陝北二人台

陝北二人台

陝北二人台是指流傳在神木府谷的神府二人台。陝北二人台是陝北民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早在清鹹豐10年(1860年)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打坐腔、打玩意兒(二人台的前身)就在這裡基本形成,並流傳於民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陝北二人台
  • 地域:神木府谷
  • 時間:清鹹豐10年
  • 組成:陝北民歌
據府谷籍上海音樂學院著名二人台藝術家丁喜才先生提供,府谷、神木在同治元年(1862年),就已經形成玩意兒班子。民國元年(1911年)神木民間藝人韓首發等在玩意班子的基礎上組織戲班,謂“醒民社”,在神木等陝蒙接壤地演出,影響很大。 一家一戶的玩意班子稱之為“窩班子”。在清末民初,府谷有丁三成“窩班子”,神木有郭仲義“窩班子”,馮生虎、馮全虎“窩班子”等。因為打玩意,表演者均為二人,一生一旦,或一醜一旦,在上世紀的50年代初改稱為二人台,但偏遠的農村仍叫“玩意兒”,演出叫“打玩意兒”(我認為這種稱謂是與道具霸王鞭有關),時有劇目60多個。二人台由於演員少,化妝簡單,演出又不受場所限制,打穀場上、村頭、院子、房間地下均可演出,再加樂器只有揚琴、四胡、梅(竹笛)三大件,有時一把四胡伴奏一台戲。道具更簡單,通常用手帕、扇子、霸王鞭、綢條,甚至用笤帚、竹竿、小籃等。二人台內容都是反映農村生活及生產、民風民俗、男女情愛、歷史傳說、勸人教人等,符合農民口味,曲調因都是由民歌、山曲發展而來,優美動聽,很容易被民眾接受,是民眾喜聞樂見的一種演唱形式。 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很重視陝北二人台這一民間藝術奇葩,多次組織匯演、調演,發現了大批人才。1953年府谷丁喜才自打揚琴自唱《五哥放羊》、《尼姑思凡》獲省上一等獎;1954年丁喜才應邀參加北京民樂廣播表演,後被上海音樂學院特聘為教師,結束了多年乞討式流浪生活,登上了音樂殿堂。1957年神木民間藝人折侯信吹梅、魏懷剛吹手合奏二人台牌子曲《雙飛雁》獲全國會演一等獎,轟動京城。一批批新老藝人步入中央電視台,柴根、王向榮、屈增明、孫志寬溫永開、劉美蘭、郭惠霞、郭雲琴、王曉怡等人,有的上了電影舞台藝術片《泥土芳香》。2004年王向榮、郭雲琴、溫永開、劉美蘭演唱的二人台在上海參加“上海之春”國際音樂會,載譽而歸。2005年陝西電視台、寧夏電視台攝製了府谷二人台聯唱《歡樂年華》專題片。2006年,中央電視台、陝西電視台在西安攝製了府谷劉美蘭、蘇美雲演唱的《走西口》,溫永開、劉美蘭演唱的《五哥放羊》、《五月散花》等節目。同年9月在榆林市委、市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在榆成立了“榆林市陝北二人台研究會”,組織專人研究陝北二人台,以保護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傳承二人台文化藝術,使之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