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卿墓

陳俊卿墓,位於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常太村龍汲山,墓構築於宋淳熙八年(1186),明代重修,今依舊制重修。坐北朝南,三合土與磚、石混合構築,平面呈“風”字形,前有五級墓坪,沿用宋代墓碑,保存明代墓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陳俊卿墓
  • 地理位置: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常太村龍汲山 
單位介紹,規格布局,人物介紹,文獻記載,地圖信息,

單位介紹

陳俊卿墓,位於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常太村龍汲山,墓構築於宋淳熙八年(1186),明代重修,今依舊制重修。坐北朝南,三合土與磚、石混合構築,平面呈“風”字形,前有五級墓坪,沿用宋代墓碑,保存明代墓碑。
保護範圍
以陳俊卿墓為中心,四周各延長30米。

規格布局

整座墓地坐北朝南,後面是蓊鬱的樹林,前面是碧波如鏡的水庫,眺望遠處又有層巒環繞,坐擁“圳湖映碧”景觀。臨近水庫面的一層埕坪,有三圈半圓形墓埕,對稱分座四隻半蹲坐的石獸首,左邊也豎一塊刻有“陳俊卿墓”字樣的石牌,左右都有五級石砌台階,通到第二層墓埕;第二層墓埕是長方形的,左右各有一尊站立的石獸,也分兩邊設五級台階;第三層的墓埕和第二層差不多大,不同的是在靠後面的左右分別豎立人物石雕像,仿佛是兩個站立的“衛士”。這一層的台階設在中間,靠左也立一塊石刻碑;第四層的墓埕比較狹長,只有一級台階就上第五層墓埕,而第五層也不大,直接靠近最後的墓案埕。墓案床是在墓龜的前面,比較寬,猶如可以供放很多祭品的供桌。墓龜的正面有石刻墓碑,上面分兩豎刻著“宋左丞相魏國正獻陳公之墓”字樣,後面是半圓形的石塊砌坡。據有關專家介紹,墓構築於宋淳熙八年(1186),明代重修,後依舊制重修,是三合土與磚、石混合構築,平面呈“風”字形,沿用宋代墓碑,保存明代墓碑。

人物介紹

陳俊卿(1113年-1186年)字應求,號六梅,莆田闊口村人,宋紹興八年(公元1138年)榜眼,官至左丞相,封魏國公,贈太師,謚正獻,是南宋名相。陳俊卿為官期間,處處以國家大事為己任,時時不忘為國建言獻策,所說多切中時政要害,以正直鯁諫聞名,為官清廉,不畏權貴,因忤逆權貴而不容於官場,是當時清官的楷模。在地方為官,為政寬簡,滿腹愛國情懷,志在收復山河,不愧南宋一代名相。陳俊卿一生志向清遠高雅,與林枅、楊萬里、朱熹、林光朝等人為友,彼此感情深厚,互為師生,經常在一起探討國事及綱常倫理。朱熹、林光朝等多是理學代表人物,理學對他執政為人產生深遠的影響。淳熙八年(1181)退休,淳熙十三年(1186)病逝,享年七十四歲。臨終前手書示諸子云:“遺表止謝聖恩,勿祈恩澤及功德,勿請謚樹碑。”皇帝獲悉後停止視朝,舉行追悼會,贈太保,賜謚正獻賜葬常太里妙寂院前。
陳俊卿歷仕高宗、孝宗兩朝,為官四十餘年,經歷南宋前期所有大事,尤其是孝宗一朝政事親身參與極多,可以說他是這段歷史的見證者,也是當時官員的楷模。他為人處世的性格里,既有南宋士大夫的共性,也有莆田地域文化氛圍形成的個人鮮明的風格。他幾經沉浮,經歷豐富,內外兼修,著作頗豐。著有《陳正獻集》10卷,《奏議》《表里》各20卷。

文獻記載

據清乾隆《玉湖陳氏族譜》記載,陳俊卿墓在保豐里(今常太鎮)龍汲山妙寂院北;又據《八閩通志》載,妙寂寺在府城西北常太里,亦稱“塔院”,五代開運元年(944年)建。經有關專家現場考證,妙寂寺後有陳俊卿及其長子陳實、次孫陳址、抗元英雄陳瓚的父親陳圭等家族墓葬16座。

地圖信息

地址:莆田市城廂區常太鎮東圳水庫旁

地圖信息

打開百度地圖查看詳情

反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