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依美格節

阿依美格節

阿依美格節由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於2007年成功申報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每年初春時節、彝歷“史諾”日舉行,以驅邪避禍和祈福安康為主要內容,流傳於大小涼山彝族民間的祭祀性節日慶典活動。每項活動兒童都可以參與,又有彝族兒童節的美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阿依美格節
  • 民族:彝族
  • 地區:大小涼山彝族地區
  • 榮譽: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介紹,節日環節,

介紹

阿依美格節已由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於2007年成功申報列入四川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它是一項在初春時節、彝歷“史諾”日舉行,以驅邪避禍和祈福安康為主要內容,流傳於大小涼山彝族民間的祭祀性節日慶典活動。

節日環節

阿依美格分為“美格”、“爾”、“者普果”三個環節。舉辦阿依美格節,不僅預示著來年的春耕春播即將開始,而且可以培養小孩從小養成戰勝邪惡、戰勝困難意志,形成崇尚真善美,鞭策假惡醜的價值取向,特別是可以保護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弘揚豐富多彩的民族民間文化,展示“阿依美格”獨特的文化魅力,打造獨特的民族文化風情。
阿依美格的早晨,彝家老小在製作長矛和弓箭阿依美格的早晨,彝家老小在製作長矛和弓箭
家家戶戶起個大早,全家男女老少穿上節日的盛裝,忙著準備醪糟、炒玉米、炒黃豆,用竹竿、玉米殼、玉米糊製作長矛,用竹子、繩索製作弓和箭。每家家庭主婦端上裝有醪糟和炒玉米、炒黃豆的盆盆、碗碗和竹篩,帶領肩扛長矛、手持弓箭的小孩浩浩蕩蕩從四面八方趕到指定地點。到達現場,人們相互問候、相互祝福、相互品嘗甜美的醪糟,分食香脆可口的炒豆、炒玉米,意為來年不生瘡害病,日子像醪糟一樣甜甜美美。無論是生人還是熟人,大家談風笑風,其樂融融。
美格:兒童出征搗魔窟
兒童出征搗魔窟前,由成年男子用蒿枝搭建蒿棚,內置蕨草,代表魔窟,由畢摩扎一草偶代表惡魔置於房上,並找一民間成年男子藝人作惡魔的代言人;兒童方整裝待發,並選一位德高望重的婦女作主帥;由畢摩任魔界與人間的信使作談判。惡魔禍害人間,給人們帶來了災難,今天,人間的子子孫孫拿起了武器,準備為未來的幸福而戰,請畢摩告知惡魔。惡魔說,他現在已投降,把房屋財產留給你們,到自己該去的地方去了,保證以後不再危害人間,給人們以平安幸福! 隨後,魔方代言人將草偶取走放置於西方。怒目圓瞪的孩子們於是舉矛衝進魔窟,將魔窟燒毀、搗毀,有的向魔窟逃跑的方向拉弓射箭,“殺——殺——殺!”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在熊熊的火光中,孩子們露出了勝利的微笑。長矛與弓箭由成年男子抱繞人群三周后置於西方水果樹旁。
孩子們燒毀搗毀“魔窟”孩子們燒毀搗毀“魔窟”
爾:分享祈福品
爾是參加的兒童和家長按戶自籌資金,購買豬、牛、羊等牲畜作祭品,由畢摩作法祈福後分食。當天,鄧家壩的村民們準備的是一頭大肥豬。幾位壯漢將肥豬拉起繞人群三圈後。“爾”儀式正式開始。由畢摩作祈福禱告後,將豬殺死,割下豬嘴和豬尾巴置於竹竿頂,插於西方大路口。肉宰碎後,按戶數分堆分配,回到家裡各自洗淨煮食。爾勝(祭品)是藥,吃了就會平安幸福,如果家裡有人在外工作或就學,都要從郵局郵寄或特意留著讓其品嘗。
婦女和小孩在分享醪糟、炒豆、炒玉米婦女和小孩在分享醪糟、炒豆、炒玉米
者普果:驅魔狂歡火把夜
“者普”是彝族民間傳說中禍害人畜和莊稼的妖魔,將其趕走,當地便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吉祥如意。
者普果之前,端公在作法者普果之前,端公在作法
當天傍晚,同時請三個術尼(端公)在山上作法,舉行驅趕妖魔活動,術尼先用豬和雞作法,圍火堆敲羊皮鼓,將妖魔引出。隨後,術尼首當其衝,跑在前面,邊敲羊皮鼓邊追趕妖魔;全村男女老少打著火把緊跟其後,邊燃放煙花和鞭炮,邊麼吼進行驅逐。家家戶戶房前屋旁都燒起火堆或插上火把,大炮鞭炮,以示避邪。
同時三支隊伍分別三個地方往河谷趕,鞭炮聲、煙花聲、麼吼聲持續不斷,長長的火龍照亮了半山坡,對河兩岸的火龍交相輝映,五顏六色的煙花映紅了燦爛的夜空。當三支隊伍在場鎮匯聚時,已是人山人海,水泄不通,人們沉浸在一片歡樂的海洋里。
當追趕至河谷地帶,術尼又作法詛咒妖魔,將妖魔草偶拋入河中,讓其濤濤大水將它沖向遠方。者普果活動不僅是驅趕妖魔,而且也是少男少女們約會見面、談情說愛的大好時機,民眾參與度很高,其場面可以與大涼山彝族火把節相媲美,具有民眾性、神秘性、觀賞性、健康性和娛樂性。
點燃火把準備驅趕妖魔點燃火把準備驅趕妖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