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西洞窟造像全集

陝西洞窟造像全集

《陝西洞窟造像全集》是2021年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一部圖書,作者是白文,高明。

基本介紹

  • 書名:陝西洞窟造像全集
  • 作者:白文,高明
  • 出版社: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21年10月
  • 定價:680 元
  • 裝幀:精裝
  • ISBN:9787536837775 
內容簡介,出版背景,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陝西是中原北方中晚期洞窟較集中的地區。當前,全省已發現北魏至明清時期的洞窟710餘處,其中宋代及其以後的約占三分之二。從分布看,半數以上位於陝北地區,其中以安塞、志丹、甘泉、富縣、佳縣等地最為密集。陝北石雕創作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秦漢時期,特殊的地貌環境使得人們對於信仰上的寄託載體自然選擇了洞窟這種形式。在數百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古人為此地區留下了大量石雕作品,這些洞窟造像與-大批造像碑和經幢,共同構成了陝西佛、道兩教遺存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篇幅有限,本書僅選取體量較大、保存較完好的91處洞窟造像為重點展開記述與分析。
隋唐時期洞窟造像本書重點展示15處,分布在陝西關中的彬州、麟遊、耀州和陝北的佳縣等地。洞窟規模明顯擴大,主要盛行佛殿窟和大像窟,並出現了帶有凹字形、一字形和方形佛壇的窟。開鑿於唐貞觀二年(628)的彬州市大佛寺石窟主尊大佛高18米,是陝西第一大佛,體現出莊重與威嚴,而兩側菩薩則體現了嚴峻而矜持的貴族風度。位於大佛洞兩側的千佛洞和羅漢洞,窟內造像保存完整,為武周時期的造像精品,並保存了大量唐、宋、元、明、清的石刻題記,成為有序研究的重要支撐。麟遊縣慈善寺石窟,其造像雍容典雅,神韻飄逸,是博大與秀雅的結合,是陝西省內雕刻最精、保存最好的隋唐石窟。
宋金時期洞窟造像本書重點展示35處,主要分布在延安地區,不僅數量較多,且技法純熟,題材更趨於寫實和世俗化,達到了陝西石窟寺藝術的又一高峰。這一時期的洞窟以祭壇窟為主,規模大者往往在祭壇上建有各式的屏壁或石柱。如建於北宋的子長市鐘山石窟,中央佛壇前後設8根方形石柱,窟四壁及石柱上密布浮雕的大小佛像,雕刻細膩,形象生動且富有個性;黃陵縣萬安禪院石窟,窟壁及屏壁浮雕佛、菩薩、弟子、羅漢等,甬道兩壁還雕有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及涅擊圖,均形態多樣、栩栩如生。金朝統治時期,受到了宋地佛教的影響,洞窟造像延續了北宋造像的題材和風格。如富縣石泓寺石窟,主窟開鑿於金代前期,平面呈方形,中央設佛壇,壇四角有方柱連線窟頂。壇上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窟內四壁均有造像,均源於北宋傳統,在金代及其以後的石窟寺中獨放異彩。
元明清時期洞窟造像本書重點展示27處,主要分布在榆林、延安地區。洞窟中佛、道、儒合流的特點更加突出,佛教羅漢,道教天尊、祖師、八仙等形象大量出現。陝北的石窟一般規模較小, 窟內佛壇或道壇呈後壁一字形、方形、凹字形或中央方形,壁畫和泥塑增多。

出版背景

《陝西洞窟造像全集》由西安美術學院中國藝術與考古研究所副教授白文、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高明經過多年田野調查,歷時5年編著而成。該書通過400餘幅精美圖片細緻介紹了陝西境內洞窟造像的歷史、背景、特點及現狀,以圖像學的理念為這些造像留下一份完備的視覺檔案,最大程度呈現這些絕美遺蹟的原始之美,揭示了陝西造像藝術的發展演變。

作者簡介

白文:西安美術學院中國藝術與考古研究所副教授。
高明:陝西師範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