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廣梅

關廣梅

關廣梅,1950年生,遼寧本溪人,1987年因投書《經濟日報》獲頭版刊登,並引發全社會關於租賃企業姓“資”姓“社”大討論而聞名。“關廣梅現象”應運而生。她也成為當年最炙手可熱的改革家。被認為是媒體眼中的改革商業租賃第一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關廣梅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遼寧本溪
人物經歷,人物成就,人物影響,

人物經歷

1987年10月底,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期間的媒體見面會上,幾個嶄新的面孔引發了西方記者的好奇。時年37歲的關廣梅,和其他三位企業家一起代表著1980年代末中國社會最為重要的新興力量。
在西方記者的追問下,關廣梅坦率透露了她在1986年的全部年收入為44000人民幣,在當時的社會經濟環境下,這個數字是中國人平均收入的12倍。但關解釋說,她真實的收入只是平均值的2.5倍,其他收益都有著多元的處理方式,比如,以獎金的形式返還給工人,做一些未來投資,以及儘可能支持國家建設。
事實上,關廣梅激起西方媒體興趣的不僅是財富數據,而是她在經濟並不發達的遼寧本溪市租賃了8個食品商店、擁有1千名員工的關廣梅是當年最富爭議的經濟人物。
關廣梅1971年參加商業工作,一步步從副食商店的營業員、業務員、門市部主任做到業務副經理。
自1984年以後,關廣梅的人生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改變,她在改革中摸著石頭總結出的經營方式取得了甚至超出她自己預料的效果。
1984年,她在本溪市蔬菜公司組織的承包招標中,以當年完成12萬元,次年完成14萬元,第三年年完成16萬元的利潤指標,奪標承包消防副食商店。
1984年當年,關廣梅當上消防副食商店經理的第一年,就實現利潤18萬元。
1985年初,關廣梅提出租賃經營的構想,4月29日,她與市蔬菜公司簽訂了租賃經營消防副食商店的契約,在本溪市第一個開始租賃經營。
1986年8月,她承包了本溪市最大、同行業利潤最高的東明副食商場。
1987年伊始,關廣梅由於辭職投身改革的本溪市委政研室處長李明一起合租5家副食商店,形成了以本溪市最大的東明副食商場為龍頭的8家租賃經營群體——東明商業集團。

人物成就

關廣梅創造了商業改革的諸多第一:1984年,第一個承包商店;1985年第一個租賃商店;1987年組建中國第一個租賃商業集團。先後獲得省、市特等勞動模範、全國“三八”紅旗手等光榮稱號和全國“五一”勞動獎章,並於1988年獲得全國首屆經濟改革人才金杯獎;1987年被選為黨的十三大代表。

人物影響

摸著石頭過“租賃河”
2008年1月9日,中國改革開放30年的頭上,人民日報主辦的中國經濟周刊評選出了《中國改革開放30年百人榜》,關廣梅位列其中。她的獲選理由是,“遼寧本溪蔬菜公司東明商業集團總經理,承租多家商店的成功,為她贏得了租賃企業家和女改革家的稱號,也讓她成為了 ‘社’‘資’問題的焦點。”
而事實上,關廣梅像大多數改革初期的企業家一樣,在改革創業初期,沒有任何經驗和理論借鑑的他們往往在憑一種天生的經商天分和對於市場的敏感而在幹事業。1998年,關廣梅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時,回憶自己當初的創業之舉,略開玩笑的說,“我經商的手氣一直不錯。”
1985年4月29日她與本溪市蔬菜公司簽訂租賃消防副食商店的契約時,年租金指標定在20萬元,契約上明文寫著差1萬補1萬。
為了實現租賃指標,關廣梅進行了領導體制、精簡機構、調整勞動組織、擴大經營範圍、分配製度、進貨渠道等十項配套改革嘧啶了45項486條規章制度。這些制度都經職工代表大會通過,成為企業的法規。按法管理、按章行事,每個職工都清楚。租賃當年消防副食商店實現利潤25.2萬元,比上年增長40%。連續兩年成為本溪市同行業第一家達到省標的企業。
而自1981年建店起,連年虧損的本溪蔬菜公司光明副食商店在1986年4月被關廣梅租賃後,換髮新姿。她利用消防副食商店的盈利修復了光明商店營業網點,重新培訓新職工,經營一個月就扭虧為盈,到年末盈利3萬元。
承包本溪東明副食商場時,關大膽提出創“三個一流”,即一流店貌、一流服務、一流效益。至年末,在5個月的時間裡盈利33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倍。關廣梅租賃的3家副食商場,整體效益都明顯提高。
然而改革的阻力和麻煩還是伴隨著商場和個人不斷提高的經濟收益到來了。1986年開始,關廣梅個人租賃經營群體與以往計畫經濟截然不同的嶄新的經營機制、領導機制、管理機制、分配方法、思想工作、社會效益的出現,引起了社會各界或是、或非的種種關注。
承包經營者和生產工人是什麼關係?如果個人說了算﹐工人還能不能說是企業的主人?個人承包的模式是不是又回到了資本主義經營方式?
關廣梅,到底是姓“社”,還是姓“資”?
1986年6月,《經濟日報》上刊出了長篇通訊《關廣梅現象》和《本溪市委、市政府的一封籲請信》,文章以“本溪出了個關廣梅”開頭,既描寫了關廣梅實行改革過程中取得的種種成績,更真實的反映了她在改革中面臨的阻力和困惑。並在隨後通過多篇深度系列報導,在全國掀起了一場商業企業實行個人承包、租賃和租賃群體的經營方式是社會主義的,還是資本主義,即所謂姓“社”、姓“資”的大討論。正是這場實質上關係著中國經濟改革性質認識的大討論 ,標誌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進入了一個新的時期,
在那個時期,城市內的經濟體制改革話題還比較敏感,很少有哪個報紙敢做相關的報導,《經濟日報》在此做了大膽的嘗試,通過大討論的形式對城市經濟改革給與了支持。
時任《經濟日報》評論部主任,後曾任《經濟日報》總編輯的馮並在他撰寫的《“關廣梅現象”提出了什麼》一文明確指出,“人們不要動輒提出姓什麼問題,不要受舊框框、舊模式的影響,一遇到改革現象,一講改革人物,就用‘社’和‘資’的陳舊尺度去衡量,觀念不改革,我們將永遠在姓什麼問題上爭論不休,徘徊不前。”
儘管當時寫下了如此一針見血的言論,但馮並也坦言,正如關廣梅本人面臨著改革還是固守的新舊經濟體制矛盾選擇的同時,《經濟日報》在當時刊發、且如此大規模的刊發這組稿件,也是頂著一定風險的。2007年,馮並在接受中央電視台採訪時坦言,“關廣梅被我們選中,有的人認為很好,有的人認為這個路子有點問題。”但《經濟日報》仍堅持參與並主導了這場為中國經濟改革思想解放破題的大討論。“我們的態度很明確的,就是所有權沒有變,只不過是經營權,管理層上發生變化,而且是在租賃的條件之下發生變化,租賃基本上是一種法律行為。那么在這個問題上,就談不到姓社姓資。”馮並說。
這組報導後來贏得了第九屆全國好新聞惟一的特等獎。1987年10月,關廣梅被選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代表。
回歸平凡的關廣梅
事實上,圍繞關廣梅的爭論凸現了中國經濟改革過程中,新舊觀念的衝突。面對1978年以來中國社會的種種變化,人們多少有些應接不暇。不過,正是在這種博弈中,對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普遍認知逐漸確立起來。同時,在政策方面,私營企業主的社會地位正被悄然提升。
1987年初,同樣是遼寧,阜新市委、市政府決定在全市範圍內大面積推行租賃經營,將395戶工商企業實行租賃,成為全國第一個實行大面積租賃制的城市。
關廣梅和由她引發的“關廣梅現象”帶給中國改革開放的標誌性意義已經不言而喻。然而盛名之帶給她的,也自然有諸多難言的苦衷。各種講演、採訪、學習讓她沒有時間聽她喜歡的校園歌曲,也沒時間看她喜歡的瓊瑤小說,更沒時間修飾一下自己。1989年,關廣梅出任本溪市蔬菜公司副經理,市菸酒公司總經理,自1998年起,她“內退”在本溪市酒類管理辦公室,創辦了自己的“萬美經貿公司”。
1998年關廣梅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的採訪是我們能查證到的關廣梅最後一次正式接受媒體採訪。
2008年3月中旬,與關廣梅僅在退休事務上有聯繫的本溪市酒類辦公室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她近年來推了很多媒體採訪的。你們不好找到她的。”幾經輾轉,她家裡的電話“出乎意料”的打通了。“不用了,不用了,謝謝你們的關心,真的。”電話那頭她的聲音依舊有風風火火的味道,卻是更加堅定的拒絕,“公司不開了,什麼都不幹了,養老了。改革開放30年了,是值得紀念,可我沒有什麼可說,都是過去的事了。”你能感覺到,她在很堅定的,回歸平凡。
但即便如此,時間回到1987年10月,十三大接受中外記者採訪時,關廣梅面對記者們的告白,可以作為她對於改革的宣言。
“因為改革是一個新生事物,所以人們對改革的認識不盡相同,可以說人們思想認識和觀念上的不一致,是人們在呼喚改革的共同目標下的不同認識,我能夠理解他們。不管是順利還是遇到困難,我都將堅持改革,因為改革是中國的大事所趨,不可逆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