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南飲食文化之食

早點夜市,地方小吃,在陝南飲食文化中也頗具特色。 早點。早點是反映人們日常飲食生活的一隻晴雨表。陝南人的早點有的地方從無到有,有的地方由清淡的少品種向豐富多樣發展。 拿陝南安康地區的石泉縣城來說,縣城的早點有幾個層次。從價錢上來說,小籠包子、水餃為上檔,扯麵、拉麵為中檔,最下檔的當是肉餅、“鼓氣饃”,其中“鼓氣饃”最便宜。價格有檔,按一般規律,吃的人也同樣“對號入座”。上檔早點的消費者多為大經商者和外地人,他們早點要吃好、吃飽,接著才能到商海中弄潮、趕路。吃中檔早點的人大多是擺攤設點的小販,他們要在馬路上頂烈日冒風雨呆上一天,也很需要早點。最寒酸的當屬機關幹部職工,大多每天早點只能消耗一個“鼓氣饃”。當然,從衛生角度考慮,吃“鼓氣饃”一般比其它食品乾淨,儘管這多少有一點“阿Q”的自慰精神。

早點,漢中麵皮,蒸拃肉,富硒食品,鼓氣饃,食蠶蛹,馬嶺香瓜,嫩嫩香椿芽,山苕和黃姜,漿粑,油糍兒,血豆腐乾,和渣,

早點

早點品種的花樣翻新在縣城也十分厲害,優勝劣汰,選擇發展。過去,大家吃“鼓氣饃”夾油條為多,但這油條含礬據說吃多了能使人鬧殼笨,早點吃油條的人已稀少。鮮牛奶是有營養的,縣城西一姓周的農民前幾年審早點之勢,買得兩隻奶牛,每日清早為縣城居民提供鮮牛奶,竟然獲利,他成了奶牛“專業戶”。每至玉米成熟季節,“漿粑饃”、煮包穀棒也在早點市場出售,銷路還好。快餐店也開始進入縣城,中、西餐式都有。
小籠包子、豆腐包子、豆沙包子、花捲、扯麵、拉麵、煎餅、肉夾饃、肉餅、大米稀飯、綠豆稀飯、八寶稀飯、豆腐腦、漢中涼皮、鼓氣饃、罐罐雞、糖餅、油糕、油糍粑等等,一點就是一大串兒,絕對吸引人的胃口。
夜市。夜市是陝南各縣市改革開放後形成的一大飲食新特點。夜市既是舶來品,便有外來飲食,但更具陝南地方特色,或者是陝南地方風味浸潤了夜市。當夜幕降臨,華燈初照,在城鎮街道的人行道上,或是一些固定賣夜市飲食的小街巷裡,賣夜市食品的人張羅出了看家食物;一張頂蓬,兩張桌子,二、三個賣者,四、五隻凳子,燃起蜂窩煤爐,支起一張案板,用竹竿撐起電線,電燈便亮了,夜市開張了。夜市,是為南來北往沒趕上吃晚飯的人準備的,也是為好品味一地風情的外地人預備的,更是為當地好夜間生活的人準備的。既然不是正餐,夜市的東西當然不是大炒大吃,而多是小吃。不要小看這小吃;小吃雖小,卻豐富無窮,韻味悠長,獨有風情。夜市上的小吃品種有沙鍋、米飯、水餃、扯麵、拉麵、炒麵以及麻辣燙。陝南人吃夜宵,離不了喝酒,既在夜市上吃飯,就更是少不了酒了。夜市攤上的食客多飲啤酒,啤酒須是本省的名啤,當然藍帶、青島啤也有,但價錢貴,夜市攤上人飲啤酒均是豪飲者,因此請客出錢者不敢掏那么多錢。夜市小吃經過食客一段時間品吃篩選,最後得出麻辣燙是最經久耐吃的,時間一長,麻辣燙成了夜市小吃的寵物。在陝南,能進入麻辣燙的食物多的邪乎,凡是常吃的蔬菜、肉類都叫食客們試遍了,最後篩選出以下品物:豆腐乾第一,洋芋片第二,青菜第三,以後位次隨不同口味人常變的東西有:黑木耳、雞爪、魔芋豆腐、肥腸。從這些東西上你可看出它們大多出自陝南本地特產,有陝南特色,因此陝南麻辣燙不同外地。吃麻辣燙(串)可叫賣者將串好的東西燙好,而後依次澆上香料水、大蒜汁、辣椒油麵,這是集體操作的串吃法。也可請賣者給每人先調一碗麻辣燙料,賣者將食品串在鍋里燙煮後,不澆任何佐料,交給食客,食客自己把串放入小碗佐料中蘸食,這是個體吃法,很有自由性,吃辣不行的人也隨意調料。配合麻辣燙的還有米線、粉、以及單獨的豆芽。端來一碗,味道相當不錯。

漢中麵皮

北方麵皮都是用麥面製成,陝南有米麵有麥面,麵皮多用米麵製成,而尤以漢中麵皮最有名。漢中麵皮的做法大致為:把大米用水浸泡到稍軟,磨成米漿,而後把米漿均勻地攤平到蒸籠的籠布上,再用旺火蒸熟,即可把蒸熟的麵皮翻倒在案子上,抹上菜油切成依顧主要求的寬條或細條,放在碗裡,配點豆芽或青菜,調入鹽、醋、醬油、薑汁、蒜泥、芥末、味素、香油、油潑辣子等多種調料,拌勻就可食用。漢中麵皮一年四季,不分寒署,均可食用,開胃可口。

蒸拃肉

蒸拌肉時,先把米放到鍋里炒黃,再磨成粉,然後把肥瘦相間的豬肉洗淨,切成一拃長的薄片。把米粉倒在肉塊里,撒上鹽、花椒粉、味素等,拌勻後醃上幾分鐘。這時,把切好的紅苕塊或洋芋塊先放在碗底,再把醃好的肉整齊地擺在菜上,入籠後蒸熟就可以吃了。蒸拃肉最大的特點是肉再肥也不膩,連襯菜紅苕、洋芋等也是香噴噴。

富硒食品

硒是人體必須的微量元素,平時可從飲水或食物中攝取。人體缺少有機硒會產生一些嚴重的問題,如導致有名的地方病——克山病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當地是少硒地區。陝南紫陽縣是全國發現的第二個高富硒區。紫陽茶葉中富含硒這是歷史上未曾發現的,80年代,人們發現紫陽富硒區後,檢測出紫陽茶中也富含硒,於是紫陽富硒茶經多方努力及宣傳,成為全國絕無僅有的保健茶,給紫陽茶增添了新的光彩。據悉,紫陽富硒區不是僅限於當地,在地理分布上成帶狀分布,含蓋了周邊的幾個縣份,富硒區域較寬。80年代以後,人們除發現富硒茶外,還發現了生長在富硒區的水稻、玉米等農作物也富含硒元素,於是富硒食品誕生了。隨後,人們在安康洪山和紫陽蒿坪發現了富含硒等元素的純淨礦泉水,硒礦泉水飲品出現了。富硒產品逐步成了系列。世界上有40多個國家,我國有22個省處於缺硒和低硒狀態,富硒地區開發出的富硒飲食一定會造福於人類。

鼓氣饃

鼓氣饃應該是陝南石泉獨產的,我在鄰縣和其它縣尚未發現這種樣式的饃。鼓氣饃正確的叫法我想應該是鼓氣餅,因為它是烤熟的圓形麵食,但石泉人長久以來叫習慣了“鼓氣饃”這個名字。打鼓氣饃需要練就一套熟練的技法,它的做法有自己的特點,與一般的燒餅做法和烤法有所不同。首先,打鼓氣饃的用面是生面,不能是發酵面。打鼓氣饃的人都是每天和面,現和現打現賣,否則面發酵後打成的饃就不成其為鼓其饃了。和面也有講究,在麵粉中加明礬、蘇打、鹼,並且需有一定的比例,不能隨意。而後點冷水揉面,揉面要有一把子力氣,麵團才揉的有“筋絲”,因此,年輕小伙子打的鼓氣饃香與此有關。把和好的麵團切下一塊,過稱,爾後揉這塊麵團,揉好後用手揪成八個均勻的小麵團。取一麵團用小擀杖擀開,捏一小撮面心放置面中間,象包包子那樣捏緊,爾後又擀成圓餅,再將去掉皮的白芝麻灑在圓餅上,用尖木條在上面等量劃幾道線,即可放進鏊子烤。打氣饃的獨特之處有二:首先是用上下雙層的火烤饃。烤鼓氣饃的灶具是兩口鏊子,下面的鏊子盛饃,鏊子下面燒木炭烤饃;另一口鏊子裝滿燃紅的木炭,蓋在裝饃的鏊子上面,上下兩層木炭火烤饃。其次是放在饃中的面心。這面心用香油、五香面、精面等拌成,放進生面中後,由於饃兩面受熱,面心膨脹,饃便向上鼓起,烤熟後就成了一面平,一面鼓成一圓包的“鼓氣饃”。烤熟的鼓氣饃黃亮亮的,吃起來又香又脆,既可當早點,又能拿回家就稀飯、肉湯當主食。當然,石泉人用它做早點最多,因為鼓氣饃衛生乾淨,又能與其它東西合成為早點;最先是用鼓氣饃夾油條,後來是夾肉成了肉夾饃,再後來又成了吃羊肉泡的饃。從價格上說,鼓氣饃也是早點中最便宜的,因此成為石泉最大眾化的早點。

食蠶蛹

據說廣東人吃譜很寬,吃蛇,吃青蛙,吃猴腦髓,甚至吃老鼠肉。北方人不用說吃這些東西,有些人聽說吃這些東西也會周身發麻,十分倒口味。其實,這些人是不了解吃從某種程度來說也是一種習慣,比如我們陝南人吃蠶蛹就是這樣。蠶蛹,說穿了也是一種蟲。吃蟲,乍一聽也不舒服,但是,如果成了傳統吃法,也就習慣成了自然,沒有了絲毫的恐懼和反胃。陝南漢水流域是我國北方的一蠶區,養家蠶的歷史相當悠久。行業的久遠,積累了一套行業的經驗,對於家蠶的系列利用也就十分完善具體。養蠶豐收後,烘繭將蠶蛹殺死,再放置幾月,即開始繅絲。取完絲後,剩下裹了一層薄皮的蠶蛹,將這薄皮剝掉,就取出了蠶蛹。把蠶蛹收集起來,水洗乾淨,晾乾,即可用於炒食。炒食的辦法不多,即用油炒,根據個人口味添相應調料,但最好把水份炒乾,又不能炒焦,就要掌握好火候。乾炒蠶蛹吃起來比較香,入口脆而不焦,但不可多吃,多吃則會感到有蠟質沾在舌頭上,也就不香了。已經有人研究,蠶蛹的營養價值不錯,主要是蛋白質含量高。蠶蛹尚未入席,我以為炒蠶蛹可作為冷盤入席,飲酒時食用,是一道好菜。據2001年1月30日新華社報導:我國科學家經過多年研究後發現,通過基因工程的生物誘導,蠶蛹和蠶卵可成為具有提升人體白細胞,增加免疫力和延緩衰老的“靈丹妙藥”。

馬嶺香瓜

由石泉縣城向東沿漢白公路行約15公里,有一山嶺叫馬嶺關。馬嶺關是當年古子午道上的一關,從這裡進入石泉城,而後西去漢中,北上西安。馬嶺的走向大致是南北同,在它的西坡,漢江的北岸,狹長的坡地上盛產香瓜。馬嶺香瓜種於春季,長於初夏,成熟在盛夏。它的成熟期晚於關中的西瓜,每年從關中長途販運到石泉縣城的西瓜要賣上一兩星期後,馬嶺香瓜才跚跚上市,但它一上市,即以其香甜的美味,搶去了西瓜市場的大半,而且價錢有時還比西瓜貴。馬嶺香瓜個頭不大,每隻一至二斤,皮多為淡黃色,間或有花紋瓜。馬嶺香瓜香、脆、甜,剖開時香氣撲鼻,到口後清脆可口,甜汁滿嘴溢,比之西瓜別有一番滋味。買上兩、三隻馬嶺香瓜,削皮,剖開,去瓤,洗淨,再切成數瓣,則一家四五口人,盡可飽口福,解乾渴,去暑熱。天地擇物,馬嶺香瓜的甜美有其原因,它生長在漢江岸邊,氣候適宜,生長期間,日照長,溫差大,宜於糖份的積累,加上多年來種瓜農民善於引種,更新換代,使馬嶺香瓜顯出蓬勃生機,長種不衰。馬嶺附近農民每年靠種瓜可收入一筆不少的錢。前些年,馬嶺關一家姓劉的農民,家裡的三個子女在高考中先後名列全縣前茅,被名牌大學錄取。那年,我們到劉家採訪,三個子女的父親給我們端來香瓜,笑咪咪地告訴我們,供給這幾個大學生的費用有不少靠的是賣香瓜的錢呢!吃著香脆甜的馬嶺香瓜,看著這曾是古子午道的馬嶺道路,我想,古子午道上過往的行人,大概也曾被馬嶺香瓜所陶醉吧!

嫩嫩香椿芽

又到了陽春三月,陝南秦嶺巴山的山山嶺嶺從川道到山頂,不知不覺地讓溫和的春風漸次染綠,點綴在川道、山間的香椿樹,也綻出了茶褐色的嫩芽葉,濃香撲鼻。陝南因了秦巴山脈形成的巨大屏障,把來自西伯利亞的寒流阻攔的格外紮實,形成了一塊溫和的地帶,給這裡的草木帶來了頗似南國的植被風情,而且因為這裡交通不甚發達、經濟較落後,植被的自然性很純正,絕少污染。香椿樹就是這樣。香椿樹的身姿讓人聯想到清高的女模特兒,大多只有小碗口粗,筆直向上,亭亭玉立,只在頭頂分出枝丫。每年陽春三月時,香椿樹枝便開始生出嫩芽葉。三五丫一小枝,十幾小枝一樹冠,站在樹下能嗅到它的香氣,但看起來不甚起眼,吃起來卻別有一番風味。很久很久以來,陝南人就有扳香椿摘吃的傳統。《辭海》中說香椿芽為蔬菜,詞典說它可吃,有研究說它營養豐富。從前,陝南人大多很貧窮,香椿發芽的時候正是青黃不接的困難季節,春椿芽可以簡單的炒成一樣小菜充飢。後來演繹出許多吃法,可以列出兩種:一是香椿芽鹽菜。把香椿芽切成小節,與乾鹽菜拌在一起,再把肥瘦相間的臘肉切成條,香椿鹽菜做底,臘肉條放在上面,做成蒸碗肉,這道菜肉香特別,香椿鹽菜下飯可口。一是香椿炒雞蛋,即先炒雞蛋成塊後放入香椿芽,菜很香,但炒這道菜有技術,炒得不好顏色難看,雞蛋顏色變成灰黃色,炒得好的黃綠分明,既好看味又香。城裡餐館做春芽又有了新法,有餐館師傅把香椿芽用開水稍煮撈出,晾冷後做成涼盤下酒,其顏色綠黃,吃到嘴裡綿軟細嫩、無絲渣感,香味也不十分濃郁,別具一格。另有師傅別出心裁,他將洗淨的香椿芽晾乾,而後把香椿芽放在攪拌過的雞蛋中,裹一層雞蛋,再放進油鍋中炸,起鍋後放入盤中,吃起來香、脆、嫩,可謂很有創意。椿芽資源在陝南特豐富,又無污染,過去是窮在深山無人問。這幾年,有些地方把春芽收購後,經過保鮮裝袋,長途販運到數百里外的省城,每斤由當地的幾毛錢賣到十幾元一斤,香椿芽的身價倍增。城裡人對它很感興趣,它便成了城裡餐桌上的一道新菜,給城裡人飄出一縷縷山裡的風味。

山苕和黃姜

雙休日第二天,請岳父母來家吃飯,妻子買了幾斤山苕,她嫌山苕皮不好颳去,就用鍋煮了一陣,半生不熟時倒出刮皮。我用鐵刮刮這半生不熟的山苕,稍一用勁,山苕便斷裂成了幾小節,只能不用勁刮,而去皮的山苕分泌出黏液,光滑如鮎魚皮,在手中難以握緊,只好耐心慢慢刮皮。花功夫拾掇這山野之物,是因為用山苕燉肉很有特色;其色如玉,口感綿軟,略有甘味,十分好吃。入冬以來,城裡街道上多見農夫村婦攜籃售賣此物。另有農民出售的一山野之物就是當地人叫做“黃姜子”的東西。黃姜子也是一種根莖塊狀植物,多須,農民賣黃姜子,是在家中煮熟了賣的。城裡人買回黃姜子,用小刀削掉皮,則可見黑褐色的肉,吃起來軟硬感如薯芋,但苦難多食。我對這兩種野生植物產生了興趣。回到家中,翻查辭海醫藥衛生分冊,方知山苕稱為薯蕷,它和黃姜子都屬薯蕷科。薯蕷又叫山藥,有家、野山藥之分,其塊莖含澱粉、皂甙、尿囊素、膽鹼、胺基酸和粘液汁等成分,功能健脾胃、補肺腎,主治脾虛泄瀉、消渴、遺精、帶下等症。黃姜子功能消癭解毒、涼血止血,主治癭瘤結塊,無名腫毒、瘡癤、吐血咯血等症,並可以外用。塊莖含鞣質、澱粉及少量薯蕷皂甙等成分,多用或久服對肝臟有一定影響。這兩種植物在秦巴山地多有生長,實際上,它們從前都是農民和許多城鎮居民在災年度荒充飢的野生植物。岳父出生農村貧寒家庭,但出外工作後善於飲食烹調。酒桌上,幾杯酒下肚後,他便談起了小時候在農村挖山苕、黃姜的舊事。他告訴我們,山苕生長在山野中,如果山苕秧子長在比較鬆軟的土質中,這些地方的山苕反而不易挖出;山苕如果長在山岩土逢間,看似不易挖出,卻是一挖就有好收穫,挖出的山苕個頭大。山苕去皮有兩種辦法,一是生刮,一是煮熟後象剝紅苕皮那樣剝皮。山苕有易熟和不熟的,容易煮熟的山苕長在土上層,不易熟的長在下土層。岳父說畢山苕,又談起了黃姜子,說這黃姜挖出後用酸餿水浸泡後,日曬夜露幾日,再煮熟,則苦味大減。 想不到這野生植物也有一些吃法,弄法,足見前人在青黃不接季節吃野菜植物也不忘總結吃的經驗。“今年好象其它幾個縣都少見有人賣山苕、黃姜子吃,我們縣上還多。”岳父說道。我於是聯想到,這兩年縣上連遇大旱,農民受災頗重,山里農民生活很苦,春節尚未來到,一些農戶已經斷糧了,許多農民在山裡挖野菜,打“救命糧”——學名火棘,搭配在政府發的救災糧中度日,挖山苕,挖黃姜子也是他們找錢買糧的一個方法吧!“爸爸,我飯吃完了。”上學前班的兒子把飯碗遞給我說。我一看碗裡還有一撮米粒,令他吃淨,他又懂事的用筷子把剩下的米粒趕進嘴裡。

漿粑

玉米成熟季節,陝南人喜愛吃新玉米製成的“漿粑”。玉米漿耙製作方法不複雜,只要將玉米淘洗乾淨,浸泡半日,再磨成漿發酵一天即成原料。漿粑吃法有講究,一種是漿粑湯和漿粑疙瘩,漿粑湯是把漿粑拌入開水鍋中,以稀無顆粒見好,酸、甜、香兼有,是夏日清熱開胃的可口食物。而漿粑疙瘩則顯得較稠,同時伴有疙瘩,又香又飽肚,既解渴,又解暑。另一種是漿粑饃,其做法也呈多樣化,隨做法的不同,口味也各不相同。如果把漿粑放些白糖,用桐樹葉包成圓錐體後上籠蒸或在木柴火灰中燒制,吃後生津止渴,是山里人做農活遠行的乾糧。還可把漿粑中調入韭菜,放入鐵鍋中煎得發黃見脆,香氣四溢。還有一種做法是把漿粑加入適量蘇打,再用手捏成球形貼在鍋內四周,鍋中添水上蓋,這種饃俗稱汽水饃,香酸味美。

油糍兒

油糍兒是陝南部分縣鎮的地方小吃。這是一種圓餅形、中間空、周邊主料的食品,用筷子能穿中空成一串。
油糍兒的做法是:把大米淘淨,加少許大豆、糯米,泡一至二天,用石磨磨成漿。切蔥末、生薑末、胡椒粉、鹽、適量摻入和勻。旺火燒沸植物油,用特別的中間凸出的勺模,盛入漿後,連勺帶漿放入油鍋里炸,稍許定型,再翻炸,變油黃色,撈起瀝油,即可食用。油糍兒外脆內嫩,香味四溢,營養豐富。

血豆腐乾

冬至過後,陝南農家開始宰殺過年豬,除熏制臘肉外,多數家庭還要做血豆腐乾。血豆腐乾的主要原料是豬血和豆腐,再加上半肥半瘦的豬肉,以及蔥姜蒜五色調料。殺豬前先準備好豆腐和佐料,殺豬時接來熱血,隨即與豆腐及肉末捏細,加上調料,攪拌均勻,做成比饅頭大的糰子,放在竹篩里,晾乾一下水氣,即可掛在灶頭上煙燻。糰子見煙火後收縮,因此揉團要接著多揉幾次,以防裂開,大約有半月到二十天血豆腐乾就熏成了。做血豆腐乾關鍵要用熱豬血,它有染色、調味、凝固的作用,若等血冷了已凝固成塊,這時才去做就做不好血豆腐乾。血豆腐乾因經過煙燻,吃前要洗淨,然後放在鍋里煮或用滷汁鹵半小時左右,晾冷即可食用。
把血豆腐乾切成薄片,內朱紅外有黑邊,入席既可擺成涼盤,又能用做主料炒作熱菜,香柔可口,是上乘的方特色菜。

和渣

陝南小城鎮早點及城鎮居民日常生活中,也偶爾吃一種名為“和渣”的豆制食品。和渣的做法很簡單:把黃豆洗淨用水泡脹後,磨成豆漿不過濾,放進鍋里,加適當量的清水,用大火煮開後加入切好的青菜葉,放入適量食鹽,再煮開約10分鐘,放入一些香菜,即可食用。吃時,放入一些香菜,用搗碎的大蒜拌油炸辣椒麵做調料,白綠紅相間,香、甜、辣俱全,十分可口。漢中一帶的“菜豆腐”和“和渣”基本相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