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猛十景

阿猛十景,是指清代舉人王安清在其詩作《阿猛十景記》中,用簡約的四十字將阿猛景致描繪得淋漓盡致,囊括了阿猛湖光山色十大景觀, “阿猛十景”由此而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猛十景
  • 所屬地區:雲南省文山州硯山縣阿猛鎮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者:王安清
  • 編輯人:田昭波
因為有海,有史以來就生活在阿猛一帶的壯族人和後來遷入的彝族人,世代向水而居,以海水之利,種稻捕魚,泛舟採蓮,極盡悠然。再後來,漢族人來了,苗族人來了,瑤族人來了,回族人也來了,這裡有了更多的村落,有了最初的街市,到了明代,設阿母驛,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又置維摩州,州初建阿母,阿猛由此得名,並已然是雲南腹地近接廣南府,遠達廣西、廣東的交通要衝,山里山外,天南地北,各路商賈雲集阿猛,巿井店鋪、水畔人家、海中漁火自成景致;田間耕耘、水上捕撈、販夫走卒各得生業,好不熱鬧。延續到民國時期,取海清河晏之意,阿猛改名海晏鎮,那時,因海而姣,因水而媚的阿猛,已經形成了風景獨異的“旅客問渡”、“一字橫青”、“空山琴韻”、“泮橋漁火”、“天馬伏地”、“山城疊翠”、“綠溪晚釣”、“長橋煙柳”、“海心旋亭”、“龍洞音樂”十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