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嬌怨

《阿嬌怨》是唐代文學家劉禹錫所創作的一首樂府詩。這首詩描寫陳皇后被棄後,希望君王對她的愛情尚存,盼望能再見到君王的複雜情感。此詩精練含蓄,字字含情、句句寫怨;人物的動作、心態、表情,故事的敘述,全在其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阿嬌怨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體裁:樂府詩
  • 作者:劉禹錫
  • 作品出處:《全唐詩》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阿嬌怨1
望見葳蕤舉翠華2,試開金屋掃庭花3
須臾宮女傳來信,言幸平陽公主家4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阿嬌怨:即長門怨。阿嬌:漢武帝姑母大長公主的寵女。
2.蕆蕤(wēi ruí):本義為玉竹,這裡形容羽飾的華麗、盛大。翠華:頂端修飾著翠羽的旗子,皇帝的儀仗。
3.金屋:指阿嬌所住之處。
4.幸:皇帝駕臨。平陽公主:唐高祖李淵的女兒,泛指王宮貴族。

白話譯文

阿嬌望幸心急切,打發宮女去伺察,遙望中見羽飾翠華旗,宮女急忙轉回告訴她,阿嬌驚喜萬分立即傳下話,吩咐宮女開屋掃除庭內花。
未知片刻宮女又來報,說是武帝幸往平陽公主家。

創作背景

據《漢武故事》記載,武帝幼年為膠東王時,就喜歡阿嬌,曾對阿嬌之母長公主說:“若得阿嬌作婦,當作金屋貯之。”阿嬌當了武帝的皇后(稱陳皇后)以後,擅寵驕貴,但十餘年無子。平陽公主進歌伎衛子夫得幸生子,阿嬌見疏,恚憤欲死。唐憲宗元和十五年(820年),上(穆宗)自復道出城幸華清宮,獨公主駙馬、中尉神策六軍使帥禁軍兵千餘人扈從,晡時還宮,穆宗時晡即位,即耽於游宴,劉禹錫追尋漢代前事,作此詩予以諷刺。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全詩很短。劈頭就以“望”字領起:“望見葳蕤舉翠華”。阿嬌望幸心切,遣宮女時刻伺察武帝動靜。宮女不能接近武帝近衛,只能機靈地守候遙望。她深知皇后心情,所以一見皇帝的儀仗──裝著羽飾(即葳蕤)的翠華之旗舉動,便趕緊回來報信。
“試開金屋掃庭花”,集中寫阿嬌聽到訊息後的反應。她吩咐宮女打開金屋,掃除庭前落花。“開”、“掃”兩字下得精妙,可以使人想像到誓貯阿嬌的金屋之門雖設而常關以及滿庭落花堆積的情景,顯示出一個失寵皇后的典型環境。“試”字尤妙。
“須臾宮女傳來信”為全詩最緊張語。“須臾”兩字應理解為從阿嬌心中道出方覺味濃。阿嬌正在暗自思忖,宮女忽又第二次來報。對於“須臾”之間,會有什麼變化,阿嬌此時思想上急於想聽,卻又十分怕聽;十分怕聽,卻又不能不聽。這種複雜的心理變化,都包含在“須臾”兩字之中。
“言幸平陽公主家”,以宮女的妙對作結,不正面寫阿嬌之怨,而怨字已深入骨髓。細繹詩意,確實如此。對於宮女來說,帝來幸,好說;帝不來幸,不好說。帝幸別處,猶好說;帝幸衛子夫家,便不好說。不好說而又不能不說,煞是難對。聰明的宮女經過思考以後,決定說帝幸平陽公主家,而不說幸衛子夫處。這是因為平陽公主雖為阿嬌不喜之人,但她與武帝畢竟是姊弟關係,說出來不致過分刺痛阿嬌怨妒之心;且衛子夫因平陽公主而得幸,故借平陽公主為說,阿嬌心中也已有數,即使明知是謊,也不致追究。一個“言”字,充分突出了宮女的隨機應變和善於圓轉。而宮女這樣做,正說明了阿嬌的怨悵和恚憤,已經到了不堪承受的地步。讀此詩,愈能見出此詩“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的韻致。
這首小詩,僅僅選取武帝車駕過長門,幸平陽這個生活斷面來描寫的。它只敘事,不抒情,而情寓事中,讓怨憤從人物活動中隱隱透出。阿嬌得知駕幸平陽家的訊息後的情景,詩人一字未提,後面留下的刪節號將生髮無限的畫外虛境,引起讀者根據已有的歷史知識去聯想、思索。

名家點評

清代學者王堯衢《唐詩合解》:篇中不言怨而字字怨入骨髓。
清代詩論家徐增《而庵說唐詩》卷十一:用”試“字妙,是言不開殿掃花,恐其即來;開殿掃花,又恐其不來。且試開一開,試掃一掃看。此一字,摹寫驟然景況如見,當嘔血十年,勿輕讀去也。……“言幸平陽公主家”,此”言”字內,有無限意思煩難在。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年),字夢得,洛陽(今屬河南)人。 唐德宗貞元九年(793年),和柳宗元同榜進士及第。當年又中博學宏詞科,官監察御史。永貞年間,參與王叔文革新運動,被貶連州刺史,再貶朗州司馬,後受裴度推薦,晚年任太子賓客。故後世稱“劉賓客”。劉禹錫詩才卓越,白居易譽其為“詩豪”。內容多反映時事和民生疾苦,詩文繼承前人優秀文學遺產,又吸取民間文學精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創作風格。有《劉夢得文集》四十卷,《全唐詩》編其詩十二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