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尾牙

福建南部和台灣地區民間傳統節日。農曆每月初二和十六,各家都要為土地公舉行盛大的祭典。此節與古代的互市有關。古時,商人們做交易前先拜祭土地公,還要款待客人和夥計。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南尾牙
  • 含義:本 年最後的一次祭祀
  • 時間:農曆臘月(即十二月)十六
  • 類型:封建迷信
尾牙來源,尾牙習俗,

尾牙來源

舊時閩南地區傳統民間過年,多隨古俗,農曆臘月(即十二月)十六要做“尾牙”,所謂尾牙就是本 年最後的一次祭祀,民間置辦祭品上供福德正神,即“土地公”,並祭祀十方無主遊魂(俗稱“門口尪”)。這純屬封建迷信,藉此祈求鬼神保佑。
“尾牙”這天晚上,閩南有個習俗,凡有僱傭店員、夥計的商行店主都要備辦一頓豐盛的晚餐,宴請全體員工,席間,老闆對來年聘用人員的變動採取多種形式給予表態以示去留,如對不稱職者要予辭退,便在宴席上將一盤雞的雞頭對準那位員工的席位,意即解僱;或是對要辭退的夥計,在其席位前反排筷子,意即辭棄;還有一種是老闆親自向那位準備解聘的夥計敬酒,表示辭行。這些不動言詞的辭退風俗,卻令人感到十分尷尬,也鬧出過不少吵架責罵之事,後來便逐漸廢除,改為通過介紹人轉達辭退之意。
“送神”,即“送尪”,就是送“灶君公”上天。據《禮記·祭法》中記述,灶被列為祀典的七祀之一、受到天子和庶人的供奉。《敬灶全書》說:“灶君乃東廚司命,受一家香火,保一家康泰,察一家善惡,奏一家功過”。漳州地區傳統民間就是據此古俗,於送神那天在灶頭換上一張用紅紙刻印的新“灶神”,上面橫書“司命灶君”,中間是神像,兩邊一副對聯:“上天奏好事,下地保平安”。上供三牲祭禮,並供奉花生糖、麻片糖、生花等糖果伴以祭祀。這是傳統民間循古俗而進行的另一個迷信活動。
在祭灶送神這個活動中,閩南地區傳統民間還流傳有兩個傳統:一是“官三民四”,即官家於十二月廿三送神上天,而平民百姓在十二月廿四舉行。原因看來是官家多有作惡,需提前送神上天求得灶君奏報時多說好話,這叫“惡人先告狀”;二是“男不拜月,女不拜灶”,祭灶送神須由男人主祭,以顯示男尊女卑的封建禮教。

尾牙習俗

臘月十六做“尾牙”
舊俗農曆二月初二日做“頭牙”,一般商家,漁民及海陸運輸者,每月初二、十六均有“做牙”之俗,一直到了農曆十二月十六日,稱為“尾牙”,以與二月初二日“頭牙”相對應。
俗諺有雲:“尾牙先生,送神長年”。意即到了“尾牙”這一天,村中私塾就停館了,學生不必再上課,塾師也要回家過年了。
“尾牙”這一天,普遍有供奉土地公和門口公之俗,而城鄉店家行交商號,均要以豐盛三牲禮品孝敬土地公,焚香點燭,祈求明 年生意興隆,然後燒金紙冥幣,燃放鞭炮。
入夜以後,東家設宴款待夥計,以酬謝夥計們一年之辛勞,大家紛紛人席,豐盛菜餚也已擺出,但此時所有夥計,面對豐盛宴席,卻毫無歡顏喜色,反而個個提心弔膽,惴惴不安,大家睜開雙眼,注視著東家手中所提的酒壺,究竟今晚要為誰斟這頭杯酒,只見東家臉上露出笑容,提起酒壺,慢慢地朝著某一個夥計面前的酒杯,將酒慢慢斟下,此時那個夥計頓時垂頭喪氣,有的面如土色,雙眼珠淚隨東家壺中酒液同時滴下,其他夥計同時投來同情、憐憫的眼光。原來這一杯頭斟酒,東家為他先斟,就表示明 年不再雇用他了。因有時明言不好意思,故而設下此俗,所以過去每年店東雖設酒筵款待夥計,但因有此俗例,所以菜餚再好,也無心品嘗,到了頭杯酒斟後,被辭退者心傷,其他夥計雖然鬆了一口氣,但物傷其類,說不定明 年輪到自己飲此頭斟酒,所以總也無心品嘗桌上的佳肴美饌,故俗諺有雲:“尾牙無好頓”,原因即在於此。
後來店東們也頗覺此能使大家掃興,有點煞風景,為避免一開席就使夥計失去興致,後來改用出金雞之樓,這道“金雞”待酒席臨近結束才端出,而由頭家親自接下擺上桌面,雞頭對準誰,就表示明 年不再雇用他了。
在酒席上這么耍花樣,終究使人掃興,以後就改用在年終的紅包里表明,在紅包的紙上直接寫明。因某種原因,明 年另請高就云云。
做尾牙之俗,一直沿續下來,並同辭退職工之事分開,所以大家開懷暢飲,賓主同樂,至於辭退職工,國營有國營的制度,私營有私營的辦法。企業家可以辭退職工,職工也可以“跳槽”,自由得很,完全同尾牙脫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