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清百忍堂

閩清百忍堂,坂東鎮張氏宗祠,是閩清各鄉鎮張氏族人共奉的總祠,祠廳正面高懸唐高宗御賜堂號“百忍堂”堂匾(閩清支系張氏先祖,乃唐朝時山東省鄆州壽張縣的張公藝,他家五世同堂一百多人生活,卻能和睦相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閩清百忍堂
  • 外文名稱:MINQING BAIREN TANG
  • 地理位置:坂東鎮
  • 氣候類型:溫帶
  • 占地面積:10000㎡
  • 開放時間:早9:00-晚17:00
  • 景點級別:省級文物單位
  • 門票價格:20.00
  • 著名景點:張氏宗祠
歷史淵源,張學良題字,

歷史淵源

坂東鎮張氏宗祠,是閩清各鄉鎮張氏族人共奉的總祠,祠廳正面高懸唐高宗御賜堂號“百忍堂”堂匾(閩清支系張氏先祖,乃唐朝時山東省鄆州壽張縣的張公藝,他家五世同堂一百多人生活,卻能和睦相處。唐高宗聽了感到很不可思議,特意上門拜訪,問他是怎樣做到這一點。張公藝請求賜予紙筆,寫了100個“忍”字,獻給唐高宗,受到唐高宗的讚許。後來,張公藝乃取堂名為“百忍堂”,以示榮耀。閩清張氏宗祠的張姓人家,以“百忍堂”為堂名,即緣於此)。
“百忍堂”占地面積1024平方米,建於1946年,1990年重修。據管委會介紹,張氏入閩始祖張睦,原籍河南光州固始縣魏陵鄉祥符里村,唐朝末年隨閩王王審知入閩。閩國建立後,朝廷授張睦三品官,領榷貨務,官衙在福城鳳池坊,晚年定居侯官縣(今閩侯縣)孝悌鄉惠化里。宋末開始,張睦後裔陸陸續續從侯官遷入閩清,曆元、明、清、民國至今,從未間斷。遷入閩清的張氏人家除了來自侯官外,還有來自永福(泰)、尤溪、大田、仙遊、福州、南京等縣市和江西省。遷入最早的張睦世孫,支分派衍33宗支,19分支,七千餘戶,二千六百餘人。

張學良題字

相傳,抗戰後期,閩清籍國民黨軍官張仰曾在貴州參與看管被蔣介石軟禁的張學良將軍。家鄉閩清縣坂東鎮溪頭埔的張氏宗祠建成後,曾寫信給國民黨中央政府的張氏高官,請他們為祠堂題字,但一直未得到他們的回覆,於是,便托回鄉偶居的張仰曾,請他打聽一下。張學良將軍知道後,便拜請張發奎、張治中,儘快回復人家的請求,百忙中抽空為閩清縣新落成的祠堂題字贈言。張發奎、張治中聽後覺得有理,於是將親筆題字郵寄給閩清張氏宗親及祠堂。二位將軍的題字原件,目前依然完好收藏在溪頭埔的這座張氏祠堂。遺憾的是,鑒於當時的處境,張學良將軍本人婉言謝絕了閩清張氏祠堂的題字贈言請求。
晚年,張學良獲準離開台灣,遷居美國的夏威夷檀香山。1995年5月,在祖國大陸的許多原東北軍軍官前往夏威夷看望少帥,其中之一的原東北軍團長是張姓福州人,交談中,提及唐朝末年中原張氏入閩的事,張學良將軍想起當年那位閩清籍國民黨軍官,曾為福州祖鄉剛落成的祠堂請求他題字贈言之事,遂親筆題寫了“同根共源”四個大字(也有人說,也可讀為“源共根同”),請福州籍原東北軍軍官將其題字轉達福建的張氏宗祠。他回福州後,將張學良將軍的這一珍貴題字贈言,交給閩侯縣南通鎮澤苗村的澤江張氏宗祠,閩清坂東鎮的溪頭埔張氏宗祠知道後,當即派人前往,將張學良將軍的題字贈言,製作成匾額,置於閩清坂東鎮張氏宗祠百忍堂。張學良將軍的題字原件,卻留在了閩侯縣的澤江張氏宗祠並作為文物由該祠收藏至今。對此,閩清坂東鎮一位張氏人家認為,張學良將軍的這一墨寶,原意是贈予福建全省所有的張氏祠堂,表達的是天下張氏是一家的道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