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腰鼓

陝北腰鼓

陝北腰鼓是陝西省古老的傳統民俗娛樂舞蹈。每到節日或慶祝喜事的時候,陝北地區的勞動人民就會用他們這種特有的方式腰鼓來歡慶。在那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上,用激情和矯健的身軀舞動著繫著紅色飄帶的鼓棒,用陝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個個燃燒的生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陝北腰鼓
  • 地理標誌陝西
陝北腰鼓,安塞腰鼓,

陝北腰鼓

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很多人都欣賞過“陝北安塞腰鼓”,在那一望無際的黃土地上,用激情和矯健的身軀舞動著繫著紅色飄帶的鼓棒,用陝北人特有的嗓音吼出那一個個燃燒的生命!然而,對安塞腰鼓的起源,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安塞,陝北重鎮,以腰鼓聞名,以剪紙著稱,位於延安地區北部,延河上游,人口15萬人,土地面積2984平方公里,文化底蘊濃厚,境內到處都可以找到仰韶、尤山文化和二里頭、二里崗文化遺址。古時為白狄遊牧之地,秦漢時屬高奴縣,唐、宋時這裡設堡為防,稱為安塞堡,取“安定邊塞”之意。元蒙哥壬子年(公元1252年)改堡為縣。稱安塞縣。那么,安塞這個軍事要地為何會生出“腰鼓”這么壯美的東西?相傳,在古時,戍邊守塞的士卒,在戰鬥時用腰鼓來助威,鼓舞士氣,戰鬥勝利後,用它來歡慶。在安塞這片土地上,這種戰前戰後的活動被進一步強化。隨著歲月流逝和時代的變遷,腰鼓漸漸成為一種純粹娛樂的工具,特別是每年春節,陝北地區的勞動人民用打腰鼓的形式來歡慶豐收,增添節日歡樂氣氛。這就是安塞腰鼓的由來。現今,每到節日或慶祝喜事的時候,陝北人民就會用他們這種特有的方式來歡慶。

安塞腰鼓

安塞位於陝北高原,那裡的腰鼓歷史悠久,格調古樸。人們在歡度節日,慶祝豐收的時候,都要演出腰鼓助興,每次演出的陣容都很大,一般都有60名左右的鼓手。有時幾個隊連在一起,能拉開一兩里路距離。腰鼓手們的裝束一律著古代將士的便服,或黃或紅包頭,素色衣服,顯得整齊壯觀。電影《黃土地》里的腰鼓手們穿著黑色,想必是為了渲染貧苦背景。實際上,過去上場表演的腰鼓手們,很少有穿皂服的。
陝北腰鼓
安塞腰鼓場牌很豐富,花樣變幻多端,較有代表性的有“童子拜觀音”、“綿羊碰頭”、“棗核掏心”等。腰鼓隊過街表演時用鼓、鑼、鐃、鈸和鎖吶伴奏。領頭的鼓手以哨子指揮,後面的鼓手們隨其哨音變換動作。鼓點雄壯有力,扣人心弦。鼓手的動作強勁豪放,剛勁灑脫,時而散開,時而聚攏,穿插交替,猶如龍騰虎躍,粗獷狂舒,體現出北方人憨厚、朴絕。
打腰鼓主要是打情緒,打耐力。鼓手打到興頭上,往往忘實、熱情、開朗和堅強的氣質。尤其是鷂子翻身時凌空揚腿的動作,令人叫其所以,便隨心所欲地發揮鼓點的節奏,腳步隨情緒騰空而起,有如猛虎朴食,更似大鵬展翅。所以一場腰鼓打下來,連氣壯如牛的後生仔也有休克的。
安塞腰鼓起源於春秋以前,原有迎神驅邪之意。後來發展為民間舞蹈。北方的冬日地凍天寒,打腰鼓本身就是抗寒,而看那沸騰場面,又何嘗不是驅寒的好辦法?因此,新年一過,冬閒的農民便以打腰鼓為樂,逐漸成為習俗,繼而發展成文藝表演了。
據說近幾年來,許多外國人專門跑到安塞學腰鼓,想從中挖掘出奧秘來,但得其真傳者無多,他們總感到胳膊腿不能自如地配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