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古琴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古琴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古琴》講述古琴是我國最古老的彈撥樂器之一,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盛行。現存的琴曲達三千首,遺存之豐碩堪為中國樂器之最,其豐富的內涵和深遠的影響為世人所珍視。全書共分七章,內容包括:古琴的歷史、流派、代表人物、樂譜、名曲、樂器等。此書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帶領廣大青少年去認識、了解該樂器的相關文化。

基本介紹

  • 書名: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古琴
  • 作者:周鳳翠
  • ISBN:9787551900751
  • 頁數:166
  • 定價:22
  • 出版社:泰山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2年4月1日
  • 開本:16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閱讀中華國粹:青少年應該知道的古琴》囊括占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是中華傳統文化的經典之作。

圖書目錄

第一章琴史耍略
第一節古琴起源的傳說
第二節早期出土的琴
第三節先秦時期
第四節兩漢時期
第五節魏晉南北朝時期
第六節隋唐時期
第七節兩宗時期
第八節元朝時期
第九節明朝時期
第十節清朝時期
第十一節民國時期
第二章琴派一覽
第一節琴派溯源
第二節新派
第三節虞山派
第四節廣陵派
第五節川派
第六節嶺南派
第七節閩派
第八節諸域派
第九節梅庵派
第三章歷代琴人
第一節先秦時期的琴人
第三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琴人
第四節隋唐時期的琴人
第五節宋元時期的琴人
第六節明清時期的琴人
第七節近現代琴人
第四章琴譜舉要
第一節古老的樂譜
第二節文字譜與《碣石調?幽蘭》
第三節減字譜
第四節古琴的打譜
第五節明代琴譜
第六節清代琴譜
第五章琴論輯錄
第一節先秦琴說
第二節儒家琴論
第三節漢代的琴學
第四節魏晉名士的琴學
第五節唐代的古琴審美
第六節博覽群書著《琴史》
第七節人和為綱書《琴況》
第八節祝鳳喈論琴
第九節楊宗稷的琴樂觀
第六章琴曲囊解
第一節《廣陵散》
第二節《胡茄十八拍》
第三節《平沙落雁》
第四節《瀟湘水雲》
第五節《漁樵問答》
第六節《梅花三弄》
第七章談琴說器
第一節古琴的結構
第二節琴銘與斷紋
第三節古琴的樣式
第四節名琴選鑒

文摘

著作權頁:



插圖:



先秦,是中國古琴音樂發展的一個十分繁榮的時期,名人輩出。鐘儀、師涓、師文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宮廷琴家。在周代禮樂盛行,統治階級用禮樂嚴格區分等級制度。然而,在當時精通音樂的是那些司掌各種樂器的樂工,其中包括專門彈琴的樂師。他們除彈琴、奏樂供貴族們享樂之外,主要是在各種典禮儀式中演奏。藉以顯示貴族們的身份地位。甚至有的貴族死後,還要使用上好的木材造琴來陪葬。
鐘儀是現存記載中最早的一位專業琴人。在《左傳·成公九年》中記載了有關他的一個故事:在公元前582年,晉侯到軍府中視察,發現了一個戴著南方楚式小帽的囚徒,此人便是楚囚鐘儀。晉侯命人釋放了他,給他一張琴,聽他演奏,他彈奏的琴曲都是南方音調。晉侯認為鐘儀沒有背棄本職,不忘記故土,為促進兩國的和好,就把他禮送回楚國。從這個記載可以看出鐘儀彈奏的樂曲,已有鮮明的地方風格。這種地方風格,一定是與當地民歌以及地方語言有著密切的聯繫。
師涓是春秋時衛國的掌樂太師。公元前534年,師涓跟隨衛靈公去訪問晉國。走到濮水時,天色已晚,衛靈公命大隊人馬在濮水邊過夜。忽然水面上傳來一陣琴聲。喜愛音樂的衛靈公,此時睡意全無。他仔細一聽,覺得琴聲猶如天上仙樂,陰間鬼神。曲調虛忽飄渺,難以言狀,人間從未聽到過。他越聽越覺得愜意,便命隨同的師涓,讓他摹錄這首琴曲。兩天后師涓就完整地彈給衛靈公聽,衛靈公聽後非常高興。到達晉國後,晉平公為靈公準備了盛宴。衛靈公得意地讓師涓彈奏濮水上記下來的琴曲。晉平公也是喜好音樂之人,聽得全神貫注。師涓正彈得興致勃勃之時,晉國的樂師師曠上來按住他的琴弦。不讓他再彈下去。師曠說此曲是商朝的樂師師延為商紂王所作的“靡靡之樂”。不可聽,否則會招來亡國的災禍。師曠進一步講述了商紂王整天聽此曲,淫歡作樂,不理政事,導致國家衰敗。至武王伐紂時,師延自感罪孽深重,在逃跑的路上,投濮水而死的過程。師涓也曾多次規勸靈公遠離聲色,不要沉迷於這些靡靡之音。聽了師曠的講述,對他充滿了感激和敬仰之情。
春秋時期鄭國的師文,拜於魯國的掌樂太師師襄的門下。師文的學習十分刻苦,三年之後,他對按指調弦,各種指法,已無不精通。但師文總感覺自己彈不出好聽的音樂。其實師文在他的學習過程中。也已知道自己的毛病不是在指法和弦法的技巧上。而是他的心志還沒有深入到琴的音樂中去。他彈奏時只想著指法和技術,卻不能去撥動心上的“琴弦”。師文經過深入的思考。領悟到古人彈琴以修身養性、陶冶情操,也就是在彈琴時首先要心無二用,不能急躁,做到心志沉靜,內心和諧。師襄再聽到他彈琴時,認為琴音果真有進步,便故意問師文進步的原因是什麼。師文說:“內得於心,才能外應於器。只有心、器、手三者互應,才能彈奏出好的琴曲。其中得之於心是首位。學生就是這樣練習的。”師襄聽完他的解釋後,非常高興。說他已悟出琴的道理。從此話提煉出的“得心應手”,至今是人們用以說明技藝熟練的慣用術語。他的學琴體會,給後人很大的啟迪。
師曠,字字野,是春秋時期晉國的樂師。他的一生都與傳奇般的記載緊密地聯繫在一起。師曠因有著傑出的琴藝和極高的音樂修養而享有盛譽。據說他為能學習音樂。薰瞎了自己的眼睛,從此耳朵對音樂特別敏銳,尤精於審音調律。而為人們所推崇。襄公十八年,楚國派兵要攻打晉國,遠在晉國的師曠卻從吹響律管聽律聲,知道“楚必無功”,後來楚國真的失敗了。這說明師曠精於審音的特長,早已為人所神化。師曠指出衛國師涓彈奏的新曲是“靡靡之樂”。“亡國之音”的故事,已演化為後世儒家正統音樂理論中“樂以通政”、“樂以致災”的核心論點。

序言

2001年,泰山出版社編纂、出版一部千萬言的大書:《中華名人軼事》。當時我應邀撰一序言,認為這部書“為我們提供了開發我國豐富史學資源的經驗,使學術資料性與普及可讀性很好地結合起來,也可以說是新世紀初對傳統文化現代化的一次有意義的探討”。我覺得,這也可以用來評估這部《閱讀中華國粹》,作充分肯定。且這部《閱讀中華國粹》,種數100種,字數近2000萬字,不僅數量已超過《中華名人軼事》,且囊括古今,泛攬百科,不僅有相當的學術資料含量,而且有吸引人的藝術創作風味,確可以說是我們中華傳統文化即國粹的經典之作。
國粹者,民族文化之精髓也。
中華民族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依靠勤勞的素質和智慧的力量,創造了燦爛的文化,從文學到藝術,從技藝到科學,創造出數不盡的文明成果。國粹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顯示出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淵源以及技藝發展軌跡,這些都是民族智慧的結晶。
梁啓超在1902年寫給黃遵憲的信中就直接使用了“國粹”這一概念,其觀點在於“養成國民,當以保存國粹為主義,當取舊學磨洗而光大之。”當時國粹派的代表人物黃節在寫於1902年的《國粹保存主義》一文中寫道:“夫國粹者,國家特別之精神也。”章太炎1906年在《東京留學生歡迎會演說辭》里,也提出了“用國粹激動種性”的問題。
1905年《國粹學報》在上海的創刊第一次將“國粹”的概念帶入了大眾的視野。當時國粹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章太炎、劉師培、鄧實、黃節、陳去病、黃侃、馬敘倫等。為應對西方文化輸入的影響,他們高揚起“國學”旗幟:“不自主其國,而奴隸於人之國,謂之國奴;不自主其學,而奴隸於人之學,謂之學奴。奴於外族之專制謂之國奴,奴於東西之學,亦何得而非奴也。同人痛國之不立而學之日亡,於是瞻天與火,類族辨物,創為《國粹學報》,以告海內。”(章太炎:《國粹學報發刊詞》)
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艱難跋涉,中華民族經歷著一次偉大的歷史復興,中國崛起於世界之林,隨著經濟的發展強大,文化的影響力日益凸顯。
20世紀,特別是80年代以來,國學已是社會和學界關注的熱學。特別是當前新世紀,我們社會主義經濟、文化更有大的發展,我們就更有需要全面梳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加以宣揚和傳播,以便廣大讀者,特別是青少年,予以重新認知和用心守護。
因此,這套圖書的出版恰逢其時。
我覺得,這套書有四大特色:
第一,這套書是在當下資訊時代的大背景下,立足中國傳統文化經典,重視學術資料性,約請各領域專家學者撰稿,以圖文並茂的形式,煌煌百種全面系統闡釋中華國粹。同時,每一種書都有深入探索,在“歷史——文化”的綜合視野下,又對各時代人們的生活情趣和心理境界作具體探討。它既是一部記錄中華國粹經典、普及中華文明的讀物,又是一部兼具嚴肅性和權威性的中華文化典藏之作,可以說是學術性與普及性結合。這當能使我們現代年輕一代,認識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感受中華國粹之獨特魅力,進而弘揚中華文化,激發愛國主義熱情。
第二,注意對文化作歷史性的線索梳理,探索不同時代特色和社會風貌,又溝通古今,著重聯繫現實,吸收當代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新鮮知識,形成更為獨到的研究視野與觀念。其中不少書,歷史記述,多從先秦兩漢開始,直至20世紀,這確為古為今用提供值得思索的文本,可以說是通過對各項國粹的歷史發展脈絡的梳理總結規律,並提出很多建設性的意見和發展策略。
第三,既有歷史發展梳理,又注意地域文化研索。這套書,好多種都具體描述地方特色,如《木雕》一書,既統述木雕藝術的發展歷程(自商周至明清),又分列江浙地區、閩台地區、廣東地區,及徽州、湘南、山東曲阜、雲南劍川,以及少數民族的木雕藝術特色。又如《飲食文化》,分述中國八大菜系,即魯菜、川菜、粵菜、閩菜、蘇菜、浙菜、湘菜、徽菜。記述中注意與社會風尚、民間習俗相結合,確能引起人們的鄉思之情。中華民族的文化是一個整體,但它是由許多各具特色的地區文化所組成和融匯而成。不同地區的文化各具不同的色彩,這就使得我們整箇中華文化多姿多彩。展示地區文化的特點,無疑將把我們的文化史研究引向深入。同時,不少書還探討好幾種國粹品種對國外的影響,這也很值得注意。中華文明在國外的傳播與影響,已經形成一種異彩紛呈,底蘊豐富的文化形象,現在這套書所述,對中外文化交流提供十分吸引人的佳例。
第四,這套書,每一本都配有圖,可以說是圖文並茂,極有吸引力。同時文字流暢,饒有情趣,特別是在品賞山水、田園,及領略各種戲曲、說唱等藝術品種時,真是“使筆如畫”,使讀者徜徉了美不勝收的藝術境地,閱讀者當會一身輕鬆,得到知識增進、審美真切的愉悅。
時代呼喚文化,文化凝聚力量。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提出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建設。我們當遵照十七屆六中全會決議精神,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發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我們希望這套國粹經典闡釋,不僅促進青少年閱讀,同時還能服務於當前文化的開啟奮進新程。鑄就輝煌前景。
2011年10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