閘上村(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下轄村)

閘上村(江蘇省張家港市楊舍鎮下轄村)

張家港楊舍鎮金港鎮江陰市華市鎮的交界處,有一個綠樹成蔭、廠房林立、碧水環抱的村莊,就象一塊翡翠,鑲嵌在美麗富饒的港城大地上。它就是昔日以改天換地、艱苦創業而聞名全省、全國,今日以興辦高新技術企業,走共同富裕而名聞遐邇的閘上村

閘上村現有家庭總戶數761戶,常住人口2655人,外來人口3000多人,下轄12個村民小組,村域面積為2.4平方公里。是全國“首批農村現代化建設試點先行村”、“江蘇省生態建設示範村”、“蘇州市文明單位、“蘇州市綜合經濟實力百強村”、“蘇州市文明村”,還曾於1986年獲得“全國先進黨支部”殊榮。是張家港市十個小集鎮、首批八個黨委村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閘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江蘇省張家港市
  • 面積:2.4平方公里
歷史沿革,民營經濟,企業改革,城村建設,社會建設,老年文化,目標奮進,

歷史沿革

從蔡港市到閘上鎮(即閘上村)的歷史演變:
蔡港位於今楊舍鎮泗港地區西端,以東橫河為界又分為南蔡港和北蔡港。
明嘉靖《江陰縣誌》所載“宋志全景圖”和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山川圖”中都標有蔡港的地理位置,但對於蔡港的形成年代和命名緣由卻無從查考。《宋志全景圖》的圖示說明,蔡港在宋代或更早時期就已形成。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江陰縣丞楚執柔在蔡港與東橫河交會處建一水閘,稱馬師閘。蔡港在宋代就是境內較古老的通江河道。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水軍衛千戶彭成在蔡港口建一龍王廟。永樂十四年(1416年),鄭和第四次下西洋途經蔡港時重修了龍王廟。
明嘉靖《江陰縣誌》“宋志全景圖”標示,在蔡港和東橫河交會處有蔡港市。但在歷代志書中均無有關蔡港市的記載,而在今楊舍鎮閘上村和金港鎮後塍朱家宕村卻流傳著許多關於蔡港街市的傳說。
據傳,宋開寶年間,有一個從蘇北遷居於今閘上村柴頭灣自然村的大富翁李沙,開始以淘沙為業,後以圍圩造田為業,人稱“沙王”(專事圍墾沙田買賣的大亨),家財萬貫。
由於李氏幾代的不懈努力,在蔡港東西兩岸建造起一條蔡港街,街道東起今閘上村斜壩自然村,西至今後塍迎新河上的苗橋附近,長達3公里,最繁華熱鬧的地段在今閘上村方墩自然村一段。
傳說,李沙還開典當,經營鹽業,一直傳到子孫李索手裡,田地家產已不計其數。民間傳有“驢馱鑰匙馬馱鎖,九尺九寸收租簿”之謠。李家共有房屋9048間,其中柴頭灣宅房用於堆放柴草,金角落宅房用於藏放金銀財寶,沿頭巷宅房用於堆放食鹽,另有小金河是養金魚的,馬桶池是倒洗馬桶的等等說法。
後來李索的生意越做越大,為了便利到無錫、江陰等地運貨,還專門打造了幾條大船。南宋慶元年間(1195~1200年),李索派一姓龍的貼身丫頭至蔡港口督造幾十間倉房,家產開始向馬師閘四周發展。這就是今閘上鎮始建的起點。在造房過程中,龍丫頭曾藏寶於馬師閘。
據《暨陽閘上蔣氏宗譜》卷十二《蔣大興、蔣大發二公合傳》記載,有小豬引路在馬師閘旁挖到兩罐金銀珠寶之說,說明當年李索確已向閘上發展以及龍丫頭藏寶馬師閘的傳說。
南宋開禧年間(1205~1207年),一場大火,把長達三公里的蔡港街道焚燒殆盡。
經歷了一場大火以後,李索鬱郁成疾,沒過幾年便病故了。李氏的後人沒有氣餒,他們於南宋嘉定年間(1208~1224年)重建蔡港街市。李氏的後代除經營土地外,還兼營鹽業、典當、染青店等。當時後塍等地的商人也到蔡港批發貨物。
據史料記載: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農曆六月十三日,倭寇為報三十三年四月遭江陰縣令錢錞伏擊慘敗之仇,從海上登入後直竄斜橋燒殺搶掠。
又據許氏宗譜《近川公世傳》記:“有倭千眾自東劫掠而西,奪舟泊於蔡港,縱火焚先生堂室,大小九十餘間,器具百不存一。先生立馬河東,勢不能敵。時六月十三日也。”
當時許蓉為避倭寇襲殺而撤向蔡港。而倭寇千眾自東劫掠而西,奪舟泊於蔡港。說明倭寇在焚劫斜橋後又自東向西追殺至蔡港。在兇殘的倭寇面前,蔡港街豈有不遭焚劫之禍?由此可測,由李索後代重建的蔡港街可能毀於明嘉靖三十四年。
1950年疏浚北蔡港時,閘上村民在北蔡港河底挖到幾口水井,今水井還在該港底。同時還挖到許多石條和罈罈罐罐,均是宋、元、明時期的古物。上世紀50年代,柴頭灣村民在平整土地時挖到五六處磚場地,場地四周有陰井、糞坑,還有宋代的錢幣。2005年,為拓寬張楊公路綠化帶,在開挖蔡港時挖到40×40厘米左右長約五六米的古代楠木方子和楠木矮柱等物。這些都可證明,該處即是宋、元、明時期蔡港街的遺址,最繁華的地段在今閘上村方墩自然村一帶。
明末清初,蘇北一帶的居民陸續在蔡港和東橫河口的馬師閘周圍建宅定居。明末有集。清乾隆年間,宋代狀元蔣靜後裔蔣大興、蔣大發兄弟兩人從江陰南閘遷居閘上,發家興業。
據《江陰縣誌》載:“閘上的東蔣家和西蔣家是閘上最早的創基者。”清光緒年間(1880年前後)閘上形成東街、西街、南街和一個後野場。主街道為東街,在東橫河以北、蔡港以東,有長50米、寬2.5米的石子街;西街店面較少,亦有市面。清代,鎮上糧油交易尤為繁忙,常有安徽合肥等地商人來此經營食油生意。1937年11月,日軍火燒閘上鎮,東街閘上國小、中街及西街幾十間店鋪、民房被燒光,十幾人被槍殺。後因泗港集鎮興起,閘上逐漸冷落。至解放前夕,閘上有米店5家、酒店5家、南貨店1家、茶食店1家、藥店1家、茶館店6家、肉店2家,每天早市趕集人數二三百人。解放後,閘上集鎮逐步得到發展,至八十年代中期,鎮區面積0.03平方公里,人口680餘人。1994年,新建長1500米,寬32米的新閘路,北通張楊公路,南連泗閘路。以後,相繼新建閘上國小、幼稚園、影劇院、書場、集貿市場、老年活動室、衛生服務站、閘上賓館、村委辦公室、白金漢宮大酒店和居民新村。閘上鎮70年代開始創辦社隊工業。80年代以後,工業經濟發展迅猛。21世紀初期,鎮區有通訊電纜、建材、輕紡、化工、印刷、機械製造等工業企業百餘家。至2012年,工業產品銷售收入達到20.11億元。閘上鎮商貿繁榮,有臨街商店百餘家,集貿市場1家。集鎮面積0.45平方公里。

民營經濟

閘上村的工業起步較早,六、七十年代就小打小鬧辦起了隊辦企業,至1983年全村工農業總產值突破千萬元,成為江蘇省十個產值超千萬元村之一,八四年又成為沙洲縣第一個工業產值超三千萬元村。八六年六月中共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務院副總理喬石曾到閘上村視察村辦企業情況,並參觀了農民新居,給予了高度評價。同年12月該村黨委書記趙阿盤曾光榮地出席了“全國先進黨支部和優秀共產黨員事跡經驗交流會”。閘上村成為改革開放富起來的一面紅旗。94年底成立的江蘇閘上集團先後獲得了“中國最大500家鄉鎮企業”、“農業部全國1000家最佳經濟效益鄉鎮企業”、“全國出口創匯先進鄉鎮企業”等榮譽稱號。2003年閘上村又建辦了1200畝的民營經濟小區,有工業企業100餘家,生產電纜、建築管樁、化纖、紡織、電子、混凝土、機械、保溫材料等多種系列產品。閘上村通過不斷加快發展個體私營經濟,村級經濟總量逐年攀升。2012年全村共完成工業銷售收入22.41億元,村級可用財力1132萬元。工業發展了,人民民眾的收入也提高了,2012年全村農民平均年收入達23726元。

企業改革

站立在改革開放的潮頭,閘上村不僅強了村莊,也富了村民。先富起來的閘上人如今有的辦廠,有的經商,日子大多過得十分富足。偉益電子有限公司是閘上村的一家私營企業。在這座花園般的企業里,記者見到了主人姚佰芬,她告訴記者:“我們這個廠是2000年辦的。象我們這個廠村裡有好多家,大概80多家了。有的是自己辦的,有的是合夥辦的。村里相當支持,一直鼓勵我們私人辦廠。”
富裕後的閘上村從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就開始大力發展科教文衛事業。他們辦學校,蓋醫院,裝電話,通自來水,開通有線電視,各項社會事業都走在了蘇南農村前列。為了讓村民們住上寬敞的樓房,村里給蓋樓房者贈送樓板。在各項政策的扶持下,閘上老年人更是歡度自己的幸福晚年。
村民沈鳳民和他的老伴都已70多歲。老人告訴我們,由於村里為老年人發退休金,他們早就過上了衣食無憂的晚年生活:“我們現在靠大隊,到年底有勞保發。公婆兩個有2000元錢,加上土地補償,一年有4000元左右。夠用了。蔬菜自己種,不用買,買點葷菜,問題不大。”

城村建設

與此同時,閘上村積極推進小集鎮建設步伐。先後建有菜場、國小、加油站、液化氣站、老年活動中心、公墓及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的沿街商業房。2006年投資1000多萬元建造了建築面積達1.3萬平方米的商住樓一期工程及閘上集貿市場。2012年投資300萬元改建閘上老年公寓。2013年投資1200萬元建造5000平方米商住樓。閘上村的各項事業都得到了飛快發展。村民100%參加合作醫療、養老保險,老年活動中心、社區衛生服務室、籃球場、圖書室、休閒廣場、健身場地等一應俱全。特別是自06年起閘上村先後投入700多萬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建了三個新農村建設示範點。2012年還創建了“省三星級康居鄉村”柴頭灣宅基和“村莊整治一星級重要視窗”七房巷宅基,大力改善了農村生活環境,提高了村民的生活質量。

社會建設

此外,閘上村每年都投入近三百多萬元用於福利事業建設,年年讓老百姓得到實惠,年年讓民眾感受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帶來的喜人變化。一是讓老年人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閘上村自一九八四年以來每年都給男年滿五十七歲、女年滿五十三歲的村民發放生活費,還給八十歲以上的老年人發慰問金,對年滿一百虛歲的老壽星每年發五千元慰問金,這項福利一直延續至今,並逐年有所提高。另外逢節過年全村凡六十歲以上老年人都會收到村里發放的節日費、慰問品。閘上村歷年來多次組織全村老年人到北京、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揚州、鎮江、杭州、常州、南通、淮安等地旅遊參觀;二是努力增加村民收入。2005年3月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後,積極推進資本運作,不斷最佳化集體資產,特別是通過加快推進三產發展來多渠道增加合作社的收入,增加村民的股份分紅,05年至今共向村民分配紅利412萬元;三是對困難戶、重病家庭給予救濟、救助。07年9月村里成立了江蘇省首家村級慈善基金會——張家港市閘上慈善基金會,基金會在安老、慈孤、扶殘、助學、賑災等方面開展了很多工作。自成立以來,共向本村及其它地區的貧困學生、重疾病人員發放救助資金40餘萬元。基金會還建立了愛心超市,每月向本村困難民眾發放購物卡,供他們選購必需的生活用品。每年春節前,都會慰問一批困難戶,送去關懷和溫暖。閘上村領導班子多年來一直都是把民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想民眾所想,急民眾所急,切切實實地為老百姓辦事,贏得了民眾的交口稱讚。閘上的村民變得更團結,民風也變得更和諧了。

老年文化

為豐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2002年,閘上村易地興建了這座設施齊全的老年書場。從那時開始,每天下午來書場聽書,就成為閘上老年人生活中的一件樂事。
不僅一年365天可以聽書,每年春天,老人們還可以享受到一次免費旅遊。近5年來,閘上老人的足跡已遍布杭州、上海、蘇州、無錫、鎮江、揚州等地,外面的精彩世界,為老人們的晚年生活增添了一抹亮麗的色彩。

目標奮進

如今,當你漫步在閘上街頭,一定會心曠神怡。那一座座、一排排高樓,有的玲瓏俊雅,有的氣勢恢宏;寬闊的道路兩旁,店鋪、廠房鱗次櫛比,置身其間,儼然是一個現代化的小城鎮。然而發展永無止境,勤勞智慧的閘上人民,正壯志滿懷,繼續發揚激流勇進的創業精神,朝著一個又一個更新、更高的目標奮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