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黃牛

閩南黃牛

閩南黃牛是福建省東南沿海的地方優良牛種,中心產區為晉江、龍海、漳浦、南安、平和、同安、福清等縣、市,分布於泉州漳州莆田福州等市的20多個縣。閩南黃牛體態結構良好,偏於役肉兼用型,體型緊湊,肌肉豐滿。適應性強,耐熱性能好,而且耐寒。役用挽力大,肌肉豐滿,肉質鮮嫩味美,也是開展經濟雜交的優良母本,雜交優勢顯著。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閩南黃牛
  • :動物界
  • 分布區域:福建省東南沿海
  • 中心產區:晉江、龍海 等市
  • 總頭數:25萬頭(1990年末)
  • 類型:役肉兼用型牛種
產區,體型外貌,體型特徵,外貌特徵,生產繁殖性能,

產區

閩南黃牛產區在福建省東南沿海平原和丘陵地區,海拔50~300米,屬於南亞熱帶和中亞熱帶農業氣候區。產區草場多,山地坡度小,便於放牧;土壤肥沃,盛產水稻、小麥、甘薯、花生、大豆、甘蔗、豌豆等。產區豐富的花生蔓、甘薯蔓、蔗尾等農副產品,為閩南黃牛提供良好的物質條件。產區耕地複種指數高,對黃牛犁耕、榨糖、挽運等役力要求高,對於牛種的選育極為重視。這對閩南黃牛優良品種的形成和改良起了重要的促進作用。據1990年末統計,總頭數25萬頭,其中73%分布於福州至廈門公路兩側。漳州的市尾、漳浦的城關、南安的官橋等牛圩規模較大,對閩南黃牛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歷史上閩南黃牛的流轉規律為“生在閩南,養在惠安,用在莆仙,死在福州”。

體型外貌

體型特徵

閩南黃牛體態結構良好,發育勻稱,體型緊湊,肌肉豐滿,是本省優良的役肉兼用型牛種。成年公牛體重298.36±43.75公斤,體高118.67±4.02厘米,體斜長123.98±6.03厘米,胸圍165.27±9.95厘米,管圍16.78±0.7厘米;成年母牛體重245.09公斤,體高111.00±4.75厘米,體斜長118.53±6.53厘米,胸圍153.20±6.48厘米,管圍15.37±0.90厘米;成年閹牛體重318.3±36.1公斤,體高、體斜長、胸圍等均比成年公牛大5厘米左右。丘陵地區的黃牛,體高和胸圍比平原的略小。

外貌特徵

母牛多呈土黃、草黃或紅黃色,少數為黑色;公牛為黑色或脊背黑色,其它部位呈紅黃或土黃色。除黑色者外,公、母牛腹部色淺,呈灰白色,尾毛色深。閹牛毛色近似母牛,頭稍長,眼微突,面平清秀,角圓錐狀,八字分開,向前上方彎曲。公牛頸粗短,肩峰發達,峰高13~18厘米,厚14~16厘米;母牛頸細長,微有皺紋。公母牛皆有垂皮,最寬處達18~20厘米。胸部發達,背腰平直,尻微斜,四肢結實,蹄黑而圓。

生產繁殖性能

小母牛8~10月齡、小公牛1歲時性成熟。一般母牛在1歲以後、公牛在1歲半以後開始配種。未妊母牛全年皆可發情,但飼養水平和使役程度不同,對發情有所影響。據對153頭母牛調查,在6~8月份發情的占45.00%,2~4月份的僅占14.90%,母牛發情周期為17~25天,其中19~20天的占71%,發情持續期為1~3天,以1.5~2.5天的居多,占63.40%;妊娠期為280~295天,初生畜為16~25公斤,產後1~2個月再發情;繁殖率為33.14~36.30%。犁耕挽力相當體重37.1~42.1%。18月齡屠宰率52.93%,淨肉率44.85%,每增重一公斤需可消化蛋白1198.95克,淨能20178.17千卡。閩南黃牛抗熱係數達82.56±5.87,具有明顯的抗濕熱、抗焦蟲和耐粗易肥等特點,全省各地當作種畜和役力廣泛使用,而且還調售往廣東、江西等地。其主要缺點是體型偏小,且不一致,尾尻尖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