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嘎土

阿嘎土

阿嘎土西藏藏式古建築屋頂和地面採用的傳統材料或製作方法,先將碎石泥土和水混合後鋪於地面或屋頂,再以人工反覆夯打。在夯打過程中,工人排成一排,邊唱邊夯,場面頗為壯觀。夯制出來的阿嘎土屋面和阿嘎土地面美觀、光潔。但容易被雨水沖刷,變得粗糙,甚至漏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嘎土
  • 類別:土壤
  • 所屬:西藏
  • 簡介:阿嘎土是西藏藏式古建築屋頂材料
  • 特點:光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簡介,材料,地位,特性,使用方法,

簡介

阿嘎土西藏藏式古建築屋頂和地面採用的傳統材料或製作方法,先將碎石泥土和水混合後鋪於地面或屋頂,再以人工反覆夯打。在夯打過程中,工人排成一排,邊唱邊夯,場面頗為壯觀。夯制出來的阿嘎土屋面和阿嘎土地面美觀、光潔。但容易被雨水沖刷,變得粗糙,甚至漏雨。

材料

阿嘎土
阿嘎土,是西藏藏式古建築屋頂和地面普遍採用的傳統材料,夯制出來的阿嘎土屋(地)面既美觀、又光潔,具有濃郁的民族特色。但是,阿嘎土的抗水性能差,其內部的粘性材料容易被雨水沖刷,在日曬雨淋下變得越來越粗糙,致使雨後的屋面普遍漏水,漏水後再打阿嘎土,屋頂越來越沉導致房屋變形,這也成為藏式古建築致命的弱點。
在布達拉宮、羅布林卡、薩迦寺三大重點文物的保護維修工程中,阿嘎土也同樣成為困擾科學技術工作者的一大難題。
1992 年,李嵐清同志視察布達拉宮時就指出:“不能年年打阿嘎,年年漏雨。能否對阿嘎土進行‘改性’,在維修古建築中增加科技含量。”根據這一指示,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三大重點文物維修保護工程辦委託北京凱萊斯建築技術有限公司對傳統材料阿嘎土進行“改性”科研。
2000 年,阿嘎土的“改性”科研被提上了日程,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在加拿大有關科研機構的協助下,北京凱萊斯建築技術有限公司對阿嘎土的材料成分進行了科學分析,並經過反覆試驗,用兩年的時間研製出了“阿嘎土改性外加劑”配方。通過對傳統阿嘎土添加改性外加劑以後,改善了物理、化學性能,提高了抗壓強度、抗凍融性能及防水性能,形成了剛柔相濟的複合防水體系。針對過去阿嘎土的配比和密度均由匠人經驗掌握、質量沒有保障的弱點,科技人員還認真分析了阿嘎土的化學特性,研究出科學細密的配比方案。
2003 年4月,改性阿嘎土的科研成果通過了國家文物局專家專題論證,認為已經具備在工程施工中使用的條件。工程技術人員在布達拉宮紅宮後約普西屋面及女兒牆帽頂處進行了改性阿嘎土中期試驗,試驗的成功標誌著三大重點文物維修工程“改性”阿嘎土試用工作正式啟動,同時也決定在羅布林卡和薩迦寺選擇較小面積的屋面進行分項工藝試驗,取得成果後進行較大面積的推廣使用。
目前,工程技術人員正在對阿嘎土及相關輔助材料如礫砂、黃土、石灰等原材料的取料點、品質、儲量進行調查檢測,以確保質量。

地位

以西藏寺廟為代表的藏式傳統建築,是採用土、石、木為主要材料構築的建築群。在建造過程中,大量使用了本地的礦土材料,例如砌築用的黃土、內牆抹面的巴嘎土、地面(屋頂)夯打用的阿嘎土。這些材料皆屬就地取材、因地制宜,既充分利用了本地區特有自然資源,又滿足了建築實際功能的需要。
以“阿嘎”為主要原料構築的建築地面與屋面,適應了當地的氣候條件,也逐步形成了特有的地域性民族建築風格,展示了獨具高原特色的人文景觀。“阿嘎”土材質和製作的優劣在體現藏傳佛教文化的典型特徵的同時,也成為顯示地位尊貴的一種等級象徵。

特性

“阿嘎”屬於土石相兼的微晶灰岩,產於西藏地區一些半土半石的山包中,儲藏部位在山體上部的1-2米厚層中。拉薩附近的曲水、林周、達孜等縣,山南地區的扎囊縣等均有儲藏與開採。但根據目前所使用的效果與對產地材料檢測顯示,山南扎囊縣生成的“阿嘎”材料成份比例(矽與鈣)較為合理,用此材料施工後的建築面層也較為堅固、美觀。儘管路途較遠,但位於拉薩市區的布達拉宮、大昭寺等一些重要的傳統建築在歷史上均採用此處的“阿嘎”。
“阿嘎”用於藏式傳統建築的歷史久遠,由於其材料本身的矽與鈣質成份構成了土工工藝中的骨料與粘接材料最基本的原理組合,在漫長的建築實踐中勤勞的藏族勞動人民發現了這一科學規律,積累了從材料的挖掘、加工、打制、保養等經驗並沿用至今。同時,此傳統工藝的發明與使用也是對世界建築史的一項特有貢獻。

使用方法

“阿嘎”的一般使用方法在“阿嘎”的傳統工藝中有一整套的操作程式。首先將開採的阿嘎土塊搗成不等的顆粒,按從粗到細的順序邊澆水邊進行夯打,直至表面平整與光潔,然後塗抹天然膠類及油脂增加表層的抗水性能。在日常保養時,經常使用羊羔皮蘸酥油進行擦拭,使夯制的表面光潔如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