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中-粵東-贛南地區金屬礦床勘查模型與找礦預測

《閩中-粵東-贛南地區金屬礦床勘查模型與找礦預測》是由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廣東省地質調查院擔任主要完成單位,豐成友,張德全,佘宏全,陳祥雲,杜海燕,毛建仁,揭育金,董英君,李大新,曾載淋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閩中-粵東-贛南地區金屬礦床勘查模型與找礦預測
  • 主要完成單位:中國地質科學院礦產資源研究所,南京地質礦產研究所,江西省地質調查研究院,福建省地質調查研究院,廣東省地質調查院
  • 主要完成人:豐成友,張德全,佘宏全,陳祥雲,杜海燕,毛建仁,揭育金,董英君,李大新,曾載淋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10042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1-2-32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摘要
閩粵贛鄰接區地處不同構造單元交接疊加部位,具有複雜的地質構造演化歷史和多期火山岩漿侵入活動,成礦條件良好,找礦潛力巨大,有望獲得找礦突破。本項目研究目標是:配合全國戰略性礦產資源勘查評價工作,採用成礦學最新成礦理論和找礦學最新技術方法,在對工作區已有各類資料進行綜合研究基礎之上,建立重要成礦區(帶)多元信息GIS圖形庫及空間信息資料庫;重點解剖閩中地區鉛鋅銀多金屬礦、粵東地區銅鉛鋅銀銻多金屬礦和贛南鎢錫銀鉛鋅礦,深入研究它們的成礦地質背景、控礦要素配置、示礦信息顯示和成礦規律等,建立閩中裂谷帶以綠片岩容礦的塊狀硫化物礦床和粵東地區“多因復成”銅鉛鋅銀銻多金屬礦床綜合勘查找礦模型,以進一步指導閩西南和贛南重點區段的銅、鉛鋅、銀等礦產的找礦預測,為中國地質調查局下一步部署本區礦產資源調查工作提供科學依據。 幾年來,在主管部門正確領導、專家組悉心指導和協作單位的大力支持與配合下,通過團結拼搏,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最終成果報告被評定為優秀。 取得主要創新性成果有:(1)歸納提出閩粵贛鄰接區三大成礦地質建造、五個區域地質構造演化過程,並界定了閩中裂谷帶的空間範圍;(2)深化典型礦床解剖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礦床成因認識,詳細建立了閩中裂谷帶梅仙式火山岩容礦塊狀硫化物鉛鋅銀礦床、粵東地區“多因復成”銅鉛鋅銀銻礦床和贛南鎢錫多金屬礦床的綜合性成礦模式和找礦模型;(3)套用上述找礦模式,通過化探異常查證、物探方法套用和鑽孔施工等,在贛南銀坑礦田營腦預測區、閩西南樟坑預查區和粵東麻坑預查區取得了顯著找礦效果,首次查明粵東麻坑預查區鋅的賦存狀態,進一步指明了找礦方向;(4)對贛南3個重要礦集區內不同類型鎢礦床開展了鋯石SHRIMP U-Pb和輝鉬礦Re-Os法測年,獲得一大批新的高精度成岩成礦年齡數據,提出贛南地區鎢錫大規模成礦主要發生於中晚侏羅世(集中在150~160Ma)、鎢成礦和與之有密切成因關係的花崗岩類岩體成岩不存在明顯時差(介於1~6Ma)的最新認識;(5)較系統總結了區域成礦規律和主導控礦因素,劃分了成礦系列、成礦亞系列和礦床式;(6)以MAPGIS為平台,建立了全區1∶50萬、粵東梅縣幅1∶20萬和贛南銀坑幅1∶5萬綜合信息數據圖庫;率先利用基於MAPGIS平台的MRAS軟體開展成礦預測,提出5個重點找礦遠景區和10個重點找礦靶區,預測效果良好. 截至目前,該項目已發表(含已接受待發表)SCI論文3篇,EI論文2篇,ISTP收錄論文1篇,中文核心期刊論文4篇,會議論文3篇,SCI引用1次,CSCD資料庫中被引用28次,於地質出版社出版專著1部,獲第六屆中國科協期刊優秀學術論文獎,在2008年於挪威舉行的第33屆國際地質大會分組討論會上做口頭髮言。所取得的各項礦產地質調查和科研成果,對提高閩粵贛鄰接區基礎地質和金屬礦床成礦理論的研究水平,以及指導找礦勘查與評價工作均具有重要意義,並已套用到實際找礦評價中,套用效果和前景良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