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行草

陰行草

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為玄參科陰行草屬一年生草本植物,高30-80厘米,葉對生,葉片二回羽狀全裂,裂片狹線形。花對生於莖枝上部,成稀疏總狀花序。花冠二唇形,上唇微帶紫色、下唇黃色。花對生於莖枝上部,成稀疏總狀花序。花冠二唇形,上唇微帶紫色、下唇黃色。生於山坡、丘陵、草叢等處,國內外均有分布。植物的全草可供藥用,中藥名亦為“陰行草”,立秋白露采割,去淨雜質,切段,曬乾或鮮用。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祛瘀止痛之功效。

基本介紹

植物描述,形態特徵,生態環境,地理分布,藥用價值,中藥名稱,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藥方選錄,化學成分,藥理作用,附註說明,

植物描述

形態特徵

一年生草本,直立,高約30-60厘米,有時可達80厘米,乾時變為黑色,密被銹色短毛。主根不發達或稍稍伸長,木質,直徑約2毫米,有的增粗,直徑可達4毫米,很快即分為多數粗細不等的側根而消失,側根長3-7厘米,纖錐狀,常水平開展,鬚根多數,散生。莖多單條,中空,基部常有少數宿存膜質鱗片,下部常不分枝,而上部多分枝;枝對生,1-6對,細長,堅挺,多少以45°角叉分,稍具稜角,密被無腺短毛。葉對生,全部為莖出,下部者常早枯,上部者茂密,相距很近,僅1-2厘米,無柄或有短柄,柄長可達1厘米,葉片基部下延,扁平,密被短毛;葉片厚紙質,廣卵形,長約8-55毫米,寬約4-60毫米,兩面皆密被短毛,中肋在上面微凹入,背面明顯凸出,緣作疏遠的二回羽狀全裂,裂片僅約3對,僅下方兩枚羽狀開裂,小裂片1-3枚,外側者較長,內側裂片較短或無,線形或線狀披針形,寬約l-2毫米,銳尖頭,全緣。花對生於莖枝上部,或有時假對生,構成疏稀的總狀花序;苞片葉狀,較萼短,羽狀深裂或全裂,密被短毛;花梗短,長約1-2毫米,纖細,密被短毛,有一對小苞片,線形,長約10毫米;花萼管部很長,頂端稍縮緊,長約10-15毫米,厚膜質,密被短毛,10條主脈質地厚而粗壯,顯著凸出,使處於其間的膜質部分凹下成溝,無網紋,齒5枚,綠色,質地較厚,密被短毛,長約為萼管的1/4-1/3,線狀披針形或卵狀長圓形,近於相等,全緣,或偶有1-2鋸齒;花冠上唇紅紫色,下唇黃色,長約22-25毫米,外面密被長纖毛,內面被短毛,花管伸直,纖細,長約12-14毫米,頂端略膨大,稍伸出於萼管外,上唇鐮狀弓曲,頂端截形,額稍圓,前方突然向下前方作斜截形,有時略作齧痕狀,其上角有一對短齒,背部密被特長的纖毛,毛長約1-2毫米;下唇約與上唇等長或稍長,頂端3裂,裂片卵形,端均具小凸尖,中裂與側裂等見而較短,向前凸出,褶襞的前部高凸並作袋狀伸長,向前伸出與側裂等長,向後方漸低而終止於管喉,不被長纖毛,沿褶縫邊緣質地較薄,並有齧痕狀齒;雄蕊二強,著生於花管的中上部,前方一對花絲較短,著生的部位較高,2對花棟下部被短纖毛,花葯2室,長橢圓形,背著,縱裂,開裂後常成新月形彎曲;子房長卵形,長約4毫米,柱頭頭狀,常伸出於盔外。蒴果被包於宿存的萼內,約與萼管等長,披針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直徑約2.5毫米,頂端稍偏斜,有短尖頭,黑褐色,稍具光澤,並有10條不十分明顯的縱溝較;種子多數,黑色,長卵圓形,長約0.8毫米,具微高的縱橫凸起,橫的約8-12條,縱的約8條,將種皮隔成許多橫長的網眼,縱凸中有5條凸起較高成窄翅,一面有1條龍骨狀寬厚而肉質半透明之翅,其頂端稍外卷。花期6-8月。
陰行草

生態環境

生於海拔800-3400米的乾山坡與草地中。

地理分布

在我國分布甚廣,東北,內蒙古華北,華中,華南,西南 等省區都有,並東至日本、朝鮮,蘇聯也有分布。

藥用價值

中藥名稱

【中藥名】陰行草
陰行草(圖2)陰行草(圖2)
【別名】 劉寄奴(華北),土茵陳(江西),金鐘茵陳,黃花茵陳,鈴茵陳,芝麻蒿(遼寧、山東),鬼麻油(甘肅、福建)、陰陽連
【藥材基原】為玄參科陰行草屬植物陰行草Siphonostegia chinensis Benth.的全草。

性味歸經

味苦,性寒。

功效主治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祛瘀止痛。主治黃疸型肝炎,膽囊炎,蠶豆病,泌尿繫結石,小便不利,尿血,便血,產後淤血腹痛;外用治創傷出血,燒傷燙傷。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9g;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撒患處。

藥方選錄

⑴黃疸型肝炎:陰行草、金絲桃、地柏枝各50克,老蘿蔔根9克。水煎服。
⑵膽囊炎:陰行草、地耳草、大青葉、海金沙、白花蛇舌草、穿破石各15克。水煎服。
⑶燒燙傷:陰行草、爐甘石各等量。共研細粉,香油適量調敷患處。每日一次。

化學成分

陰行草含10-對香豆醯桃葉珊瑚甙,8-異馬錢素和阿克甙。全草含揮髮油0.45%。

藥理作用

⑴ 該品能明顯降低醋酸棉酚引起的大鼠SGPT升高,但對四氯化碳引起的SGPT升高無明顯影響。
⑵ 對膽汁分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附註說明

陰行草作茵陳類使用,始於明代《滇南本草》的“金鐘茵陳”,而作劉寄奴使用,有文獻為據的始自明末的《本草原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