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道加特納菌

陰道加特納菌,Gardner及Dukes二氏(1955年)首先從非特異性陰道炎的陰道分泌物中分離出一種革蘭陰性桿菌,認為是非特異性陰道炎的病原菌,被命名陰道嗜血桿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陰道加特納菌
  • 外文名:gardnrella vaginallis
  • 菌體長:0.3-0.5um
  • :0.1-0.2um
簡介,發現,形態,分類位置,自然棲息地,適合生長環境,培養特性,發病機制,致病性及套用,

簡介

陰道加特納菌(gardnrella vaginallis,GV)與非特異性陰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有關。BV可以導致多種嚴重的婦科併發症,如子宮全切的術後感染、絨毛膜炎、羊水感染、早產、產後子宮內膜炎等。陰道加特納菌還能引起新生兒致死性和非致死性敗血症和軟組織感染。因其可通過性傳播,所以近年來許多學者將其列入性病病原體的範疇。與經典性病相比人們對它了解還不夠深入。

發現

Gardner及Dukes二氏(1955年)首先從非特異性陰道炎的陰道分泌物中分離出一種革蘭陰性桿菌,認為是非特異性陰道炎的病原菌,被命名陰道嗜血桿菌。其後經電鏡觀察及DNA-DNA雜交研究,發現它不屬於現今所知細菌菌屬。Greenwood(1980年)建議,由Gardner所分離出的陰道嗜血桿菌確定為一個新菌屬,即Gardnerella,菌名為G·vaginalis(陰道加特納菌,GV)。有的學者認為,應當把陰道嗜血桿菌看做一種陰道特異性疾病的病原體;也有的學者認為,由於患有陰道炎的婦女其陰道嗜血桿菌的檢出率較未患陰道炎者相對偏高,而經過治療後陰道分泌物減少,陰道嗜血桿菌也隨之消失,因此認為陰道嗜血桿菌很可能同白色念珠菌一樣,是婦女的一種帶菌狀態,由於陰道的弱酸性環境被破壞,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厭氧菌過度繁殖,多於乳酸菌100~1000倍,便會產生陰道發炎的症狀,引起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除了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外,治病期間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對引起細菌性陰道病的菌群紊亂有恢復作用。 陰道嗜血桿菌性陰道炎可以通過性生活傳播。與患病婦女有過性接觸的男性性伴侶的尿道中約90%可以找到陰道嗜血桿菌。不過,男性帶菌者一般沒有症狀。本病還可以通過間接接觸傳播,如共用毛巾、浴盆,使用公共廁所的坐便器,醫源性傳播等都是傳播方式。

形態

GV的菌體通常是革蘭陰性桿菌或變異的球菌樣小桿菌。菌體長0.3-0.5um,寬0.1-0.2um,兩端呈圓形,無莢膜及鞭毛。電鏡觀察顯示細胞壁有一種獨特薄片結構及革蘭陰性菌才有的脂多糖(黃鈞藥1991年)。呂文和等(1994年)曾對74例培養陽性標本進行研究,GV菌體呈革蘭染色陰性或染色不定小桿菌或球桿菌,著色不均勻,排列呈多態性,無鞭毛莢膜和芽孢。在普通培養基上不生長,37℃微氧環境中培養48小時,菌落為灰白色,細小半透明,無黏性S型菌落,在羊血瓊脂平皿培養基上,不出現溶血現象。在人或兔血瓊脂平皿上出現溶血環。生化反應。氧化酶及過氧化氫酶皆(-),葡萄糖、麥芽糖、糊精、澱粉皆(+);甘露糖醇,山梨醇(-)。

分類位置

在最早期的研究中,由生長表面及型態特徵為依據,是將Gardnerella vaginalis歸類為Haemophilus或Corynebacterium這兩屬之一。 經由現代的rRNA序列及DNA比對技術,便將之獨立為一個屬,並為了紀念在1955年首次發現該菌的Gardner及Dukes,就將這個屬稱為Gardnerella,此菌亦正式更名為Gardnerella vaginalis。而屬名的vaginalis意指「陰道的」。此菌即為Gardner氏陰道菌。

自然棲息地

人類的生殖或泌尿道。

適合生長環境

Gardnerella vaginalis的適合生長環境 生長溫度(℃---25~42 最適生長溫度(℃)---35~37 最適生長pH值---6.0~6.5 氧氣需求---兼性厭氧

培養特性

接種後需放在蠟燭缸中或含有5%CO2的潮濕空氣中。營養需求為可求性〈fastidious〉。但是並不需要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V factor〉、hemin〈X factor〉或其她類似輔?的物質。其她已知必需的營養物:biotin,葉酸〈folic acid〉,菸鹼酸〈niacin〉,維她命B1〈thiamine〉,維她命B2〈riboflavin〉及兩種以上的嘌呤與嘧定。在NA上呈現不生長或微量生長;在大部份一般的選擇性培養基上亦不生長。若以Vaginalis agar培養,菌落成針尖狀,圓形,不透明狀,菌落邊緣平滑。在接種後48小時內菌落可長至0.4~0.5mm,周圍有透明環圍繞,為β型溶血〈β hemolysis〉。

發病機制

關於GV引起BV的機制尚不清楚,例如BV陰道壁黏膜活檢,並未發現潰瘍糜爛漫及炎見異常。由此可見,GV並不是直接作用於陰道黏膜,而是由於陰道內寄生的厭氧細菌的繁殖增多與陰道分泌物中有多量GV,而抑制乳酸桿菌繁殖,並分解胺基酸生成氨和胺,使pH值增高GV獲得適合pH環境。胺可以引起陰道上皮的脫落,陰道分泌物增多和特殊的魚腥臭味。加特納菌(gardnrella vaginallis,GV)與非特異性陰道炎(bacterial vaginosis,BV)有關。BV可以導致多種嚴重的婦科併發症,如子宮全切的術後感染、絨毛膜炎、羊水感染、早產、產後子宮內膜炎等。陰道加特納菌還能引起新生兒致死性和非致死性敗血症和軟組織感染。因其可通過性傳播,所以近年來許多學者將其列入性病病原體的範疇。與經典性病相比人們對它了解還不夠深入。1980年Greenwood和Pickett經DNA雜交等研究,新建立一個菌屬,即加特納菌屬,此菌屬唯一的一個菌種即陰道加特納菌。本菌無芽孢、無莢膜、無鞭毛具有多形性,革蘭染色因菌齡不同而異。一般而言,實驗室保存菌株趨向革蘭陰性,而新鮮的臨床標本分離株趨向於革蘭陽性。大小約為0.5×1.5~2.5μm,兼性厭氧。  GV與非特異性陰道炎(BV)有關,BV是陰道內正常的乳酸桿菌菌群被另一組厭氧菌為主的細菌所取代,同時伴有陰道加特納菌、類桿菌、消化球菌及支原體等的大量增殖。該病為混合感染。儘管有上述的病原學基礎,但並非陰道加特納菌陽性就是非特異性陰道炎,因為20%~40%的正常婦女也可以檢出此菌,不過量多少有所不同。因此,診斷BV,一般情況下,不作GV的細菌分離培養。BV的診斷標準為 ①陰道分泌物增多,稀薄均質灰白色,有惡臭味;②分泌物Ph> 4.7;③分泌物胺試驗陽性; ④鏡檢有線索細胞。也就是說,單純檢出陰道加特納菌,而不結合其他實驗室及臨床指征是沒有診斷意義的。  GV的所有的菌株對氨苄青黴素、羥氨苄青黴素、苯唑青黴素、青黴素、萬古黴素和甲硝噠唑敏感,對萘啶酸、新黴素、多粘菌素和磺胺耐藥。

致病性及套用

1. 非特定性細菌增生型陰道炎〈bacterial nonspecific vaginitis〉:在陰道中Gardnerella vaginalis、Mycoplasma hominis及乳酸菌等皆為正常菌叢。但若體內H2O2缺乏,使得Gardnerella vaginalis等厭氧菌過度繁殖,多於乳酸菌100~1000倍,便會產生陰道發炎的症狀(過多的陰道份泌物,陰道pH值大於4.5,產生大量的clue cells)。陰道的弱酸性環境能保持陰道的自潔功能,正常人為3.7-4.5,因此用Ph4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除了適合日常的清潔保養外,治病期間使用弱酸配方的女性護理液對引起細菌性陰道病的菌群紊亂有恢復作用。 2、 產後婦女的菌血症(bacteremia)。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