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城市(張欽楠所著書籍)

閱讀城市(張欽楠所著書籍)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閱讀城市》是2004年由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張欽楠。本書作者圍繞著自己“閱讀”過並深有感觸的十幾個著名城市,配合150餘幅圖片進行描述,將對城市建築的欣賞、建築文化知識、對建築業發展的思考融為一體,帶讀者領略“閱讀城市”的樂趣。

基本介紹

  • 書名:閱讀城市
  • 作者:張欽楠
  • ISBN: 9787108017239
  • 頁數:285
  • 定價: 32.00
  • 出版社:三聯書店
  • 出版時間:2004-07
  • 裝幀:平裝
作者簡介,編輯推薦,目錄,

作者簡介

張欽楠,1931年生於上海,1951年畢業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土木工程系。在上海、北京等地從事設計工作近三十年,擔任中國建築學會秘書長、副理事工,先後當選為英國皇家建築師學會、美國建築師學會和澳大利亞皇家建築學會名譽資深會員及日本建築家協會名譽會員,並為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學院兼職教授。主要著譯編作有:《建築設計方法論》、《現代建築――一部批判的歷史》、《人文主義建築學》、《二十世紀世界建築精品集錦》等。

編輯推薦

城市是人類所創造的最美妙、最高級、最複雜而又最深刻的產物。確實像一本書,一棟棟建築是“字”,一條條街道是“句”,街坊是章節,公園是“插曲”。透過它們,閱讀者見到了“人”。正如邱吉爾所說的:“人創造建築,建築也塑造人”。

目錄

前言 捕捉城市靈魂
第一篇 識別城市的文化特徵
第二篇 體驗城市性格
Barcelona 1 張揚個性 取人所長——巴塞隆納
Brasilia 2 巨人的尺度——巴西利亞
Canberra 3 山水之中的城市——坎培拉
Moscow 4 從結婚蛋糕變成皮鞋盒子——莫斯科
Mexico City 5 仙人掌與麥古艾草的故事——墨西哥城
Los Angeles 6 形散而神不散——洛杉磯
Chicago 7 歷史的見證——芝加哥
St. Petersburg 8 浪漫詩韻——聖彼得堡
Hong Kong 9 多面的“石林”——香港
Singapore 10 儒雅的花園——新加坡
Manhattan 11 什錦大拼盤——曼哈頓
Paris 12 宰相肚裡能撐船——巴黎
Cairo 13 有序與“無序”——開羅
Istanbul 14 衝突與交融——伊斯坦堡
Tokyo 15 極大與極小——東說
第三篇 城市感悟
1 城市氣質
——論城市形態
2 建築的文化視角
3 理想的家園
內容簡介
前言:
捕捉城市靈魂
我出生於城市,成長於城市。年輕時出國留學,也去過一些外國城市,但總是局限於看一些標誌性的建築和著名的景點,很少從城市的總體和文化背景去“閱讀”它們,現在想來,失去了不少增加知識的機會,也錯過了許多樂趣。
我開始滋生“閱讀”城市的念頭,是在1980年代後期。那時我擔任中國建築學會的秘書長,有機會經常出國參加會議或有其他事務,於是就希望能更深地了解訪問過的城市,最好能感觸到它們的“靈魂”。
我漸漸發現,城市是人類所創造的最美妙、最高級、最複雜又最深刻的產物。儘管20世紀的“國際風格”在很大程度上抹殺了城市的特色,但是,每個城市仍然由於它獨特的自然、人文和歷史背景而各不相同。我要閱讀的是,它們不同在何處,又為何不同?這種“閱讀”,儘管膚淺,卻給我帶來了許多知識和樂趣。
有人會說,僅憑几天的接觸,你就想了解一個城市?我也膽怯過一陣,然而,“閱讀”本身給我帶來了信心。荷馬的史詩,固然需要有一批精通原文的學者去研究,但是如果沒有廣大的讀者(有的人只是讀了其簡寫本),它的偉大就會大打折扣。《紅樓夢》也是如此,誰都有權去閱讀它,喜歡寶玉,咒罵鳳姐,討厭賈政等等,而不一定非要知道秦可卿是如何死的,才有資格去“閱讀”。
瞬時的印象,往往帶來些少有的真實性。凡是到過北京、上海、西安的外來人,哪怕每地只駐留一天時間,都會承認它們各有特點,有的還可以說出很多。相反地,在這些城市住過很久的人(像我)卻對許多“特徵性”的東西習以為常,反而不一定說得出太多。海明威在巴黎酒吧泡過很久,他寫的《太陽照樣升起》就是講的這種生活,然而,我並沒有通過它更多地了解巴黎。
印象當然帶有主觀性。我有一位美國建築師朋友,到過北京兩次,回去後寫了篇感想,說在北京體驗到一種“軟性極權主義”,並以從首都機場到城裡的那條綠樹成蔭的高速公路為例。這條路我走過多次,可從來沒有想到它和“極權主義”會有關係。這種主觀性,當然是很難免的。“閱讀”書本也是如此,比如,看過《紅樓夢》的人們對鳳姐的印象就不可能一樣。
所以,我主張更多地去閱讀城市。你、我、他,像對小說、詩歌、繪畫一樣地去閱讀自己到過的城市,捕捉最初的印象,訪問它的標誌,但也不忽略它的“母體”(那些林林總總的民房);觀察人們的活動,有條件時,看一二本描述它的書(導遊的也在內)。然後,想一想,它的特點是什麼,或者說,它和別的城市不同之處在什麼地方。這樣,你就等於上了一堂生動的文化課。
十幾年中,我也積累了一些自己的“閱讀”經驗,形成了一套“自得其樂”的“方法學”(見本書第一篇)。我總是試圖從幾個方面去“閱讀”一個城市:自然和人造、標誌和母體建築、最新和最老建築、交通方式和飲食場所,等等。另外,我總是要訪問幾棟本地建築師所設計的建築,因為他(她)們往往是城市“靈魂”的顯現者。由此,我驚喜地發現:當我在試圖“閱讀”一座城市時,城市本身也總是在有意或無意地展示自己的“可讀性”,有時簡直到了可以對話的地步。越是珍惜自己特色的城市,這種對話性也越顯得強烈。相反,那些盲目追求“現代化、國際化”的城市,卻只能給人以一種文化的失落感。
為此,我把自己的一些“閱讀”體會寫下。承蒙《讀書》和《世界知識》的支持,在兩刊上分別發表過若干篇。現在把它們匯集一起,加上新寫的篇目,做了文字的修飾,特別是選配了一些照片,奉獻給有心去“閱讀”城市的讀者,並祝賀你們取得閱讀的樂趣和收穫。
張欽楠
2000年6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