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河起義

關河起義

關河起義是是1911年9月發生在四川雲南交界地帶(今水富橫江鎮一帶)的一場配合、支持和援助武昌起義的一場起義。關河起義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關河起義的重要組織者,是大關翠華鎮人趙端(1882-194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河起義
  • 外文名:Guan River Uprising
  • 重要組織者趙端
  • 地點:四川與雲南交界地帶
發展過程,成功原因,

發展過程

1908年,同盟會在雲南策動的黃興領導的河口起義,楊振鴻領導的保山起義先後失敗,訊息傳至東京,同盟會同志極為憤恨,加之帝國主義對雲南的侵略越來越盛,在日本的雲南學生尤其憤怒,東京同盟會總部馬上召開了留學生全體大會,組成了救亡機關國民會,決定馬上分別遣派革命同志回國,繼續在各省組織起義,雲南依然被列入發動起義的重點省份。
1911年初,廣州起義失敗訊息傳到日本,趙端認為四川為長江上游,如果在四川首先起義,能夠支持長江中下游的革命力量,趙端主動要求擔任入川組織起義的任務,他聯絡了在日本的雲南四川同鄉,在日本期間,趙端已經通過書信,密約了在滇川交界處的中國同盟會會員他在昭通書院學習時的老師李龍言,並通過李龍言,再聯絡了李龍醒、曾俊生、趙瑞卿、趙義泉、李華峰、李聯乙、譚源等人,在雲南、四川交界處秘密結社,進行起義宣傳和準備活動。
1911年6月,趙端抵達武漢,他冒險在武漢謀刺端方,結果沒有成功,幸得他本人得以逃離。隨後,趙端到達重慶,與重慶同志會同志密謀,但認為此地會眾“勇於爭路,昧於遠圖”,和他是“道不同不相遠謀”的,於是放棄在重慶組織起義,回到了家鄉朱提江,朱提江在雲南稱為關河,在四川稱呼為橫江,趙端和事先已經聯絡好的李龍言、李龍醒、李華鋒、譚淵增等人匯合密謀起義。
趙端認為關河橫江是滇蜀交通要道,這裡的紳士、商人、學生和民眾對清朝統治者的反抗意識很濃厚,於是,趙端等人就以橫江、關河為據點,成立了團練公所,創立了起義軍籌備處,任李龍醒、李龍言、李華鋒、譚淵等人為籌備員,分頭到附近回龍場、淮頭場、普洱、串絲、落雁等鄉鎮發動隊伍,發動李午初、趙義泉、李敬亭、李紹白、李華峰、曾雲階、曾竹塢、馮肇周等人分別去籌備槍械。通過眾人幾個月的秘密活動,金沙江流域和朱提江流域各縣的武裝力量,都表示將支持起義,並約定了9月在橫江匯聚隊伍。
趙端本人則來到了昭通府,約見了昭通鎮總兵蘇掄元,和蘇掄元總兵達成了兩項協定,一是趙端等人起義之初,蘇不發兵追擊和阻擊。二是待趙端的起義在四川進攻到一定時候,蘇掄元發兵支援。趙端和蘇掄元達成協定後,回到橫江,得到百姓張燈結彩、燃放爆竹的歡迎。八月底,發動的各處人馬都趕到串絲、灘頭、橫江、普洱等鎮。金沙江流域和朱提江流域老百姓家的年輕子弟積極參加,關河一帶起義者風起雲湧。起義籌備處紮營在普洱渡,起義軍白天訓練槍法,夜晚集中講授打仗布陣的戰略戰術,還在附近山地訓練野戰戰術。
民眾對前來集中的人馬隆重歡迎,積極為起義籌款籌糧,製造兵器,籌備處檢點人數有近萬人,其中,有作戰經驗並能夠武裝起來的人有三千,於是,正式成立川南革命軍,裝備了“新式槍隊”二百餘人。經過推舉,趙端本人被義軍公舉為全軍都督,趙端將武裝隊伍整編為四個梯團,任李龍醒為總參議,任命李午初為前敵司令、羅日增為左路司令、雲連山為右路司令、曾雨亭為先鋒司令、李敬亭為警衛司令、譚淵增為後衛司令,再任命彭九皋為第一梯團長、董金亭為第二梯團長,陳少清、謝良佐、陳聯升、唐東山各為支隊長。當日,川南同志軍首領胡重義率領部隊來參加起義,被任命為中路司令兼前敵指揮官。再任命官聯升為第三梯團長、周鴻勛為第四梯團長。
川南革命軍於1911年9月1日正式宣布起義,革命軍從鹽津麻柳灣戰鬥開始,一路昭告天下,同申義舉,一邊戰鬥,一邊宣傳革命,一邊接收前來參加起義的軍隊,集結了隊伍一萬多人與清軍作戰,從敘州府(今宜賓)揮軍直指成都,討伐四川總督趙爾豐,沿途取道安邊、高場、真溪、泥溪、溯府河而上。
1911年9月13日革命軍在距犍為縣十餘里的麼姑沱的戰鬥尤為激烈。傍晚時分,革命軍諜報來告:清軍從正面三路向革命軍撲來,同時,還以數百人進攻隔江李雲亭、李雲謝兩將駐紮的陣地。趙端一面飛快命令隔江警戒,一面整頓軍隊從三路迎擊來犯之敵。革命軍奮力苦戰,終於將正面敵人擊退,擊斃敵人二百餘人。清軍馬上組織五百多精銳部隊偷襲革命軍駐紮的後山,準備合圍革命軍。趙端激勵軍士分三路殺出,到江邊匯合,等待關河後援到達。
這時,李雲亭的陣地起了火,清軍乘火勢,攻陷了李雲亭、李雲謝兩位將領駐紮的陣地,李午初率隊救援。這時,駐紮在達蒼岩前線的先鋒司令曾雨亭也中彈犧牲,梯團長童金亭前去支援,被清軍炮彈集中腦部,翻岩墜澗。隨後,傳來李敬亭、彭九皋、陳聯升也犧牲的訊息。
此時李午初的增援隊伍抵達岸邊,立即登岸殺敵,李午初儘管腰部中彈,仍衝鋒陷陣,踉蹌迎戰,殺死清軍無數,終因體力不支,倒在魔芋田中敵我兩方陣亡的屍體上,傍晚時分,清軍發現了奄奄一息的李午初,殘忍地割下他的首級回營邀功。其他的革命軍一直拼殺到黃昏,山下屍橫遍野。麼姑沱血戰經幾進幾退,從早上一直打到晚上,革命軍消滅了精銳裝備的清軍五百多人。戰鬥結束後,當地民眾自發地將一百三十多位革命軍烈士遺體歸集在一起,合葬於麼姑沱邊,並在李午初陣亡處立碑銘功,碑上鐫刻“大漢國魂”四個大字,以表敬仰。
當日,趙端帶領一部軍隊,親自指揮突擊,趙端提著新式手槍沖在陣前,殲滅敵人無數,也遭遇到敵人的阻擊,在戰鬥中左腕中彈負傷,他躲在甘蔗林中,避免了被擊斃,隨後,他蒐集隊伍,退守箭板場。次日,留守朱提江流域革命人士組織的關河後援部隊到達,軍威重振。
趙端命令羅日增部進攻嘉定,革命軍越戰越勇,9月19日戰河口,20日戰麻柳場,21日圍犍為,23日於石板溪大戰清川黔軍。十多天內,川南革命軍依次占領麻柳場、犍為縣、石板溪、自流井屏山、雷波、馬邊等地,攻克嘉定後,民眾夾道歡迎革命軍,整個川南在川南革命軍的控制中。革命軍揮師川東北,一路都是回響。
後得知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爆發辛亥革命,四川回響,大漢四川軍政府已經成立,四川省會已經光復,於是停止了進軍。趙端受孫中山先生指示,將軍隊資散,離川轉赴廣東任事,後曾任孫中山大元帥府特派員等職務,1946年病逝於南京。

成功原因

一是關河起義有廣泛的民眾反清基礎。
關河起義的策源地朱提江流域,人民歷來富有反抗精神。1858年李永和、藍大順反清隊伍最初的五六千人,就在距離關河起義的出發地不遠的大關屯上整編出發的,李藍義軍揮師成都,轉戰滇、川、鄂、豫、陝、甘諸省,羅曾,堅持戰鬥十多年,產生的影響極大,李藍起義軍的部分後人,也參與了這次關河起義的積極準備工作,並聯絡大量族人加入了起義軍,如1906年即在日本加入同盟會的大關翠華鎮人李華英,就一直稱自己是李永和的侄孫,他通過從日本發來信函,也發動了家族中人加入了革命軍。根據在串絲、灘頭的採訪,當地居民認為革命軍中的頭領李龍醒、李龍言、李午初、李敬亭、李紹白、李華峰等李姓人,都和李永和家族有一定關係。
朱提江流域各鄉鎮,還有許多自稱是石達開渡江失敗後,被遣散到各處的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後代,他們也是本次起義軍的積極支持和參與力量。李藍起義軍後人和石達開部隊潛伏下來的後人,反抗清王朝決心大,戰鬥堅決,在戰鬥中不惜拋頭顱、灑熱血。
加上1911年5月,清政府與民爭利,將商民籌資集股開辦的川漢鐵路粵漢鐵路強行收歸“國有”,以路權為抵押向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借款,激起四川商民的強烈反對,四川省保路運動風起雲湧,四川各地相繼成立了保路同志會、保路同志軍,成為川南革命軍的主要加入力量,而四川人民對清政府的反抗情緒,使得革命軍深入四川後,得到了廣泛的民眾支持。
二、川南革命軍得到了滇東北昭通後方和四川北部兩部力量的策應和支持
川南革命軍的順利進軍,和昭通府總兵蘇掄元不聞不問,不追不阻,並已經和革命軍達成協定,在適當的時候組織後援支持。同時,川南革命軍能夠勢如破竹,還和留守在關河的革命軍人士,不斷組織後援跟上有關。
同時,川南革命軍的順利進攻,還和在江津任重慶警察廳提調的吳良桐有關,吳良桐和趙端同是大關縣翠華鎮人,雖然沒有史料證明他們在起義前聯絡過,但是,吳良桐對江津保路運動和保路同志會活動持支持態度,成都慘案訊息傳來後,吳良桐立即召集下屬和地方耆宿、各界代表集會,反對清政府喪權辱國,還派員與重慶和周邊各縣保路同志會聯絡,吳良桐也在九月初,就發表公告宣布江津獨立,這對川南革命軍世紀上起到了呼應的作用。
關河起義是辛亥革命重要組成部分,關河起義是武昌起義的先聲,客觀上起到了配合、支持和援助武昌起義的作用,關河起義在辛亥革命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同時,關河起義在昭通境內和四川南部起到了革命宣傳作用,起義組織者在金沙江和朱提江流域展開了廣泛的民主共和宣傳,這次起義使得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以至於辛亥革命爆發20天后的1911年10月30日,蔡鍔、李根源利用雲南陸軍講武堂官兵發動“重九起義”,大中華民國雲南省軍都督府總都督蔡鍔將軍派兵出師川、黔,隊伍經過昭通,從朱提江大峽谷出川,又得到了關河人民大力支持,在蔡鍔出師路上,受關河起義勝利的鼓舞,大量昭通青年參軍,其中有許多人後來成為叱吒風雲的人物,如龍雲盧漢等。
三、關河起義為什麼長期不被提及
一是起義的重要組織者死亡過多,僅就趙端的回憶,關河起義陣亡的司令有四人,陣亡的梯團長有二人,支隊長三人,營、連、排長有十五人,起義的重要人物死亡過半。二是參與起義的人士後來在國民黨政府中沒有顯貴,辛亥革命後所列辛亥元老,往往忽略關河起義人士。三是解放後一些史家對辛亥革命的考察和記錄,往往狹義地理解辛亥革命就是武昌起義,慢慢地造成了辛亥年同盟會只是組織了武昌起義一次起義的印象。四是在四川省的眾多史料中,將關河起義的戰鬥紀錄在保路運動的史料中,將川南革命軍混淆為保路同志軍。
當然,關河起義被遮蔽的最為重要的原因,和趙端不願意捲入軍閥間的內槓有關,在得知武昌起義後,四川省已經光復,趙端認為主持四川已經有人,就將這支已經有近萬人經過了戰鬥洗禮在人民民眾中很有人望的川南革命軍以資遣散,主動放棄了“槍桿子”。如果這支軍隊保留時間稍長一些,將會在隨後支持孫中山的革命活動中發揮巨大作用,會參與二次革命、護國運動、護法運動等運動,如果這支隊伍長期存在下去,對關河起義的紀錄、褒獎和紀念,都將是另外一會事。
解放後,參加關河起義的人士和犧牲烈士的後裔的調查也沒有進行,關河起義的遺址未保護,關於關河起義的傳說在朱提江流域的民眾中過去長期被以多種方言演繹,但是,隨著參加關河起義人士後人的遷居,慢慢地在關河起義兵力集散地串絲、灘頭、普洱等地,許多年輕人也不再了解這場在辛亥革命中起到重要作用的起義,許多昭通人把關河起義和李藍起義混為一談。
關河起義是雲南、四川在推翻清王朝的過程中做出的一個重大貢獻,是雲南四川人民西南人民的驕傲,關河起義應該成為西南地區辛亥革命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
參考文獻
昭通舊志彙編委員會編.昭通舊志彙編(五)[M]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2003.1539頁,1540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