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都八面對

閩都八面對

作品以一對較大的旗降石為質材,其色澤豐富,畫面擇取《閩都別記》中真實可靠的民情民俗故事刻畫出從唐末五代到清初的各種傳聞逸事,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尤讓人驚嘆的是作品套用了散點透視構圖法,以微畫雕方式讓畫面可以隨意向內或向外翻轉,最終形成了八個單屏圖、八個對屏圖、八個六屏圖和八組八屏對長卷,屏圖一氣呵成,相對獨立又互相連貫。每個畫卷都有詩詞題刻,讀者可從中領略閩都風采。《閩都八面對》直觀地講述了許多閩都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和名勝古蹟等。其構思奇妙,雕藝精湛,表述方式獨特。畫面引人入勝,令人目不暇給

基本介紹

作品基本信息,作品寫作背景,作品賞析,構思奇妙,雕藝精湛,表述方式獨特,三山結氤氳,榴花情深長,井邑白雲間,岩城遠帶山,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閩都八面對》是一幅百讀不厭的水墨畫,作者簡介,

作品基本信息

【名稱】閩都八面對 
《閩都八面對》各組長卷畫面《閩都八面對》各組長卷畫面
【材質】壽山旗降石   
【規格】13.5×5.5×5.5㎝ 對章    
【技法】微畫雕    
【作者】初山    
【年代】1998年   
【編碼】S188+S189

作品寫作背景

關於福州地方史的史料並不很多,最重要的莫過於《三山志》了,而署名里人何求的《閩都別記》則是一本難得的地方文獻。儘管《別記》只是由福州說書藝人所講的大量民間故事加以整理並貫串在一起形成的一部章回小說,卻記錄了大量的民間傳說、歷史故事、地方掌故、風俗習慣、名勝古蹟、俚謠俗諺、方言土語等等,保存了大量的歷史資料,可補正史、方誌之不足,是研究福建地方史和社會學、民俗學及語言學的重要參考資料。作為一部地方文獻,它在這些方面的價值遠遠超過其文學價值
藝術作品創作者是福州人,曾花大量時間對《閩都別記》進行研讀,並參考其它史料,力圖用一件藝術作品來描繪福州的民間人文故事,曾先後草繪了上百幅畫面,用以反映了以福州為中心的福建社會實際,付出許多心血。
《別記》內容十分龐雜,故事以福州東山榴花洞為開端,聯貫到漢唐五代,特詳於開閩王氏,經宋元而迄於清初,把大小故事拼湊在一起,缺乏系統,時間觀念也很不謹嚴,加之書中間雜有大量神怪內容和一部分不健康成份,難免低級趣味。要想從中把一些真實可靠的民情民俗聯繫在一起談何容易?
1989年六月,創作者得到一對較大的旗降石素對章,每個方章有四面,而一對則有八個面,如何利用這八面材質將一些真實可靠的民情民俗刻畫出來呢?創作者又依據故事情節和石面色澤再次草繪了不計其數的畫面,並將這些畫面一二對應,希冀達到故事情節既相互連貫又各自獨立,形成幾幅長卷……
第一次嘗試相當成功,每個方章四個面可以連成一幅四屏圖,而將二個方章並對在一起,又可形成一幅六屏圖,這樣一來,對應翻轉後則共又有了四幅六屏圖。構思成熟,即動手以微畫雕方式來雕刻了,當然畫面布局也只能以散點透視構圖法來施展。為使方章對應畫面能連成一體,可謂用心良苦。前後用了一半多時間作品總算初創完成了。
  然而創作《閩都八面對》並非一帆風順的,儘管此時作品有了方章各自的四個面用來表述其中的某個故事情節,一對則有八幅獨立單屏圖,每個方章四面連成一幅四屏圖,一對則有二幅四屏圖,加之二個方章並對所形成四幅六屏圖,按理可把包括《閩都別記》在內的所蒐集到的福州民情民俗表述得差不多了吧?!可創作者依然余意猶酣,感覺有些故事情節應連貫在一起,可卻在這作品還未能給出表現。於是試圖將對章左右位置調換後再來翻轉並對,此時某些故事情節可以連線一起了,但方章間畫面又沒法連成一片,加之石頭自身的一些紋理使它們銜接難上加難…
《閩都八面對》編排縮影《閩都八面對》編排縮影
幾經修改草繪,進行多次刪改,前後又花了多年時間,才使《閩都八面對》可以隨意向內或向外翻轉,最終形成了八個單屏圖、八個對屏圖、八個六屏圖和八組八屏對長卷1998年脫稿創行完成。

作品賞析

構思奇妙,雕藝精湛,表述方式獨特

就單個方章而言,四面連成一體,有二組四連屏;對章併合內外翻轉可形成八個對屏圖;八個六連屏畫面;而將畫面進行組合又可構成八組八連屏長卷。每個單面是一個福州民間故事情節;每組對章正反兩面都各自為一幅州民情民俗圖;而六連屏畫面和八連屏長卷則分別描繪了一段福州民間人文故事的歷史…
《閩都八面對》各組連屏畫面《閩都八面對》各組連屏畫面
對章可以向內或向外同時翻轉;也可以左右調換,其畫面始終是連成一體的、而故事情節又是連貫的。
賞玩這《閩都八面對》,似個魔方一般,隨意轉換都是一幅精湛微畫雕畫面。創作者其構思奇妙,雕藝精湛,表述方式獨特不由讓人嘆為觀止。作品每個畫面都引人入勝,令人目不暇給,欲罷不能。
閩都八面對》各組連屏畫面分別刻畫福州地方人文故事,有詩詞等著題。

三山結氤氳,榴花情深長

  該畫面刻劃了一段男女愛情與家人悲歡離合故事,《閩都別記》提到吳青娘救周啟文在榴花洞,佳人救才子,情節動人。內有青娘隨口出對曰:“既有石(實)榴(留)何須桃(逃)”,啟文連聲對曰:“若無橄(敢)欖(攬)焉得藕(耦)”,俚謠俗諺躍然畫面。
三山結氤氳,榴花情深長三山結氤氳,榴花情深長
可惜好景不長,“可憐黃雀啄將去,從此莊周夢不成。”

井邑白雲間,岩城遠帶山

  福州山川秀麗,萬千景象,贏得多少詩人騷客歌吟,自唐宋以來,著名詩人杜荀鶴陸游辛棄疾張元乾,唐宋八大家之一曾鞏,著名學者朱熹、蔡襄楊時趙汝愚等縱情放歌,留下跨越千年,詠頌福州的名篇佳作。當我們欣賞之餘,可憑弔覓跡,攬勝抒懷,領略福州文化歷史,引發思古之幽情,眷戀鄉土之情思。  
井邑白雲間,岩城遠帶山井邑白雲間,岩城遠帶山
水井福州人留下許多深深的印象:飲用、灌溉、消防和防暑降溫。老福州對井水懷有特別的感情,它夏涼冬溫,為現代自來水所不及。
于山上的丹井,相傳乃漢代何氏九兄弟修仙學道煉丹之處,還有龍舌泉、石龜池、浴鴉池等古蹟。烏山上的仙井和崔公井等也都給福州人留下不少古人的美麗傳說。在海拔幾百米的鼓山,也鑿有泉井。在福州民間,皇帝井、黃瓜井、釣龍井、枯木井、金雞井、龍腰井、七星井等的故事,人們至今傳誦不衰。
福州水井多,事出有因。從地理環境上說,福州城內外泉脈貫通,不論地勢之高低均可挖地見泉。唐代詩人陳詡在《登郡城樓》一詩中說:“井鑿白雲間,岩城遠帶山”,生動描繪了當時福州的秀麗風光和城池的特色。的確,福州很多泉井都鑿在山陵上。冶山為什麼又名泉山?這裡的“冶山中井”不但古蹟猶存,冶山的北麓有個“劍池”,其泉流長年不斷,且歷數千年而不竭。此山上面的“苔泉”水質極佳,水從屏山峭壁裂縫中湧出,流注井中,微泛橙藍色,味清甜,至今依然如故。宋時大書法家蔡襄任福州太守時,烹茶喜歡用這裡的水,“苔泉”二字還是他的手筆哩。
唐代詩人陳翊《登郡城樓》為該畫面做了最好的寫照:  
井邑白雲間,岩城遠帶山。  
沙墟陰欲暮,郊色淡方閒。  
孤徑回榕岸,層巒破積關。  
寥寥分遠望,暫得一開顏。

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

   畫面所呈現的閩都山川、寺院、橋浦、泉樹、舟釣等景觀,把當年福州城迷人風光刻畫得淋漓盡致。晚唐詩人徐夤(894-898年)以別致的迴文詩把迷人當年福州風光寫得如
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
仙境一般:
輕帆數點千峰碧,水接雲山四望遙。
睛日海霞紅靄靄,曉天江樹綠迢迢。
清波石眼泉當檻,小徑松門寺對橋。
明月釣舟漁浦遠,傾山雪浪暗隨潮。

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自五代王審知大力提倡佛教後直至宋代年間,福州佛塔之多、寺院規模之大冠於南方各省。“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是當時福州城內的一大奇觀。據載,王審知先後舍錢90萬貫,大蓋寺院,福州諸縣在五代時大大小小共擁有700多座寺廟,詩中說“千簇寺”,並沒有誇張,“七塔”也是事實。這七塔除了現在的白塔(定光塔)、烏塔(堅牢塔)外,還有壽山塔、神光塔、定慧塔、崇慶塔、育王塔。
謝泌(950-1012年)一首《福州即景》詩,就寫了這段歷史的風物人情,是畫面最好的說解:
  一別無諸歲月長,遙聞此景畫難能。
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湖田播種重收谷,道路逢人半是僧。
城裡三山千簇寺,夜間七塔萬枝燈。
常年六月東山里,地涌寒泉敕齒冰。

《閩都八面對》是一幅百讀不厭的水墨畫

  宋徽宗龍閣學士陳軒《冶城》一詩為這畫面的做了寫照:
《閩都八面對》是一幅百讀不厭的水墨畫《閩都八面對》是一幅百讀不厭的水墨畫
《閩都八面對》是一幅百讀不厭的水墨畫之二《閩都八面對》是一幅百讀不厭的水墨畫之二
城裡三山古越都,樓台相望跨蓬壺。
有時細雨微煙罩,便是天然水墨圖。
閩都八面對》是一幅百讀不厭的水墨畫,隨意翻轉編組,一段福州民間傳說或歷史故事,便躍然眼前,讀者可細細回讀,餘味無窮。

作者簡介

初山,曾用名邵山,出生於福州馬尾朏頭村,現已退休居福州市鼓樓區。 八十年代開始便致力於微觀雕刻藝術的研究,走出一條用現代畫技巧來表現文化、歷史、社會、人生和科普知識的微畫雕技法。題材廣泛,寓意深刻,每個作品都流露出鮮明的個性。其作品文化底蘊深厚,深受藝術愛好者推崇和喜愛。 近期作品有《神女雕》、《三山繾綣幾千秋》、《十朝都會南京城》、《虎踞龍盤話古城》、《欲看古鎮換青春》、《歲月雕》等。(詳見初山_中文百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