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山遊牧者

阿爾泰山遊牧者

《阿爾泰山遊牧者》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民族與社會叢書”中的一部,作者是陳祥軍

基本介紹

  • 書名:阿爾泰山遊牧者
  • 作者陳祥軍
  • ISBN: 9787520110136
  • 出版社: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出版信息,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叢書信息,

出版信息

作者: 陳祥軍
出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副標題: 生態環境與本土知識
頁數: 337
定價: 88.00
裝幀: 平裝
叢書:民族與社會叢書
ISBN: 9787520110136

內容簡介

本書是作者在阿爾泰山區富蘊縣境內,長達4年多田野調查基礎上完成的民族志報告。全書立足於阿爾泰山哈薩克遊牧社會,以草原生態變遷為背景,圍繞著“遊牧民、草原、牲畜”系統性地研究了“遊牧知識”,主要探討了這套“本土知識”體系在生成、發展與變化過程中與草原生態的互動關係。
長期以來許多人對遊牧民的認識還停留在“逐水草而居”的一種印象中,認為遊牧民總是在“漫無邊際”地尋找草場和水源。事實上,千百年來遊牧並非“自由散漫”,也並非無規律可循,而是有一套精密、廣博的本土認知體系,即遊牧知識體系。這套本土知識體系在全球化背景下已然面臨諸多困境,對遊牧社會和草原生態也產生了深遠影響。
作者認為,遊牧是哈薩克人適應草原環境最有效的生計方式,也是遊牧知識產生的源泉;這套本土知識體系是遊牧民、草原和牲畜之間互動後形成的一套動態平衡調節機制,對於維持遊牧民及其文化傳統與草原生態系統的平衡起著重要的作用;伴隨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的變遷,如公社化、草畜雙承包等,遊牧知識體系逐漸發生變化,如現代草原管理模式逐漸替代本土經驗;但一個地方的發展首先是要尊重當地人的一套知識生態體系和其固有的文化傳統,否則會出現原有社會的失序及生態的失衡。尤其是在生態環境極其脆弱地區的發展,要以民族的本土知識為基礎,這是他們賴以生存了幾千年累積下來的經驗知識,只有對其加以發掘和繼承,並結合現代科學技術,才會有利於當地環境與文化傳統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的研究並不固守在傳統遊牧文化知識氛圍中,而尋求的是傳統遊牧知識體系或本土知識體系與現代科學知識的最佳結合點。目前有關哈薩克的研究,以人類學長期田野為基礎的個案還比較少,尤其對其遊牧知識進行系統研究的個案就更為鮮見。

作者簡介

陳祥軍,本科(2000)、碩士(2007)、博士(2010)分別就讀於新疆師範大學外語系、新疆師範大學社會文化人類學研究所民族學專業、中山大學人類學系人類學專業。現就職於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向為生態-環境人類學、牧區社會及影視人類學,專著《回歸荒野:準噶爾盆地野馬的生態人類學研究》,主編《草原生態與人文價值:中國牧區人類學研究三十年》和《楊廷瑞“遊牧論”文集》;並先後在《開放時代》《中南民族大學學報》《新疆大學學報》等學術刊物發表學術論文20多篇。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為何研究遊牧的哈薩克
第二節 遊牧與生態:知識與發展
第三節 研究思路與主要內容
第四節 走進草原:田野與方法
第二章 遊牧環境與部落歷史
第一節 多樣性的地貌與草原
第二節 遊牧民部落歷史演變
第三節 當前牧區的社會生態
小 結
第三章 遊牧生態-環境知識
第一節 動植物知識
第二節 氣象物候知識
第三節 生態觀與環境行為
小 結
第四章 季節放牧與草原利用
第一節 放牧畜群
第二節 季節放牧
第三節 草原利用
小 結
第五章 遊牧的傳統組織管理
第一節 組織管理
第二節 四季轉場
小 結
第六章 遊牧知識的傳承機制
第一節 傳承載體:遊牧社會組織
第二節 傳承核心:阿吾勒
第三節 傳承方式:老人權威
小 結
第七章 遊牧知識體系的瓦解
第一節 傳承機制的瓦解
第二節 傳統管理的質變
第三節 放牧畜群與草原利用的變化
第四節 遊牧生態觀與環境行為的變化
小 結
第八章 遊牧知識、現代化與草原生態
第一節 現代化進程中草原生態的失衡
第二節 生態失衡源於牲畜超載和氣候變化嗎?
第三節 脫離草原和牧區社會的發展邏輯
小 結
第九章 結論
參考文獻
附錄一 主要報導人信息
附錄二 哈薩克社會反映“人、草、畜”關係的諺語
後 記
· · · · · ·

叢書信息

民族與社會叢書 (共17冊), 這套叢書還有 《娘家與婆家》,《山海之間》,《無相支配》,《神異資源》,《家屋與家先》 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