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瑟·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遙遠地球之歌

阿瑟·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遙遠地球之歌

《阿瑟·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遙遠地球之歌》是阿瑟·克拉克的經典科幻小說。公元1967年,人類發現要不了兩千年,太陽就會變成超新星爆發,地球即將毀滅。在這最後的時刻,有人絕望,有人痛哭,有人放浪形骸,但更多的人將全世界的力量凝聚到一起,試圖移民銀河系。地球最終還是毀滅了,但在此之前,她至少產生了兩種不同的移民:一種是用播種船運送基因到異星,在異星上土生土長的地球人後代,他們沒有歷史,不考慮未來,無憂無慮;另一種則是通過人體冷凍技術保存了肉體的地球人,他們眼睜睜地看著地球在眼前灰飛煙滅,內心焦慮,充滿沉重的使命感。而現在,這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群在小小的薩拉薩星上相遇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瑟•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遙遠地球之歌
  • 作者:阿瑟•克拉克 (Arthur C.Clarke)
  • 類型:小說
  • 出版日期:2013年5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39955681
  • 外文名:The Songs from Distant Earth
  • 譯者:高天羽
  • 出版社:江蘇文藝出版社
  • 頁數:237頁
  • 開本:3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阿瑟·克拉克經典科幻小說:遙遠地球之歌》編輯推薦:廣大讀者翹首期盼二十年的首次中文版!經典科幻小說《遙遠地球之歌》一直被阿瑟·克拉克本人視作自己的最高傑作,他以輕鬆詼諧的筆調,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情節設定,構築了一個地球毀滅之後的人類世界。在這部科幻小說中,融入了他對科學與未來、人類個體與社會、哲學與宗教、生與死、愛情與背叛的深深思考,更探討了人類哲學的終極問題——我們為什麼活著?我們活著又該做什麼?

作者簡介

作者:(英國)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 譯者:高天羽

阿瑟·克拉克(Arthur C. Clarke,1917-2008),英國科幻作家,後移居斯里蘭卡。與海因萊因、阿西莫夫一起被並稱為“20世紀三大最偉大科幻小說家”。克拉克的作品以詳實精準的科技描述著稱,真實可信,毫無虛假之感,並運用其哲學的思考方式,探求人類在宇宙中的位置。阿瑟·克拉克有軍隊服役的背景,參加過二戰,擔任空軍雷達技師,退役後獲得了數學和物理學的學士學位,自1950年開始創作科幻作品。在作品中,他探索了人類與人類技術所能達到的極限,他針對太空技術做出的許多預測都一一成為現實,因此也被稱為我們時代最偉大的太空預言家。他曾經預言過人體冷凍、大腦記憶備份、全球通訊衛星、地震預防預測等尖端技術,全球衛星的軌道正是因為他而被命名為“克拉克軌道”。1986年,克拉克被美國科幻與幻想作家協會(SFWA)授予終生成就獎——大師獎(Grand Master Award)。

媒體推薦

在廣袤的太空和數千顆行星中。沒有人會來分擔我們的孤寂。那裡或許有智慧,或許有權力,茫茫宇宙中或許有巨大的機械……它們或許正徒勞地注視著我們這裡漂浮的殘雲,它們的主人渴求伴侶,一如我們的渴求。然而,對於生命的本質、演化的原則,我們已經有了答案。在宇宙之中,地球之外,再也沒有別的居民……
——勞倫·艾斯利,《宏偉的航程》(1957)
我寫了一本邪惡的書,內心卻如羔羊般純潔。
——梅爾維爾致霍桑(1851)

圖書目錄

作者的話
第一部薩拉薩星1
塔納鎮的海灘
微小,且不帶電
鎮委會
警鐘響起
驅車夜行
第二部麥哲倫號23
著陸
末日的貴族
追憶逝去的愛
探訪超空間
第三部南島39
第一次接觸
代表團
傳人
別動隊
米蕾莎
新地球村
聚會
層層下達
庫瑪爾
美女珊珊
牧歌
第四部克拉肯山89
科學院
克拉肯山
參觀製冰站
檔案庫
蠍子
雪花升起
歷史的鏡像
沉沒的森林
撒巴拉人
克拉肯的孩子
第五部慷慨號綜合徵135
請願
醫務室
潮湧
艦載網路
恢復
吉力馬札羅
酒後吐真言
辯論
雪山上的豹子
交手
枕邊對話
倖存者
審訊
第六部海底森林181
偵察球
誘餌
無論是哪個神
第七部如同火星飛騰195
飛升
決定
珊瑚礁上的火光
第八部遙遠地球之歌209
冰盾
聖物
遙遠地球之歌
黃金面具
道別
啟程
海面之下
第九部薩根二231
時光的呼喚
附錄:地球年表233
關於本書
致謝

序言

這部小說的創意來自近三十年前的一篇同名短篇故事,目前已收入我的文集《天空的另一面》。但真正激勵我創作的是近年來在電視和電影裡泛濫的太空歌劇,這是一種反面的激勵,應該叫什麼來著?反激?
請別誤會:我很喜歡《星際迷航》,喜歡盧卡斯和史匹柏的那些氣勢恢宏的作品,其他不怎么有名的我也喜歡。但嚴格來說,這些作品都屬於奇幻,不算科幻。現在我們差不多可以肯定一件事,那就是在真實的字宙中,我們永遠都無法超越光速。即便是相距最近的恆星系,中間也得隔上幾十個乃至上百個光年。沒有什麼曲速引擎能讓你在今天這集飛到這個星系、下禮拜的那集叉飛到另一個星系。造物主的項目計畫不是這么制定的。
在過去十年里,科學家看待地外智慧型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出人意料的改變。這個課題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一直遭人輕視(除了一些可疑的人物,比如科幻小說家),直到什克羅夫斯基和薩根在1966年出版《宇宙中的智慧生命》,情況才扭轉過來。《生命》一書堪稱里程碑之作。
但這股潮流在近兩年又呈現出了頹勢。我們在太陽系內沒有發現絲毫生命跡象;我們建造了巨大的無線電天線,按說應該能輕易接收到來自其他恆星的信號,結果卻什麼都沒有接收到,有科學家由此認為:“或許,我們在宇宙中的確是孤單的。”這個觀點最著名的支持者是弗蘭克,提普勒博士,他曾經(分明是故意地)用一篇論文的標題激怒了薩根的擁躉,那標題是《智慧型外星人不存在》。卡爾·薩根等人則表示,現在就下這個結論未免過於倉促,我也是這么認為的。
這個問題上的爭論十分激烈;有一個說法很對:無論真相如何,都將是令人敬畏的。要解答這個問題只能訴諸證據,光靠邏輯推理是不行的,無論那邏輯是多么具有說服力。我倒是希望兩邊能在未來一二十年里把辯論擱置在一旁,讓射電天文學家像淘金者那樣,將天空中傾瀉下來的噪音默默篩選一遍。 別的不說,這部小說是我在星際航行題材上做的一次徹底現實主義的嘗試。像之前的Ⅸ太空序曲*一樣,我利用了已知的、或者可以預見的技術來描繪人類在地球之外的首次航行。書中的任何部分都沒有違反或否認已知的科學定律,唯一稱得上大膽的構想只有“量子引擎”。但即便是這個構想,都有著十分可敬的源頭(見書尾致謝部分)。如果科學的發展證明它純屬空想,其他星際航行的方法也還是存在的。如果我們這些二十世紀的原始人都能將它們想像出來,那么未來的科學研究無疑會比我們走得更遠。
阿瑟·C.克拉克
斯里蘭卡.科倫坡
1985年7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