阜圩社區

阜圩社區

阜圩社區位於阜沙鎮的中部,系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下轄15條街(阜圩大街、新建街、民建街、永紅街、牛角街、阜城東路、阜城西路、阜城南路、興業路、阜沙大道、阜南大道、南邊街、阜港大道、阜東大街、建安街)、9個居民小組(阜圩大街居民小組、新建街居民小組、民建街居民小組、永紅街居民小組、牛角街居民小組、阜城新街居民小組、南邊街居民小組、阜沙大道居民小組、建安居民小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阜圩社區
  • 下轄地區:阜圩大街、新建街、民建街、永紅街
  • 地理位置:阜沙鎮的中部
  • 人口:2602人
基本概況,歷史沿革,經濟建設,獲得榮譽,

基本概況

行政機構是阜圩社區居民委員會(簡稱阜圩居委會),駐地阜城新街,部分轄區與阜沙村互相穿插,牛角街與阜圩居委會相隔3公里。按2008年末人口統計轄區共有常住戶1080戶,常住人口2602人,其中非農業人口2242人,農業人口360人。另有暫住人口4850人。
阜圩社區

歷史沿革

阜圩社區原稱浮墟(不包括牛角直街),主要部分為阜圩大街(民國時期稱阜南路,曾改稱建國路),從民國初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一直是阜沙地區軍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工、商、貿易集中在阜圩大街的北段,稱阜南市,俗稱三聖宮墟。南邊街曾是民國初年抱沙墟,至抗日戰爭勝利後逐漸消失。阜南市(又叫浮墟市)和抱沙墟曾是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東海十六沙”四大墟市的兩個(另兩個是沙欄墟和南頭墟)。兩墟市的趕集日是:抱沙墟在農曆每旬三、六、九日,阜南市為農曆每旬的二、五、八、十四(十四稱“小集日”,農曆小月則缺1小集日)。阜南市的在農曆每旬二、五、八趕集日延續至現在。三十年代的阜南市已有機械米廠(中山九區三大米機之一,廠名是“利民生米機”),有兩條東南走向的短街,一條專賣鹹魚、雜貨、肉類、副食品的鹹雜街,另一條是專營貨棧、旅店、煙館、食店、番攤、娼寮等集食、喝、嫖、賭、吹的“風流街”。“兩街一市”在抗日戰爭期間曾遭受過兩次連街大火災、一次日寇飛機的狂轟濫炸,街市完全破敗。民國時期浮墟是中山東北部走私物資的“指揮部”和“集結中心”之一,是國民黨“挺進第三縱隊”的主力第三支隊的大本營,震驚粵、港、澳的“石岐——廣州同興渡大爆炸”案所用的電控水雷是在浮墟製造的。民國三十二年(1943年)1月,日寇32軍團( )126步兵大隊“駐防”中山第二中隊駐阜圩和大黃圃,在阜圩設分據點,建有臨時日軍用碼頭,在“利民生米機”三樓頂設遼望台,在浮虛山頂建碉堡,歷時13個月。1942年5月下旬,抗日游擊隊會合100多人夜襲浮墟,殲滅了偽警中隊和偽軍一個連隊,繳獲長短槍50多支。戰鬥中,游擊隊中隊長王鎏及多名游擊隊員犧牲。浮墟戰鬥震撼了珠江三角洲,鼓舞了廣大民眾抗戰必勝的信心。
阜圩社區

經濟建設

抗日戰爭勝利後,由阜圩商會牽頭(繼小欖鎮、黃圃鎮之後)“創建中山北部第三鎮——阜圩鎮”的規劃,建設全面開展。民國三十六年(1947年)8月,阜圩幾大主體工程竣工,阜南路(又稱建國路)及37間商鋪,仿石岐孫文路南洋風格,有兩則全連通、高度一致的寬闊騎樓,路面及騎樓地面執水平全用麻石鋪砌。當時的氣派在中山縣僅次於石岐孫文路。大光行金鋪商號門牌為阜南路1號仿廣州沙面格式的三層大洋房,雙鋪面,又是梁自帶的住宅。中山縣九區第一中心國小(簡稱一中心,即後來的阜沙中心國小),由加收田租(每畝加收稻穀3司斤)和官、商認捐籌建,為中西合璧、音義形布局、金字塔式文樓的磚及水泥混合建築,教學場地、設備按當時廣東省教育廳的城市中心國小標準建設。阜南市場(俗稱桑市)在阜南路末號商鋪(37)號街南預留10間商鋪位加1條水巷的距離興建。市場由阜圩商會管理,設有“市長”(公證人)和公稱處。阜圩大橋、上三椏和下三椏大橋(均木質大橋)三道大橋結束了阜南——抱沙、阜南——羅松、阜南——上南靠擺渡過河的歷史。阜圩大橋同橋儀式效仿廣州海珠橋的一個項目:32歲的爺爺抱著孫子(男)首先過橋。交通方便使抱沙圩巡視消失,阜南市更加興盛。十里石板橋新鋪砌10里雙邊(部分單邊)石板路、阜南路到上三椏、阜南路到下三椏、沿汛地涌南岸阜南路到大有西角“恆豐橋”等雙邊石路,沿閘洞涌北岸單邊石板路、汛地涌尾到大有一涌閘頭的單邊石板路等多項出色的大工程迅速提升了浮墟在中山北半部社會知名度和經濟地位。
阜圩社區
阜圩社區
“浮墟”的名稱不能以集市來理解,而是從明代中葉開始成為地域、行政區的名稱,有逾400年歷史,始稱浮墟沙、浮墟泛,屬古海鄉。清康熙帝(界遷令)撤銷後設定了黃旗都浮墟汛(後來還分設了附帶的流動汛——橫逕汛,駐點為抱沙村,納入新沙安慶村範疇。清宣統二年(1910年)廢除都統制,採用區鄉制,黃旗都浮墟(駐地為現在的阜沙鎮汛地街)改為第九區(曾稱東海區)浮墟段,段署駐阜南市,基本友浮墟商會代理,直至抗日戰爭勝利。民國35年(1946年)9月撤銷浮墟段,設建國鄉,鄉公所駐建國路(即阜南路),轄25個保(牛角圍的保按鳳儀鄉排序列),人們的習慣把保以外的商貿地段及周圍包括汛地涌兩岸、上下三椏之間等地域稱為浮墟,浮墟的街道、商會由鄉公所管理。
阜圩社區
新中國成立後,浮墟的行政、商貿基本由十四區(黃圃區公社)管理,但大多是由區政府的助理與阜沙鄉政府共同管理。1968年成立阜沙街道管理委員會,1983年設立鄉級鎮,阜沙街道管理委員會改名阜墟鎮,管理範圍包括牛角街道。1986年12月撤阜墟鎮,改為阜圩居民委員會(簡稱阜圩居委會,同期設立的還有建安居委會)。2002年經市政府批准,建安居委會併入阜圩居委會,組建成阜沙鎮阜圩居民委員會。

獲得榮譽

阜圩社區由於在上級黨委和政府正確領導下,在廣大居民支持下,於2005年獲得市精神文明社區、2006年獲得市六好平安和諧社區,2007年獲得市城市管理先進社區、2008年獲得廣東省體育先進社區、2010年獲廣東省“六好”平安和諧社區等殊榮。
阜圩社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