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山月·關山三五月

關山月:漢樂府《橫吹曲》,本篇擬樂府舊題。這首描寫了出征軍人在一個十五的圓月的夜晚思念妻子的情景。他非常盼望能與妻子團圓。但邊患未平,大戰在即,不知從軍至何時。全詩造語平淺質樸,抒情曲折細膩,在古詩中它如落日餘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關山月·關山三五月
  • 創作年代:南北朝
  • 作者:徐陵
作品全文,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全文

關山三五月①,客子憶秦川②。
思婦高樓上③,當窗應未眠④。
星旗映疏勒⑤,雲陣上祁連⑥。
戰氣今如此⑦,從軍復幾年⑧。

注釋

①關山:邊境要塞之地,指征戰人的所在地。三五月:陰曆十五的月亮。
②客子:在外地出遊或出征的人。秦川:指關中地區,泛指今陝西、甘肅、秦嶺以北的平原地帶。
③思:想到。婦:指客子的妻子。這句和下句時客子想像的情景。
④當:對著。未眠:沒有睡覺。
⑤旗:星名。星旗:就是旗星,古代人認為它代表戰爭。《史記·天官書》:“房心東北曲十二星曰旗。”映:照耀,映照。疏勒:漢代時西域的諸國之一,王都疏勒城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疏勒縣。
⑥雲陣:就是陣雲,像兵陣一樣密布的濃雲。祁連:山名,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境內的天山。
⑦戰氣:戰爭氣氛。
⑧從軍:在軍隊中服役。復:又,再。

白話譯文

十五的月亮映照在關山,征人思鄉懷念秦川。
(想必)妻子此時正站在高樓上,對著窗戶遙望遠在邊關的我而沒有睡覺。
戰爭的旗幟飄揚在疏勒城頭,密布的濃雲籠罩在祁連山上。
戰爭局勢如此緊張,從軍征戰何時能夠還鄉。

創作背景

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年),徐陵奉命出使東魏,後因侯景之亂,被迫留在鄴城達7年之久,不得南歸,因此其詩風有所變化,寫出了一些富有真情實感,為人所稱道的詩篇。《關山月》就是這一時期寫下的一首描寫邊塞風光的詩。

作品賞析

《關山月》是一首較有感染力的抒情詩,引用漢代故事描述了因戰事而離別的夫婦間相思之衷情與哀愁。詩人又巧用十五圓月作引子,抒發了內心的深情。此詩雖只有簡潔八句四十個字,但寫得情景交融,歷歷在目,呈現出一幅征夫思婦的互念互思的情感相思圖。詩人基於深厚的功底,功妙的藝術構思,簡潔的語言,成功地創作出這一首的古題新作。其中有三個值得賞析和品味的詩點。
首先,有感而作,國事家事也縈懷於心,將邊關戰爭和征夫思婦融於一起而描述在詩中。當時也是多事之秋,戰事頻繁,影響到國泰民安,百姓家庭團圓幸福,詩人抓住征夫遠在邊塞而思念家人的情思作為著筆點,既有了邊關戰事,更寫出了遠征戰士家庭的情感,流露出對征人遠離親人的同情,對戰爭的譴責,這首詩作成功之處就在於具有一定的現實性與人民性,擺脫了宮體詩作內容的貧乏。
其次,詩作構思設計的藝術性。以十五夜之月為線索,從而勾引出征夫在邊塞月下思妻,高樓上妻室念征夫的兩個情景畫面,這是在情景交融中抒發了兩地相思情增和怨傷。而後四句則又轉回到邊塞的征夫心懷:戰事猶酣,解甲歸田恐是遙遙無期,憂慮無限,無形中也對應思婦在高樓遙望邊疆而無眠,隱含了思婦傷心地牽掛,企盼早日相聚。這樣一種構思巧妙地突出:對戰爭的怨恨;對夫妻別離思念之同情;對圓月美景卻帶來了更多離愁的怨傷。
再次,語言套用簡潔圓潤,善用詞語增強意蘊。八句四十字,簡明清晰,用“高樓”更見望眼欲穿,“雲陣”和“戰氣”更見戰事形勢緊張,氣氛逼人,“映”更見城樓軍旗飄蕩,殺氣迷彌。“復”更突出歸期遙遙。這也顯露詩人純熟的詩歌語言和平時的功底。

作者簡介

徐陵(507-583),字孝穆,東海郡郯城(今山東郯城)人,南朝梁陳時期著名宮體詩人。是當時文壇上的領袖人物。當時軍書、詔策,多出自徐陵之手,歷史上稱他為“一代文宗”。
徐陵早期與其父徐摛(chī)都以寫宮體詩聞名。後經侯景之亂,又經改朝換代,閱歷既多,感慨亦深,作品的內容、形式和風格發生了一些變化,也寫出了一些描寫邊塞生活的作品。有輯本《徐孝穆集》,又編有《玉台新詠》。後人編輯有《徐陵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