1988年)
當代法國哲學(1989年)
萊布尼茨的中國觀(1993年)
附錄:陳修齋著述目錄
一、生前發表的論文
二、生前未發表的論文
三、著作
四、譯著
五、編譯
編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