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宗教社會

閩南宗教社會

《閩南宗教社會》是一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這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可以把許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機地磨合和交錯在一起。也許正是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閩南區域文化及其社會經濟的持續生命力,從而使得閩南社會及其文化影響區域能夠在堅守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有所發揚,有所開拓。

基本介紹

  • 書名:閩南宗教社會
  • ISBN:9787211057269
  • 頁數:259
  •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8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32 
  • 叢書名:閩南文化叢書 
內容簡介,編輯推薦,目錄,序言,後記,文摘,

內容簡介

《閩南宗教社會》主要內容:閩南文化是一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既嚮往追尋中華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頑固地保持邊陲文化的變異體態;既依歸中華民族大一統政治文化體制並積極為之作出貢獻,又不時地超越傳統與現實的規範與約束;既有步人之後的自卑心理,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的意識;既力圖在邊陲區域傳承和固守中華文化早期的核心價值觀念,卻又在潛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諸如鄉族組織、幫派仁義式的社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可以把許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機地磨合和交錯在一起。也許正是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閩南區域文化及其社會經濟的持續生命力,從而使得閩南社會及其文化影響區域能夠在堅守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有所發揚,有所開拓。我們通過對於閩南二元結構文化結合體的研究,應該有助於對於中華文化演化史的巨觀審視。

編輯推薦

《閩南宗教社會》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目錄

緒論 國家視野中的閩南宗族社會
第一章 閩南的開發與聚族的蔚起
第一節 泉州的開發和聚族而居
第二節 漳州的開發和聚族而居
第二章 祠堂:宗族組織的本質表征
第一節 祠堂宗族的開端
第二節 閩南祠堂面面觀
第三章 族田:宗族社會的經濟基礎
第一節 族田的設定
第二節 族田來源、項目和功用
第三節 族田的經營管理
第四章 族譜:宗族制度的史籍志書
第一節 族譜的回顧
第二節 族譜的類別
第三節 族譜的構成
第四節 族譜的編修
第五章 族學:宗族人才的培養
第一節 族學的創辦和目的
第二節 普及型和提高型教育
第六章 族政:宗族治理的禮法互濟
第一節 宗族族政的角色分工與協調
一、角色分工
二、宗族領導層的協調
第二節 宗族的教化和司法
一、禮法並濟
二、維護宗族司法權威
第七章 祖先崇拜:祭祖儀式與風水實踐
第一節 宗族的祭祖儀式
一、家祭
二、墓祭
三、祠祭
四、雜祭
第二節 宗族與風水實踐
第八章 神明崇拜:草根特質與鄉族整合
第一節 宗族神明崇拜的草根特質
第二節 祖先崇拜對神明崇拜的滲入
第三節 神明崇拜對鄉族的整合作用
第九章 族際關係:契合與鬥爭
第一節 宗族之間關係的契合
一、族際協調:鄉族公約
二、地域共利對鄉族的整合
第二節 宗族之間械鬥及其起因
第三節 官府對械鬥的處理和認識
第十章 閩南宗族形態在台灣的延續與變異
第一節 清代台灣的宗族發展類型
第二節 閩南宗族形態在台灣的延續與變異
後記

序言

在社會各界的關心支持下,《閩南文化叢書》終於與讀者見面了。我們之所以組織撰寫這套叢書,主要基於以下的三點學術思考。
一、閩南文化是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又是中華文化中的一個極具鮮明特色的地域文化。閩南文化的形成及其發展,是經過了漫長的歷史演變與文化磨合,以及東南沿海地帶獨特的地理環境等多種因素逐漸造就的。中華文化的核心價值培育了閩南文化,而深具地域特色的閩南文化又使得中華文化的整體性顯得更加豐富多彩。當今,區域文化研究:已經成為世界性的一個學術熱點,從中華文化整體性的角度來考察區域文化,閩南文化的研究理應引起學術界的高度重視。
二、閩南文化是一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既嚮往追尋中華的核心主流文化,又在某種程度上頑固地保持邊陲文化的變異體態;既依歸中華民族大一統政治文化體制並積極為之作出貢獻,又不時地超越傳統與現實的規範與約束;既有步人之後的自卑心理,又有強烈的自我表現和自我欣賞的意識;既力圖在邊陲區域傳承和固守中華文化早期的核心價值觀念,卻又在潛移默化之中造就了諸如鄉族組織、幫派仁義式的社會結構。這種二元結構的文化結合體,可以把許多看似相互矛盾、相互排斥的人文因素,有機地磨合和交錯在一起。也許正是這種二元文化結合體,在一定程度上滋生了閩南區域文化及其社會經濟的持續生命力,從而使得閩南社會及其文化影響區域能夠在堅守中華文化核心價值的同時,有所發揚,有所開拓。我們通過對於閩南二元結構文化結合體的研究,應該有助於對於中華文化演化史的巨觀審視。
三、閩南文化是一種輻射型的區域文化。從地理概念上說,所謂閩南區域,指的是現在福建南部包括泉州、廈門、漳州所屬的各個縣市。然而從文化的角度說,閩南文化的概念遠遠超出了以上的區域。由於面臨大海的自然特徵與文化特徵,使得閩南文化在長期的傳承演變歷程中,不斷地向東南的海洋地帶傳播。不用說祖國大陸的浙江溫州沿海、廣東南部沿海、海南沿海,以及祖國的寶島台灣,深深受到閩南文化的影響,形成了帶有變異型的閩南方言社會與鄉族社會,即使是在東南亞地區以及海外的許多地區,閩南文化的影響所及,都是不可忽視的社會現實。因此,閩南文化既是地域性的,同時又是帶有一定的世界性的。在當今世界一體化的趨勢之下,研究閩南文化尤其顯得深具意。

後記

在傳統社會裡,宗族作為基層的社會組織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凝聚著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基於文化傳布的規律,華夏邊緣的閩南匯集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閩南宗族社會留下豐富的遺存,成為影響著當今和未來的文化遺產。並且,這些遺產還融入當代社會而煥發出生機。閩南宗族源遠流長的歷史和有如常青藤的社會脈絡,緊緊地維繫著海峽兩岸。越過如衣帶之水,我們聯袂主編《閩南文化叢書》這本分冊——《閩南宗族社會》,唱和著高山流水的閩南情。

文摘

第一節 祠堂宗族的開端
血緣性的聚族而居,早在原始社會就已經開始。然而,如果同一宗姓只是聚族而居而缺乏組織化和制度化,這種“宗族”實際上只是氏族或者叫繼嗣群體、姓氏群體。以祠堂為主導,以族田、譜牒為輔助,成為明後期及此後組織化和制度化宗族的立基之本。因而,本書在緒論中將明代後期開始逐漸普及的新型宗族,稱為祠堂宗族。建祠祭始祖,是祠堂宗族的開端。
祠堂文化是淵源於原始社會的祖先崇拜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宋代司馬光對於祠堂的歷史變遷做了這樣的概述:“先王之制,白天子至官師,皆有廟。君子將營宮室,宗廟為先,居室為後。及秦非笑聖人,盪滅典禮,務尊君卑臣,於是天子之外,無敢營宗廟者。漢世公卿貴人,多建祠堂於墓所,在都邑則鮮焉。魏晉以降,漸復廟制。其後遂著於今,以官品為所祀世數之差。……唐世貴臣皆有廟,及五代盪析……廟制遂絕。”③從商代,特別是周代開始,即有宗廟之祀,但那是天子、王侯和士大夫的特權。所祀之祖,天子七代,王侯五代,士大夫僅三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