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膿瘡草

阿拉善膿瘡草,拉丁學名 Labiatae,又稱白龍穿彩、盤澤草、特木根—昂嘎拉扎古日(蒙古族語)。多年生草本,唇形科。阿拉善膿瘡草是一種飼用植物,生長於荒漠地區和典型草原地區的沙地、沙礫質地和丘陵。主要分布於內蒙古中西部及西部的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在陝西北部、寧夏和甘肅河西走廊沙地也有分布。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阿拉善膿瘡草
  • 拉丁學名: Labiatae
  • 別稱:白龍穿彩、盤澤草、特木根—昂嘎拉扎古日(蒙古族語)
  • :植物界
  • : 唇形科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栽培技術,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20–40cm。莖多分枝,密被白色綿狀絨毛或短絨毛。莖生葉掌狀5裂,基部心形,平截或楔形,裂片分裂常達基部,裂片寬2–8mm,具圓齒或不規則的小裂片,邊緣反卷,葉表面灰綠色,密被貼生短毛,背面灰白色,密被絨毛;葉具長柄,扁平,腹面具溝,密被白色絨毛。輪傘花序具多花,組成密集的穗狀花序,苞片針刺狀,密被絨毛;花萼密被絨毛,萼筒長10–17mm,萼齒5,長2–3mm,前2齒稍長,寬三角形I花冠黃色或白色,長(25)33一40mm,被絲狀長桑毛;雄蕊4,花葯2室;花柱略短於雄蕊,先端2淺裂。小堅果卵圓狀三棱形,長約3mm(圖145)。

生長環境

生長於荒漠地區和典型草原地區的沙地、沙礫質地和丘陵。

分布範圍

主要分布於內蒙古中西部及西部的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和阿拉善盟,在陝西北部、寧夏和甘肅河西走廊沙地也有分布。

主要價值

阿拉善膿瘡草質地雖不粗硬、無怪味,但因莖葉多絨毛,影響適口性。青鮮時馬、羊和駱駝均採食,但不喜歡吃。由於數量少,產量也低。從化學成分看,粗蛋白質和粗灰分含量都較高,粗纖維含量不太高。綜合評價為中等偏低飼用植物。

栽培技術

阿拉善膿瘡草在沙地3–4月萌發,5–8月為花期,7–10月為結果期。據觀察,它生育在陝北沙區比在內蒙古沙區要早半個月左右。用種子繁育要經過較長時間的幼苗階段,此時,它僅生長根出葉,無莖,營養主要供給生長根系。幼苗根系生長較快,據觀測,主根近根頸處直徑為0.3cm時,已深扎士中21cm。長成的阿拉善膿瘡草,其根出葉早枯,根較粗大,根頸圓柱形,直徑0.8–1.0cm,主根深入土層達1cm左右,近地表有少量水平側根(1)。它行有性繁殖,藉助種子傳播生成新苗。阿拉善膿瘡草為旱生植物,不耐鹽漬和偏濕潤的環境,在鹽漬化土地和半濕潤地區的沙地上均不見有生長。多散生在植物較為稀疏的半固定沙地和沙礫質地,在植被中的參與度很低,而且從不成為優勢種。多出現在很少一部分只沙蒿(Artemisiaordosica)、退化的狹葉錦雞兒(caraganasteno-phylla)群落中,以德魯特多度表示,均屬於“稀少”(Solitaria)這一級,覆蓋度恆小於1%。在黑沙蒿群落中,常與冷蒿(Artem-isiafrfgida)、黃蒿(A.scoparia)、阿爾泰狗哇花(Heterop-appusaltaicus)、砂藍刺頭Echinopsgmelinii)等伴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