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廣東音樂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廣東音樂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廣東音樂》是泰山出版社於2012年4月出版的一本圖書,作者是遲建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廣東音樂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頁數:166頁
  • 開本:16
  • 作者:遲建鋼
  • 出版日期:2012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51900485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閱讀中華國粹》叢書囊括占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遲建鋼編著的這本《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廣東音樂》就是其中一冊。
《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廣東音樂》共分八章,內容包括:廣東音樂概述,廣東音樂的形成和發展,廣東音樂使用的樂器,廣東音樂巨匠呂文成,其他著名的廣東音樂名家,廣東音樂著名曲目分類,中西合奏廣東音樂,廣東音樂的傳播等。
廣東音樂是中國民族音樂之林中的瑰寶,其富於粵語風情的音樂風格、清新高雅的藝術魅力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很快征服了國內外的聽眾,是嶺南文化的一道亮麗風景。由遲建鋼編著的這本《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廣東音樂》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廣大青少年去認識、了解廣東音樂。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廣東音樂概述
第一節 嶺南文化與廣東音樂
第二節 什麼是廣東音樂
第三節 感受廣東音樂之美
第二章 廣東音樂的形成和發展
第一節 廣東音樂的形成時期
第二節 興盛期:廣東音樂成為民族音樂的一個樂種
第三節 建國後的恢復發展期
第四節 廣東音樂的現狀與未來
第三章 廣東音樂使用的樂器
第一節 琵琶
第二節 揚琴
第三節 粵胡(高胡)
第四節 洞簫
第五節 椰胡
第六節 吹打樂器
第七節 秦琴
第八節 三弦
第九節 喉管
第十節 月琴
第四章 廣東音樂巨匠呂文成
第一節 呂文成的生平
第二節 呂文成的音樂成就
第三節 呂文成的精神遺產
第五章 其他著名的廣東音樂名家
第一節 揚琴大師嚴老烈
第二節 琵琶豪傑何柳堂
第三節 民樂全才丘鶴儔
第四節 改革粵樂易劍泉
第五節 粵語諧星何大傻
第六節 多產作家陳文達
第七節 音樂教授陳俊英
第八節 樂理權威陳德鉅
第九節 高胡宗師劉天一
第十節 傑出長者盧家熾
第十一節 提琴高手尹自重
第十二節 高胡教授甘尚時
第十三節 高胡傳人余其偉
第六章 廣東音樂著名曲目分類
第一節 歡情喜慶類
第二節 愁情哀怨類
第三節 描寫景物類
第四節 描寫嶺南風俗類
第五節 小調、詞牌、粵劇音樂類
第七章 中西合奏廣東音樂
第一節 廣東音樂引入的西洋樂器
第二節 司徒夢岩:小提琴演奏廣東音樂第一人
第三節 小提琴三傑:尹自重、盧家熾和駱津
第八章 廣東音樂的傳播
第一節 廣東音樂在國內的傳播
第二節 廣東音樂在國外的傳播
後記——推陳創新,繁榮廣東音樂

文摘

愁情哀怨類的廣東音樂,表達了市民階層的人們在日常生活、經營和勞作中因情、因貧、因愁而產生的哀怨、惆悵、悲苦的心情。廣東音樂非常擅長表達市民階層的這種悲苦的心態,通過廣東音樂生動而細膩的演奏,使聽眾悲苦的心靈得到淨化和安慰。這一類的優秀曲目有:
《雙聲恨》(古曲)。《雙聲恨》又名《雙星恨》。初期的譜中附有歌詞:“愁人怕對月當頭,綿綿此恨,何日正甘休……千里明月千里恨,五更風雨五更愁,難禁珠淚雙流。”詞意描繪中國著名的七夕傳說一年只能會一次面的牛郎織女,因心中充滿的怨恨與憤懣情緒。在《雙聲恨》樂曲中有較濃厚的廣東音樂語言特色,曲調哀怨,如訴如泣,表達了人們對封建婚姻制度的怨恨。同時,節奏明快有力,輕快活潑的旋律,則表達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追求。
《昭君怨》(古曲)。廣東音樂中的《昭君怨》是流傳較廣的曲調,清末以前已經出現。昭君是漢朝宮廷里的一個宮女,她遠嫁匈奴異族,臨別及在途中因懷念祖國而產生了哀怨的情緒。這首樂曲描寫昭君出塞的離愁,在音樂的處理上恰當地採用了“乙反”(降B)調式,以緩慢的節奏,重複變化的旋律,從樂曲開始,有層次地陳述昭君出塞的哀怨情緒。樂曲尾段,愈奏愈快,顯得心情激動起伏。此曲的滑音使用較多,深刻地再現了“聲聲掩柳聲聲思”的心情,表現了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禪院鐘聲》(崔蔚林作曲)。《禪院鐘聲》作於抗日戰爭末期至勝利後,流行一時,常被填詞演唱。作者當時在殘酷統治的重壓下,精神壓抑,憤怒滿懷,寫此曲以抒發情緒。這時期,都市中各階層人民都處在高壓的統治之下,都懷有同感。因此,這首曲子就成為市民中的共鳴之音,一經問世便很快流傳開來。全曲以“乙凡線”構成(“乙凡線”是帶有表達哀愁情緒的廣東音樂特殊調式),能夠更好地表達市民階層悲苦的心境。
《秋水龍吟》(古曲)。《秋水龍吟》是由琵琶譜改編,原譜見《南北二派秘本琵琶譜真傳》,原名《水龍吟》。樂曲以淒婉纏綿的曲調,表現了離人相思,望穿秋水,不見伊人的愁苦。
《恨東皇》(呂文成作曲)。《恨東皇》最早見於1935年沈允升編《弦歌中西合譜》第五集,廣東音樂大師呂文成根據舊譜改寫而成。《恨東皇》用小快板開始,音符簡單,旋律流暢緊湊連貫,是少有的用小快板來表達悲苦哀怨心情的廣東音樂作品。
《漢宮秋月》(古曲)。《漢宮秋月》出自1929年廣東沈允升編《弦歌中西合譜》,是一首古曲,源出於同名琵琶曲第一段。粵樂中有兩種,一即此譜,刻畫了古代宮女哀怨悲愁的情緒。另一個即是《三譚印月》。古代宮女的悲慘生活在許多古代文獻中有所描述。《阿房宮》中即有“有不得見者三十六年”的描寫,漢宮中的宮女如此孤苦、哀怨。尤《漢宮秋月》一曲表現得淋漓盡致。當然,到了《三譚印月》中,哀怨之情一掃而空,變成比較輕鬆愉快優美的曲調,這都是廣東音樂作曲家們的神來之筆。
《妝檯秋思》(古曲)。取材於昭君出塞的故事,最早是琵琶文曲套曲《塞上曲》中的第四曲,後改編為簫獨奏曲、古箏曲等版本。1929年秋,大同樂會組建大樂隊,排練了《國民大樂》,共有4個樂章:一、《大中華》,二、《神州氣象》,三、《統一太平》,四、《錦繡乾坤》。這裡的《神州氣象》就是用的《妝檯秋思》的旋律,此即簫笛曲《妝檯秋思》之濫觴。1962年出版的孫裕德編著的《洞簫吹奏法》中收錄了《妝檯秋思》樂譜。同一時代還有江南笛王金祖禮整理及陳重整理的笛子獨奏譜的2個版本。陳譜僅比金譜少5小節,旋律大同小異,唯加花手法、音符繁簡略有不同,各具妙趣。兩譜均用D調曲笛演奏,全按為re、1=G。這3份譜子是同一份樂譜的3種不同的演奏方案。有趣的是。以上所提到的金祖禮、孫裕德、陳重四人都是兼擅琵琶、笛、簫的多面手。深厚而全面的音樂修養給演奏移植樂曲創造了條件。
《塞上曲》最早收錄在清代琵琶藝術大師、浙江平湖派李芳園編定的《南北派十三套大曲琵琶新譜》中,而素材卻是來源於江蘇無錫派華秋苹等人編定的《琵琶譜》。《琵琶譜》中的《武林逸韻》中,收有陳牧夫傳譜的西板49曲。李芳園依據此譜,借鑑民間聯奏小曲的傳統方法,把其中五首情緒一致、各為六十八板的小曲《宮院思春》、《昭君怨》、《湘妃滴淚》、《妝檯秋思》、《思漢》聯綴起來,取名為《塞上曲》,並標明作者為王昭君。託名古人為作者,起到了點題的作用,也就等於說明了《塞上曲》講的是王昭君的故事。樂曲借昭君出塞懷念故國,抒發一種哀怨淒楚的情懷。琵琶本是從胡人傳人中原的樂器,昭君攜琵琶出塞,經常彈奏的當然是胡音胡調的塞外之曲。李芳園用琵琶曲來附會昭君的故事是非常恰當的,而把《妝檯秋思》從《塞上曲》中抽出來改為簫獨奏曲,則是看中了這段曲調同樣適合於簫笛演奏。
廣東音樂中屬於愁情哀怨類的曲目還有《寡婦訴怨》、《和尚思妻》、《英台祭奠》、《閨怨》、《胡笳十八拍》等。
P127-129

後記

推陳創新,繁榮廣東音樂
廣東音樂以典雅、歡快、喜慶、向上的藝術情趣,以嶺南文化為基礎而形成的獨特的藝術魄力,以膾炙人口的音樂曲目《步步高》、《旱天雷》、《雨打芭蕉》、《平湖秋月》等曲目而在中國民族音樂史上長盛不衰,以至於海外華僑親切地稱之為“國樂”。國家的重要集會,招待重要外國貴賓。奧運開幕式盛會,乃至平民百姓家庭禮儀之中,我們經常可以聽到名曲《步步高》那輕盈愉快,步伐向上的音樂旋律。因此,如果說廣東音樂已經深入人心則毫不為過。正因如此,國務院將廣東音樂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給予特殊的扶持和保護。當然,廣東音樂與國家的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京劇)一樣,也存在一個傳承和發展問題。由於國家文化體制改革政策的落實,廣東音樂也面臨著新的問題:廣東音樂的聽眾正在減少,一些有識之士驚呼:誰來保護廣東音樂?
在廣東音樂100多年的發展歷史中,經歷了幾個關鍵的發展時期:1.以揚琴、琵琶為主奏樂器的彈撥樂時期;2.以二弦、月琴為主奏樂器的“硬架頭”時期:3.以高胡(粵胡)、揚琴為主奏樂器的“軟架頭”時期;4.以小提琴、薩克斯管、木琴、電吉他為主奏樂器的精神音樂時期;5.民族管弦樂演奏廣東音樂時期:6.西洋交響樂隊協奏高胡協奏曲時期。當然,所謂“民族管弦樂時期”和“西洋交響樂隊協奏高胡協奏曲時期”並不是兩個獨立的發展時期,而是在與所謂“以小提琴、薩克斯管、木琴、電吉他為主奏樂器的精神音樂時期”為同一個時代,它們之間並不是互相排斥、互相替代的,而是共同存在,各有側重,共同反映著同一個時代精神。
這樣看來,我們把廣東音樂發展史合併為這樣三個時期較為符合歷史事實:硬架頭(硬弓)時期、軟架頭(軟弓)時期和中西樂器結合時期,而每一個時期都是在前一個時期的基礎上進行創新發展的結果。硬架頭時期(即清末民初)的廣東音樂是在各地方劇種的民間小調、小曲的基礎上,經過粵劇棚面(粵劇伴奏樂隊)的收集、整理、改編而形成的早期的廣東音樂。這是廣東音樂的第一次創新,是由許多粵劇樂手(如八音班、鑼鼓櫃等)共同完成的。其中有代表性的創新人物有:初作《賽龍奪錦》(《龍舟競渡》)的何博眾,《旱天雷》的作者嚴老烈,《娛樂昇平》的作者丘鶴儔,《胡笳十八拍》的作者何柳堂等等一批粵劇音樂家。硬架頭時期的廣東音樂,音樂簡單,變化較小,樂器落後,廣東音樂剛剛從過場譜子中脫穎而出,還不能形成獨立的票房價值,推廣的範圍也有限,當時也僅限於嶺南地區,尚未被中原地區和海外所知曉。
進入20世紀20年代後,廣東音樂實現了第二次創新,這次創新是由粵劇民族音樂家呂文成完成的。呂文成最重要的貢獻是把二胡改革成高胡。嶺南地區音樂家稱之為“粵胡”。呂文成把西洋樂器小提琴琴弦用在二胡上,並對二胡的規格作了相應的調整。小提琴的鋼絲弦用在二胡上,聲音高亢嘹亮,音色回味悠揚,是名副其實的高音二胡,高胡即是對高音二胡的簡稱。呂文成用高胡演奏粵劇音樂小曲,使粵劇音樂大放異彩,立刻引起了諸多唱片公司的注意。呂文成用高胡演奏的《旱天雷》、《倒垂簾》、《連環扣》、《娛樂昇平》、《相見歡》、《賽龍奪錦》、《蕉石鳴琴》、《平湖秋月》、《青梅竹馬》、《雙星恨》、《佃君怨》、《小桃緲》等廣東音樂名曲代表作,並灌製成唱片廣為發行,很快傳遍全國各地,“廣東音樂比江南絲竹好聽”,粵曲小調在呂文成的手裡成為真正的廣東音樂,得到了海內外的一致認同。
造船工程師司徒夢岩從美國學成回國後,在業餘時間教授小提琴,並嘗試用小提琴演奏廣東音樂。這是廣東音樂引入西洋樂器的開始,司徒夢岩成為演奏廣東音樂的小提琴家第一人。此後,被譽為“小提琴三傑”的尹自重、盧家熾和駱津,從專業小提琴家的角度,演奏大量的廣東音樂,並創造了一套小提琴演奏廣東音樂的新技法。這是廣東音樂的第三次創新,這次創新的內容是中西樂器結合演奏廣東音樂。這次創新,使廣東音樂的開放性特點得到極大的發揚。通過演奏廣東音樂,西洋樂器開始民族化,廣東音樂也開始滲入西洋因素。進入20世紀後半葉,中國音樂家們開始用民族管弦樂隊演奏廣東音樂,使廣東音樂的表現力大為增強。20世紀末21世紀初,民族音樂家們開始採用西洋交響樂隊給高胡協奏曲進行協奏,先後演出的曲目有《梁山伯與祝英台》、《雲周西憶》等。高胡演奏家們還演奏了西方古典音樂家巴赫的協奏曲,高胡出色的表現力和優美的音色,使得西方世界大為驚奇!目前,這次創新還在繼續深化下去。
歷史事實證明,廣東音樂的發展史就是廣東音樂家們推陳創新的歷史,每一次創新都把廣東音樂提高到新的高度;每一次創新都把廣東音樂的聽眾增加了若干倍,尤其在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的今天,只有創新才能生存,也只有創新才能發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廣東音樂需要民族音樂家們忘我無私的創作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僅靠政府的資金扶持是遠遠不夠的,當年的嚴老烈、何博眾、丘鶴儔等廣東音樂老前輩,並沒有什麼政府的扶持,當年的廣東音樂巨匠呂文成也並沒有得到政府的扶持,而且還處在戰爭動盪的年代,他們憑著對廣東音樂事業的無限熱愛,對廣東音樂的發展作出巨大的貢獻。這是應當受到我們的敬仰的,也是我們應當學習的。
推陳出新,就是應當在堅持廣東音樂基本音樂特徵的基礎之上,努力挖掘廣東音樂傳統的文化內涵,保護傳統曲目,推出新曲目,並根據時代的需求,使廣東音樂的開放性特徵更加發揚光大。推陳出新,是廣東音樂,亦或是許多傳統文化的根本出路。
遲建鋼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編纂、出版一部千萬言的大書:《中華名人軼事》。當時我應邀撰一序言,認為這部書“為我們提供了開發我國豐富史學資源的經驗,使學術資料性與普及可讀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是新世紀初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討”。我覺得,這也可以用來評估這部《閱讀中華國粹》,作充分肯定。且這部《閱讀中華國粹》,種數100種,字數近2000萬字,不僅數量已超過《中華名人軼事》,且囊括古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確可以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即國粹的經典之作。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啓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於“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於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台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箇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