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西達卡戰記

阿西達卡戰記

阿西達卡戰記/阿席達卡戰記。

アシタカせっ記(き)(Ashitaka Sekki),日文寫法如圖。

1997年日本著名導演宮崎駿動畫電影作品《幽靈公主》的開篇曲與結束曲。作曲為宮崎駿的多年配樂搭檔,日本音樂(尤其是影視配樂)大師久石讓。電影原聲版由東京シティ・フィルハーモニック管弦楽団演奏,是一首悲壯的管弦交響樂。

“アシタカ”,即阿西達卡/阿席達卡/飛鳥(港譯),影片男主人公,也是影片最重要的主線人物,整個故事即圍繞他的歷險展開,向我們揭開一副古老的歷史畫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阿西達卡戰記
  • 外文名稱:アシタカせっ記
  • 所屬專輯:幽靈公主印象集
  • 譜曲久石讓
  • 編曲久石讓
  • 音樂風格:新世紀
曲名逸事,不同版本,生僻字,錯譯,樂曲賞析,

曲名逸事

原定為《幽靈公主》的企劃,來自於1980年同名繪本,但由於是十多年前的構思,所以有些跟不上世代,看上去非常幼稚。而且由於一些想法已經用在了《龍貓》里,很容易造成雷同的感覺。因而劇本作出了大幅度更改,宮崎駿也一度試圖將影片改名為《阿西達卡戰記》。
但製片人鈴木敏夫否決了這個名字,認為原先的片名《幽靈公主》(もののけ姬)較能給人強烈的印象。就在倆人意見堅持不下時,鈴木敏夫率先在公開的預告報導里打上“もののけ姬”片名,宮崎駿在事後得知時雖氣憤、但未多作其它回應。而根據吉卜力之前一貫以來的作風,所有宮崎駿作品的標題中都會有個“の”字,以便與高畑勛作品的“ほ”字進行區分。
為了使久石讓對電影有一個大致印象,宮崎駿根據電影中的元素創作了九首詩歌,其中便有“阿西達卡戰記”和“幽靈公主”。久石讓以此創作了九首同名曲,以及額外的一曲“阿西達卡與珊”,十支曲子匯集成為《幽靈公主印象集》,阿西達卡戰記”作為第一曲。順便一提,“幽靈公主”的詩即為演唱版的歌詞。

不同版本

1997年《幽靈公主原聲集》。“阿西達卡戰記”在影片中既作為開篇和結尾,也是其他部分樂章的主旋律,特別是“東から來た少年”。由東京シティ・フィルハーモニック管弦楽団演奏。
1996年《幽靈公主印象集》。“阿西達卡戰記”作為第一曲。這張專輯在電影製作階段便已發行,是電影原聲的雛形。值得一提的是,該版本中悲戚的二胡演奏出自中國二胡大師賈鵬芳
1998年《幽靈公主交響組曲》。“阿西達卡戰記”作為第一章。這張專輯以電影原聲為基礎進行改編,由捷克愛樂樂團演奏。
以上三張CD的詳細信息可參見幽靈公主詞條。
其他收錄了這支曲子的音像製品包括:
Joe Hisaishi WorksⅡ——アシタカせっ記(1998年「Piano Stories '98 Orchestra Night」年度巡迴演奏會)
久石譲&新日本フィル・ワールド・ドリーム・オーケストラ『真夏の夜の悪夢』——「もののけ姫」組曲(久石讓2006年8月13日在東京與新日本愛樂樂團 World Dream Orchestra 合作演出的特別演奏會『真夏の夜の悪夢』實況錄音)
久石讓武道館音樂會——「もののけ姫」組曲(2008)
THE BEST OF CINEMA MUSIC——Princess Mononoke組曲(2011年6月9日於東京國際會議中心舉行「久石讓3‧11慈善演奏會」現場演出音源。PS.這次演出後來也到過北京國家大劇院,參見久石讓電影音樂盛典音樂會

生僻字

讀作“せっ”的日本漢字系宮崎駿自造,上面是草字頭,下面是兩個“耳”,“記(き)”即“記”。“せっ記(き)”意為“在草叢中通過口耳相傳的故事”,英文常譯作“legend”或“tale”,中文常譯作“戰記”。

錯譯

有錯取“ashita”部分而錯譯為“明日”的,大概是由於此曲最初以印象集版本面世,電影尚未上映,譯者不知ashitaka為人名,更不知宮崎駿所造何字。

樂曲賞析

阿西達卡是誰?他是隱居在森林中的蝦夷族的未來的族長繼承者,為了拯救遭受危險的族人,右手被詛咒。為了尋找詛咒的原因並解除詛咒,阿西達卡只身前往西方世界,之後為阻止人和自然之間的戰爭而努力。宮崎駿評論阿西達卡說:“他不是個快樂的、無憂無慮的男孩。他是一個命中注定的憂鬱的人。”大師久石讓便是根據人物的這種特點,創作了悲戚哀怨,卻又盪氣迴腸的《阿西達卡戰記》(印象集版本),再進一步改編成原聲帶和交響組曲中悲壯而宏大的交響樂。
此曲為聽眾勾勒除了一段悲喜交加,愛恨情仇的哀怨故事,也十分適合放到中國武俠的意境裡去感受,因而經常被香港無線用做金庸武俠片中的背景音樂,香港版《天龍八部》和《神鵰俠侶》中都有。其中《天龍八部》採用的是印象集版本片段(因天龍八部與幽靈公主同年上映,電視劇拍攝時原聲集尚未發行,只有印象集已經發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