閻純德

閻純德

閻純德,河南濮陽人,1963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後進修於北京外國語學院和北京語言學院。歷任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教師,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外國語言文學系主任,《中國文化研究》雜誌主編,漢學研究所所長,北京語言文化大學雜誌社社長,教授。巴黎龍呤詩社副社長,中華文學史料學學會、中外關係史學會常務理事,炎黃文化研究會、中國實學研究會、當代文學研究會理事。曾赴法國巴黎第三大學、馬賽第一大學、巴黎東方語言文化學院、波爾多第三大學、義大利波倫亞大學、都靈大學講授中國文學和語言。198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閻純德
  • 別名:鄉子、習城鄉、濮之陽、高寨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河南濮陽
  • 出生日期:1939
  • 職業:北京語言大學教授
  • 畢業院校:北京大學中文系
  • 代表作品:《瞿秋白》,《歐羅巴 一個迷人的故事》、《在巴黎的天空下》
作品集,學術著作,文學創作,主編作品,主要論文,獲獎情況,閻純德的演講稿,

作品集

學術著作

《魯迅及其作品》(法文) 巴黎 1977年
《作家的足跡》 知識出版社 1983年
閻純德
《作家的足跡·續編》 知識出版社 1988年
《中國現代女作家》(主編主撰) 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1983年
《瞿秋白》 中國和平出版社 1992年
《二十世紀中國女作家研究》 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2000年
《20世紀末的中國文學論稿》 中國文聯出版社 2002年

文學創作

《在法國的日子裡》(散文集) 人民文學出版社 1981年
《歐羅巴,一個迷人的故事》(散文集)北京語言學院出版社 1989年
《人生遺夢在巴黎》(散文集) 中國文聯出版社 1999年
《伊甸園之夢》(詩集) 中國文聯出版社 1991年
《宇宙中的綠洲》(詩合集) 新華出版社 1998年

主編作品

《中國文學家辭典》(6卷) 四川文藝出版社 1977-1992年
《二十世紀華夏女性文學經典文庫》(11卷)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1995年
《中國文化研究漢學研究書系》(11卷)中華書局 學苑出版社 1996-2008年
《列國漢學史書系》(11卷)學苑出版社 2007-2009年
(及《港台和海外華人女作家作品選》、《她們的抒情詩》、《新時期女作家百人作品選》和其他文學、文化作品和著作數十部)

主要論文

《聞一多論》、《20世紀末的先鋒文學創作》、《香港女性文學的歷史與現狀》、《論20世紀中國女性文學的發展道路》、《文化自覺與人類社會發展》、《文化自覺與人類社會發展》、《比較文化視野里的漢學與漢學研究》、《漢學歷史與學術形態》等百餘篇。

獲獎情況

1、《在法國的日子裡》獲全國優秀文化讀物一等獎;
2、《二十世紀中國著名女作研究》獲香港龍文化金獎一等獎和中國女性文學第二屆優秀著作獎;
3、《20世紀麽的中國文學論稿》獲中國當代文學研究優秀著作獎;
4、散文《澳門,我的溫柔之鄉》和《澳門的歷史命運》獲澳門第一、二屆全球華文散文大賽一等獎。

閻純德的演講稿

我是昨晚4點鐘起來把自己的感想寫了一下。三年前我看過李暮尚未出版的《作為父親的契約》,那是一部詩性很濃的長篇,中國文壇又要誕生一位富有才華的作家,很快便看到了他的《初愛,輕於流年》等作品,作者的勤奮經過10年的奮鬥,終於將自己的文學夢變成了現實。
李暮的家鄉離我的家鄉只有幾里路,在城裡也就幾站路,他的青春斷代史是當下農村青年生存狀態的展示,故事和風情所塑造的人物都是我所熟悉的。小說以第一人稱展開故事,淋漓盡致地書寫了當代青年成長的艱難,書中的人物鮮活,無論是中心人物小暮,還是葉寒、小姚等等,都是農民的後代,他們的唯一的夢想就是沿著國小、中學、大學這條路走出窮困,貧苦、困擾的農村,使自己脫離農村後去當官,以徹底改變自己的命運。但是像小暮這樣的少年,小小年紀便過早思考社會和人生,父親辦的學校都不能適應他的發展,教育的弊端已經是健康成長最大的障礙。
那些頑皮的孩子一年年蹉跎歲月,皆因貧窮而輟學,為生計而逃學,他們浮躁、逃學、無奈、委屈、惆悵、絕望,小暮頻頻陷入到寂寞、孤獨、失落、落魄、自欺欺人的狀態當中。這樣的一些打擊像一個流浪漢漂泊在時代的大潮中。望子成龍是所有的父母對子女的期盼,但是生活中難以逾越的高山往往擋住他們的出路,小暮的成長是我國農村青少年的身影,為了衝出農村,忍受著很多的苦難。然而,他是一個堅強的青年,他在10多年的坎坷與泥濘中歷練了人生,他相信自己是被嘲弄者,但又是不到黃河不死心的幼子,實際上小說的主人公是一個有雄心、渴望新生的青年,是中國農村成長起來的為實現理想而奮鬥的人。儘管他經歷過毀滅性的遭遇,但沒有放棄對於道德的認知,在與父親敵對數年後,最終還是要感激父親,他不僅背負著吃飯的壓力,還有家人對他的壓力,從農村延伸出來的路沒有哲學和理論,沒有情感,只有現實,他知道自己到北京不是去做客,是要走出自己的世界,要在艱難中,在自己的廢墟上樹立起獨立的山峰。但是為了一張文憑,北漂的文學路並沒有鮮花,依然是窮困潦倒,北京改造了他,生活強迫他,低下頭是現實,眼淚也會逼迫他心中所有的幻影。小說真實的給讀者一個新的視野,使我們深切地了解到改革開放後,向現代化過渡的農村農民的酸甜苦辣。周大新對小說的解讀深刻準確,他認為《青春·斷代史》是一個回望人生來路的小說,不僅冷靜地回視了自己的青春時代,與此同時,也審視了前輩們生存的環境,也把人在鄉村底層掙扎的嚴酷和人被環境束縛的無奈狀況極其生動的存在了出來,父愛和母愛無情地傷害了孩子的心理,這在教育上影響深遠。在當代農村,農村的孩子所受精神傷害尤其慎重,在傷害和侮辱當中長大的青少年,一是長大成人他們便自然會如法炮製地傳給後代,讓讀者從中看到了我們已經經歷和正在經歷的時代感。
這部小說是一個青年的縮影、教育的縮影。作者是這個時代的弄潮兒,他尤其熟悉那些尷尬並掙扎在人生大海當中的那一部分的青少年的心靈情況,熟悉這一代人的語言,所以他能以當代最流行的語系編制和書寫故事,不僅青少年感到親切,就連我們這些古稀之人讀起來也倍感親切,他的小說採用的語言以國語為主,但又各種方言互見,既有河南方言,又有濮陽小方言,還有北京和東北方言,作者將小說寫得瀟灑淋漓。
這部小說自由書寫不拘一格,起伏跌盪。葉寒之死那一節最感人,從少年到青年他們都非常純潔、真摯,但是溫小柔死於車禍,葉寒死於白血病,直到最後,將他們的愛情和友情之美之善之真寫得令人不得不熱淚盈眶。李暮把他的小說稱為喋喋不休的言說,他說我不會創造出我自己之外的另一種生活,也不會涉及那些莫須有的人物的命運。顯而易見,《青春·斷代史》是真實的,是以真實人物,真實故事,真實情感為基礎的,講述自己的生活,心路歷程,自己的雄心大志和萬丈理想,這是小說敘事的重點。這部小說很大程度上是他經歷過的故事,具有紀實性、傳記性又具有敘述性,不厭其煩地重複有些雷同的故事和情感,感情,這也是一種不夠精煉,但生活和感情本身就是日復一日的重複和前進,這種不精煉使得小說變得更加真實。李暮渴望用文字呼喊,最渴望自己的作品可以成為青年人的大旗,在他們痛苦、貧窮最沒有希望的時候,手裡握著的是他的書,這是一個美好的願望,也是一個需要冒著風雨艱苦跋涉的路。我堅信這位來自農村的作家有著持之以恆的勤奮和奮鬥精神。因此,也堅信這個願望不是夢,謝謝大家。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