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剁蕎面

陝北剁蕎面

陝北剁蕎面,是陝北人待客、逢年過節和喜慶時必吃的一種美食佳肴,也是聞名於陝北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北剁蕎面
  • 主要食材:蕎麥麵
  • 分類:陝北的一種傳統風味小吃
  • 口味:鮮潤滑爽,面香可口
陝北小吃,麵條源頭,

陝北小吃

剁蕎面”,顧名思義是用刀剁的蕎麥麵。蕎麥是陝北的上等雜糧之一。它高蛋白,低脂肪,維生素含量高,營養相當豐富,陝北當地人用它做在許多好吃的傳統食品。剁蕎面就是其中最受歡迎的一種。這種食品,有軟化血管、保護視力、清熱、降火、健胃、預防腦血管出血等食療價值,被譽為“長壽食品”。
陝北剁蕎面
剁蕎面”,怎么個剁法呢?說來不複雜,只是剁面刀是特製的,與普通菜刀不同。此刀約2尺長,寸寬,菜刀般厚薄,刀刃向下,刀背兩端按著兩個木刀把。剁面時,先將和好的蕎麥麵揉成一個圓團,放在面案中間稍靠後,然後用擀杖將麵團的一部分擀開,此擀白麵條稍厚一點。接著兩手握刀,開始由前向後剁,一根根麵條很整齊地排列在面案上。每剁一次,算作一刀面,再煮進鍋里。一刀面能撈3-4大碗,一人剁可供3-4個人吃。配上羊肉臊子,吃起來鮮潤滑爽,面香可口。
剁面是陝北婆姨們的拿手本領。大約姑娘長到約14歲時,作母親的就開始手把手地教女兒學剁面,等到姑娘成人出嫁時,剁面技術已學到家了。在陝北,姑娘會不會剁面,剁得好不好,是小伙子找對象時衡量女方手巧不巧的一個條件。要是哪位姑娘不會剁面,或剁得不好,那是她終身的一大缺陷。

麵條源頭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魏益民教授做了多年的研究。通過對北京東胡林遺址,河南新鄭裴李崗遺址,青海貴南縣拉乙亥遺址,西安半坡遺址,榆林石峁遺址、定邊新石器遺址等古遺址出土器物的整理,對比,通過實地勘測和對歷史文獻的深入挖掘,對比各地的麵條製作細節和工具設備,魏益民教授認為,中國麵條的起源,是至今流傳於陝北定邊、靖邊、吳起一帶的剁蕎面。
陝北剁蕎面
為何陝北剁蕎面是中國麵條起源?首先因為蕎麥麵的食用遠遠早於小麥面,蕎麥起源於中國,種植歷史非常悠久。而小麥最早引入我國新疆地區僅僅4000多年,推廣到中原地區更晚。據中國農科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考證,兩千多年以前,在隴西、隴東、關中和中原地區,這些中國麵食的主要地區,種植的作物主要是起源於中國的穀子、糜子、蕎麥等,很少或幾乎沒有小麥種植。“從食用歷史來看,蕎麥遠遠比小麥久遠,從工具設備和製作難度看,蕎麥麵的磨製和獲取都比小麥面容易,因此即使到了蕎麥小麥都種植的時期,蕎麥麵也應出現和食用的更早,”魏益民說。
研究認為,不僅蕎麥的食用早於小麥數千年,而且蕎麥麵的食用方式也明顯更古老。陝北剁蕎面將新磨製的蕎面用水和成麵團,經醒面和揉面後,擀成十毫米左右的麵餅,用雙手持面刀剁成厚度為兩到四毫米的麵條;水煮熟後,加上羊肉湯和調味的沙蔥等蔬菜食用。。研究人員發現,與一般面刀相比,陝北剁蕎面的刀遠遠不夠鋒利,明顯比較鈍,主要靠蕎面刀的重力將面切開。研究人員認為:這種不靠面刀的鋒利,而是靠面刀重力剁麵條的方式,很可能起源於石器時代。因為如果單純為切面,重量較輕的鐵質刀具單手就可搞定。
陝北剁蕎面主要流傳於定邊、靖邊、吳起等縣。由於是中國紅花蕎麥的原產地,種植蕎麥的歷史最為久遠,定邊被認為是傳承剁蕎面的核心地區。陝北剁蕎面到底有多久?在定邊當地,從民國時期到“文革,”民間曾經兩次發現過接近於石面刀的器物,這些“石面刀”比現在的剁蕎面刀窄一些,重量更重,因此雖然刀鋒沒有鐵蕎面刀鋒利,但由於更重,完全可以切開蕎麥麵。
根據出土器物,歷史文獻和相互之間的傳承關係,最早食用麵粉的形態是餅,而剁蕎面是中國最早的麵條。餄餎面是擠壓麵條的鼻祖,是麵條規模化生產的初級形式,手擀麵是小麥引入關中和中原後,在剁蕎面製作工藝基礎上發展起來的 。新疆拉條子是蘭州拉麵的祖先,蘭州拉麵是手工掛麵的雛形。和新疆拉條子同類型的還有扯麵、揪片子、貓耳朵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