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洪野

關洪野,1932年生於黑龍江省雙城縣,錫伯族,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是我國球墨鑄鐵藝術鑄造專家。曾任佛山球鐵研究所所長和藝術鑄造研究所所長、中國機械工程協會《球鐵》雜誌主編、中科院“中華和鐘”總工程師、嶺南美術學院藝術鑄造客座教授。現任廣州經濟技術開發區和中國藝術鑄造協會顧問,國務院津貼專家。

基本介紹

人物介紹,中華和鐘,改寫球鐵,

人物介紹

關洪野是一個務實的人,埋頭乾實事,幾十年如一日地勤奮工作,為國家創造著財富。1958年畢業後他被分配至廣東,1960年調入佛山水泵廠,主動要求到車間工作。他在落後的空氣錘上搞固定模煅,工作效率提高十餘倍,使許多肥頭大耳的煅件加工餘量減少20~30%,甚至50%,為國家節約了大量材料和加工工時。但是,當時廠里最薄弱也是最關鍵的是鑄造工作,現實工作急需他在鑄造工作中發揮作用,於是關洪野重新學習,使自己鑽入鑄造業務中去,他到清華找鑄造教學研究室的老前輩王遵明、柳百城、肖柯則、吳德海等老師,得到鑄造專業的各類講義,結合工作重修了鑄造專業課程,並學以致用。球墨鑄鐵是清華鑄造方面的強項,於是他從球鐵入手,根據這些鍛鋼件的使用性能,成功用球鐵鑄造出曲軸、連桿、高壓泵體等主要零件,使材料利用率由50%提高到90%,加工工時節約了50%以上,生產工藝也不斷改進,由壓力加鎂球化改為稀土鎂合金沖入法,不僅操縱安全,而且顯著改善球鐵質量。上世紀七十年代,廣東省科技展覽會上展出了佛山水泵廠的球鐵各項成果,關洪野也引起了時任廣東省省長陳郁的關注,他派車接關洪野到家裡講課,並提出,當時廣東建造大型電站需要大型鍛件,遠程協作十分困難,排隊要等三四年,可否以鑄代鍛,以鐵代鋼?搞壩高70米的水輪機以鑄代鍛是一件極端嚴格的風險試驗,關洪野從艱苦細緻的試驗入手,結合我國資源特點,試驗成功了“釓基重稀土球鐵”,攻克了國際上也視為難關的大斷面球鐵芯部球化率低的技術難題,使廣東錦江電站水輪機的大斷面鍛鋼件除了鋼板和螺釘外全部實現了球鐵化。
關洪野說,這可是腦袋別在褲腰帶上,責任大如泰山,如果大軸斷了,高水位水壩蓄水傾瀉而下,要毀掉一兩個縣。所以這是一個極其嚴肅的試驗研究,有著極大的風險,因而全部試驗研究均十分嚴格、認真、踏實,不能有絲毫的閃失。如今錦江電站的球鐵水輪機早已超過了額定壽命,儘管經過幾次飛逸轉速的試驗,仍然安全工作了三十餘年。用球鐵代鋼鑄制水輪機大軸,在國際上也是個奇蹟。關洪野釓基重稀土球鐵的科研成果獲得了全國科學大會獎。
關洪野以“自強不息”為座右銘,苦幹、實幹、開動腦筋,不斷結出碩果,他不僅建立了一個有名的球鐵研究所,還創辦了世界上獨一無二的《球鐵》雜誌,被當年中國機械工程協會會長汪道涵批准為專業會刊。他先後獲得六項國家級科技成果獎,出版了《中華和鐘——編鐘之王》等多本專著,被聘為日本鑄務協會外國會員,應邀前往日本早稻田大學作專題講座。他還獲多項殊榮,被選為中國科協二大代表,廣東省先進科技工作者,佛山市勞動模範,地方人大代表,政協常委,全國相關學術團體理事,委員,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等。
關洪野七十歲退休,但他實際上是退而不休,仍在做力所能及的工作,他帶頭組建了華南碧桂園朝霞老年藝術團,使社區老人老有所樂,老有健康,他們所排演的聲樂、舞蹈、腰鼓、戲曲,不斷在附近地區演出,當地報刊多有介紹。關洪野不無風趣地說:“我今年剛好完成老校長蔣南翔對清華學子提出的‘為祖國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目標。”老年,也能閃爍著耀眼的彩霞。

中華和鐘

新世紀來到的2000年元旦,江澤民等中央領導親臨北京勞動人民文化宮太廟,參加“中華和鐘”鳴鐘儀式,並親自敲響了世紀鐘聲。在新世紀到來時,這鐘聲響徹寰宇,它象徵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在世界崛起,也向世界表達了我國“和平”、“發展”的主旋律。
在鳴鐘儀式上,江澤民等國家領導欣賞了“中華和鐘”演奏的樂曲,親自接見了“中華和鐘”工程的主創人員。關洪野是該項目的主要策劃和創意人,並擔任該工程的總工程師和安裝總指揮。他在古稀之年仍走南闖北,頂風沐雪地日夜工作著,在冬天的寒風裡一站就是一兩個小時,甚至因此病倒了,在病床上輸液還用電話指揮工作。他和戰友蘇林華覺明等用辛勤的勞動使“中華和鐘”整個工程從設計、製作到安裝竣工,僅用一年時間就完成了。“中華和鐘”的中央大鐘上銘刻著江澤民主席的題詞“中華和鐘,萬年永葆”金光閃閃的八個大字,它是有史以來最大的舞台雙音編鐘,已被載入“大世界吉尼斯之最”。當我們站在太廟大殿前看到那一字排開,長21米,高3.88米的108枚和鐘時,不能不為它的恢宏、精準、金碧輝煌、美輪美奐而感嘆!
“中華和鐘”的成果是關洪野與兄弟單位共同參與“曾侯乙編鐘”複製工作的延續。當年湖北擂鼓墩出土的“戰國曾侯乙編鐘”曾被外國學者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應湖北博物館館長譚維四的邀請,關洪野經過十分艱苦的研究,以精準的複製高仿真地再現了這套國寶。就是這套複製鐘在祖國的“東方明珠”——香港百年回時歸敲響了鐘聲,成為二十世紀的最強音。曾侯乙編鐘的複製研究獲得了文化部的特別大獎,從而為“中華和鐘”的創製打下了基礎。

改寫球鐵

球墨鑄鐵”已是一種被廣泛套用於機械工程的結構材料。長期以來,球鐵一直被誤解為是英國人莫羅1946年所發明的,但這不是歷史的事實。關洪野和另外一位清華校友華覺明在普查中國古代鑄鐵史時,發現兩千年前的西漢,中國的冶鐵匠師已能鑄造韌性很高的球狀石墨鑄鐵。這些古代鐵器的顯微結構顯示:其放射性球狀石墨結構與現代球鐵無異,經過關洪野和其領導的佛山球鐵研究所的系列深入工藝研究,終於摸清了其冶鑄工藝過程。經著名科學家于光遠推薦,這一研究成果參加了第六屆世界科技史大會,並在大會宣讀,引起國際科學界的高度重視:國際著名科技史專家、英國科學院李約瑟院士指派丹麥哥本哈根大學華道安教授專程來華訪問了關洪野,認真觀察了一系列西漢出土的含有石墨球的鐵器,取走了關洪野模擬的古代球鐵樣本,最終確認了中國早在2000年前已生產出有球狀石墨的韌性球鐵;英國等三家雜誌發表了關洪野和華覺明合寫的論文,並以四種文字發表了論文摘要《誰是“球鐵之父”?》。關洪野與華覺明以嚴謹的科學解析和艱苦的復原試驗,將球鐵的科學發展銘鑄在世界科技史上:是中國西漢的無名冶鑄匠師譜寫了這一輝煌的篇章。他們也因此被公認為世界“球鐵之父”,為祖國爭回了榮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