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號驅逐艦

開封號驅逐艦

開封號驅逐艦(舷號:109,簡稱:開封艦),是中國海軍隸下的一艘飛彈驅逐艦,是中國自行設計建造的第一型051型驅逐艦中的一艘。

開封號驅逐艦與同時期世界主流驅逐艦比較,無論是裝備水平、航電系統等各方面作戰能力存在明顯差距,但為中國海軍裝備建設累積了寶貴的經驗和成果。

開封號驅逐艦由中國大連造船廠製造,1982年服役中國人民海軍北海艦隊。1991年接受了第一次現代化改造,1990年代末進行第二次改裝,2019年5月16日退役。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開封號驅逐艦
  • 英文名稱:Kai Feng destroyer 
  • 前型/級:051型驅逐艦 
  • 次型/級052型驅逐艦 
  • 研製時間:1967年-1979年 
  • 服役時間:1982年12月25日 
  • 國家:中國 
  • 艦級:051D型驅逐艦 
  • 建造單位大連造船廠 
  • 艦型:飛彈驅逐艦 
  • 下水時間:1979年11月3日 
  • 退役時間:2019年5月16日 
發展沿革,研製背景,建造沿革,服役歷程,技術特點,設計特點,艦型結構,動力系統,武器系統,艦電系統,性能數據,總體評價,

發展沿革

研製背景

中國建國初期,海軍基於國家現實經濟和科技狀況,奉行“空、潛、快”方針,即發展戰鬥機、潛艇、快艇。所以水面艦艇部隊大量裝備的是輕小型快艇、護衛艇,缺乏大型驅逐艦、護衛艦。
中國07型鞍山級驅逐艦中國07型鞍山級驅逐艦
中國海軍當時主力驅逐艦是被稱為“四大金剛”的07型驅逐艦,以及4艘二戰前期英國和日本建造的老式驅逐艦。無論是數量還是艦載武器技術水平,都沒有能力保障核潛艇在領海線到大陸架之間廣闊海域不遭到反潛襲擊。因此中國建造第一代驅逐艦的主要宗旨是建立領海到第一島鏈的制海能力。
20世紀60年代中期,位於南海的多箇中國主權島嶼遭到侵占,當時中國海軍缺乏控制這些邊遠領土和領海的能力。雖然60年代中期建造了037型獵潛艇用於南海巡邏,彌補承擔全國領海警戒巡邏的062型護衛艇噸位小和適航性差,也只能抵達西沙群島海域,更遠的主權島嶼依舊處於失控狀態。1966年後,中國65型護衛艦開始服役,雖然適航性和1700噸的滿載排水量可以滿足南海邊遠海域的巡邏,但是武器系統只有火炮和反潛火箭深彈,在設計之初已經性能落後。中國海軍對65型護衛艦也僅僅作為一種嘗試和過渡型號,並未準備大批量建造。因此,只有裝備更大噸位的驅逐艦,才能進一步加強對南海的控制。
台灣海軍漢陽驅逐艦台灣海軍漢陽驅逐艦

建造沿革

籌備規劃
1957年,中國獲得了部分56型驅逐艦技術設計圖紙資料。與此同時,海軍還成立了研究機構,開始驅逐艦研製方案的探討工作。1959年2月,海軍提出研製新型飛彈驅逐艦的構想,第一機械工業部船舶產品設計院一室於當年年底完成了草圖設計,在此基礎上,海軍科研部提出了研製飛彈驅逐艦的戰術技術要求。考慮該戰術技術要求較先進,一時難於研製出來,蘇聯56型艦動力裝置國內研仿工作已作安排,提出了驅逐艦的研製工作分三步走:(1)利用蘇聯轉讓的56型技術設計艦體為基礎,加裝飛彈發射裝置,總布置作適當修改;(2)將現役07型艦艘兩門主炮、後魚雷發射裝置1座拆除,改裝飛彈發射裝置進行發射試驗,以取得經驗;(3)在第一、二步研製工作取得經驗的基礎上,研製新型飛彈驅逐艦。
1960年初,當國產飛彈驅逐艦的設計方案剛剛提出時,恰逢中蘇關係惡化和三年自然災害,多方面的原因導致對驅逐艦的研製未能列入計畫,中國海軍只能以“四大件”(主機、主炮、鋼材、飛彈)先行研製的方式,開始了國產第一代飛彈驅逐艦的漫長研發之路。考慮到驅逐艦研製技術複雜,耗資也大,設備仿製周期長,對重大設備需作預先安排的特殊要求,海軍領導在多方支持下,徵得總參謀部同意,在國家財力極度困難的情況下,於1962年撥出800萬元經費用於驅逐艦關鍵配套設備的仿製。
051型驅逐艦首艦交付狀態示意圖051型驅逐艦首艦交付狀態示意圖
1965年初,已掌握核子彈製造技術的中國下決心發展洲際飛彈,但這種飛彈的射程超過中國陸地國土範圍,一旦進行實彈試驗,就必須射向遠海。而洲際飛彈的數據測量與飛行姿態觀察,光靠地面無線電測量的話精度還不夠,必須出動海上測量船。到1965年底,各項仿製設備取得了不同程度的進展,為1966年驅逐艦正式上馬奠定了基礎。
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曾用舷號223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曾用舷號223
1966年,為適應洲際運載火箭海上試驗護航警戒任務的需要,國防科委、國防工辦根據中央軍委有關決定,組織六機部、海軍、有關工業部和研究院對051型驅逐艦進行型艦論證和設計研究。由七院七零一所承擔總體設計任務,李復禮、潘鏡英等主持設計工作。。
1967年4月,中央軍委第64次常委會批准了“海軍裝備科研‘三五’計畫”。從此,飛彈驅逐艦及其各項配套設備的研製列入國家計畫,正式開展工作,並於當年完成總體技術設計及審查後的修改,最後形成了總體方案。1967年完成技術設計後,同年5月開始施工設計。
1967年6月,國家計委、國防土辦、國防科委審查、批准了第一代飛彈驅逐艦的總體技術設計方案,隨即全面展開了總體施工設計和設備研製。
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下水051型驅逐艦首艦濟南艦下水
自行建造
1968年,首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工建造。
1968年12月,研究、設計部門又會同大連造船廠在現役驅逐艦上臨時加裝艦對艦飛彈。根據海軍的要求和通過多種方案的對比、優選,最終確定了“品字形”、三聯裝、直接吊裝飛彈的方案,並由七一三所謝憲章、姚躍濱為主負責設計。同時打破了當時流行的發射裝置與飛彈裝填裝置分開設定的方式,選定了結構緊湊,占據面積小,操作方便,裝彈時間短的設計方案。
後續發展
20世紀80年代初,經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對051型驅逐艦進行現代化改裝並研製改進型。1983年,七院組織701所、709所、716所和724所,進行051型飛彈驅逐艦改進型艦載作戰系統的方案論證,701所為主要技術責任單位。
105號濟南艦改進狀態示意圖105號濟南艦改進狀態示意圖
中國海軍根據051型驅逐艦服役後,發現的問題和新技術發展、作戰需求變化,在051型驅逐艦後續建造服役期間,對該型艦不斷進行改進改型和技術升級,系列型號包括051原型,051D型,051Z型,051DT型,051S型,051G1/G2型。其中051D型驅逐艦是正式定型,並開始批量建造的第二批次艦(D代表定型)。1976年以後,自108艦起,051D型艦先後共建造6艘,該型艦重點是糾正改進基本型在建造、使用中暴露的問題。最主要的改動是以雙37毫米艦炮代替了雙57毫米艦炮。原雙57毫米炮的射速不高,最終被放棄。而之前建造的051型艦,在後來的返廠維修中,拆除了雙57毫米艦炮,改裝雙37毫米炮。除艦炮之外,051D型的改變還有40多項,包括雷達系統,反潛電子指揮系統,無線電通訊系統,衛星導航系統和海上補給系統等。後改用“海鷹-1甲”反艦飛彈,飛行高度降低到50米,採用頻率捷變技術制導雷達,射程提高到95千米(51海里)。
051驅逐艦吊裝海鷹反艦飛彈051驅逐艦吊裝海鷹反艦飛彈
1977年10月28日,開封號驅逐艦在大連造船廠開始建造, 1979年11月3日下水,1982年12月25日交付北海艦隊使用,多做為武器試驗艦用。

服役歷程

1980年代中期,開封艦開始被選作測試新裝備的平台,中國於1987年與法國湯姆遜公司簽署協定,購進了兩套法國湯姆遜海響尾蛇艦空飛彈系統。1989年10月-1990年12月,開封艦接受了第一次現代化改造,拆除了後部2座57毫米高炮,安裝了一座法國湯姆遜CSF公司的八聯裝“海響尾蛇”(Crotale)防空飛彈發射架(備彈32枚)。
109開封號飛彈驅逐艦109開封號飛彈驅逐艦
1991年,開封艦完成改裝,被稱為051DT型艦,這是051型級艦第一次嘗試提高其防空性能。
1999年,開封號又一次接受了改造,改裝後其反艦、防空能力大大提高,成為旅大II(051G1)型。
2019年5月16日,開封艦與大連號驅逐艦遵義號驅逐艦桂林號驅逐艦同時退役。

技術特點

設計特點

051型驅逐艦是中國海軍布局最為緊湊成熟的驅逐艦,繼承蘇聯“科特林”級驅逐艦設計。在對“科特林”級的少量改進和變更,使得”旅大”級的設計在短短的幾年時間內完成,並很快建造投入服役。70年代蘇聯和美國海軍驅逐艦經常在中國大陸領海線外活動,051型驅逐艦憑藉大射程的飛彈武器,可以在遠處對其進行跟蹤和監視。在離大陸海岸線600千米範圍內近海作戰的驅逐艦,由於受到岸基航空兵支持,並不強調艦載防空武器系統,所以051型驅逐艦初期沒有裝備強有力的艦空防禦系統。該型艦對海攻擊能力強,續航力大,並有較強的反潛和防空能力。艦上裝有高參數大功率蒸汽動力裝置,配備有飛彈武器系統,火炮武器系統,反潛武器系統,以及聲納、雷達、通訊、導航設備和作戰指揮與武器控制系統等。這是當時中國研製的最大噸級的水面戰鬥艦艇。
海鷹-1反艦飛彈發射海鷹-1反艦飛彈發射

艦型結構

“科特林”級驅逐艦是蘇聯海軍奉行近海防禦和掩護陸軍瀕海側翼為作戰使命的驅逐艦,因此在適航性和居住性上並不適應遠洋航行。中國海岸線沒有蘇聯那樣的浮冰帶和永久冰緣阻塞,是南北連綿緯度變化很大的不凍海域,從靠近赤道的曾母暗沙到北緯42°以上,而且根據國家核戰略取向,驅逐艦還有在北太平洋海區活動的需要。因此051型需要具備適合各種海區的性能。051型有一個比“科特林”級大很多的前後艦橋,使得能夠安裝更多的設備和有更大的室內作業空間,以避免各種氣候和海況對執勤的影響。後煙囪前的甲板室上布置了備用艦橋和操舵室,防止主艦橋中彈通信和航海操舵等機構遭到破壞後,整艘艦失去指揮。此外051型較“科特林”級增大了排水量。以制海作戰為主要使命的051型051型驅逐艦確定海鷹-1反艦飛彈系統時。當1970年051型驅逐艦服役時,其反艦作戰能力已經超過了40年代的戰列艦。6枚射程達50千米的“海鷹”1型反艦飛彈能夠在大口徑海軍艦炮射程2倍距離外,徹底摧毀所有類型的水面艦艇目標。。
109號驅逐艦109號驅逐艦
051型的水密隔艙劃分不合理,而且設計上沒有注意隔艙管道和纜線過孔的處理,一旦中彈可能導致水密隔艙這些部位出現破裂,火災會使纜線過孔變成漏孔。可見早期的051型設計抗損和抗沉性不佳,這是因中國設計隊伍缺乏經驗所致。此外051型艱苦的居住環境也倍受批評,艦艇的居住性設計被簡化,不利於水兵保持良好生理狀態進行各種氣候條件下長時間海上執勤。不過這些並沒有被當時設計部門注意。

動力系統

051型驅逐艦裝備兩台大功率蒸汽透平機,4台鍋爐,18台蒸汽輔機和27台電動輔機,組成了軍艦的推進系統。要在狹窄的機艙空間內緊湊合理地布置好這些機械設備並使其協調工作是不容易的。開始設計的風道迸風阻力太大,兩台透平鼓風機安裝得太近,致使鍋爐供風量不足,20隻油頭不能充分燃燒。因此,首艦試航時,主機的最大轉速達不到額定值,影響了航速。為解決這一間題七零一所在中華造船廠、杭州汽輪機廠協作下,製成幾種不同類型的風道模型,從試驗著手進行阻力分析,改迸導流帽線型和風機間距離,採取減少渦流損失等措施,解決了兩颱風機的搶風現象,使鍋爐全部油頭能完全燃燒,艦的航速也達到了設計指標。
日本記者拍攝051驅逐艦對峙蘇聯海軍巡洋艦日本記者拍攝051驅逐艦對峙蘇聯海軍巡洋艦

武器系統

開封號驅逐艦最初裝有2座76式雙聯裝130毫米/58倍口徑艦炮,射程29千米,射速17發/分鐘;2座雙聯裝共8門中國產57毫米高炮;3座67式雙聯裝37毫米半自動炮(射高8.5千米,射速180發/分鐘);2座三聯裝海鷹-2反艦飛彈(射程95千米)發射裝置;2部FQF-2500型12管反潛火箭固定發射器,4個深水炸彈發射器以及深彈投放架2座,艉部2道水雷布雷軌道,可攜帶38枚水雷。
109開封號飛彈驅逐艦109開封號飛彈驅逐艦
開封艦於1989年10月-1990年12月接受第一次現代化改裝時,拆除了艦艉主炮後部的2座57毫米高炮,安裝了一座法國湯姆遜CSF公司的八聯裝“海響尾蛇”(Crotale)防空飛彈發射架(備彈32枚),該飛彈採用無線電指令制導+被動紅外製導;2.4馬赫,射程13千米;戰鬥部重14千米。為配套設施,同時改裝了法國引進的湯姆遜-CSF TAVITAC作戰數據系統、“海虎”雷達,從英國引進的通訊系統等設備。DRBC-32ECASTOR-II(海狸II型)火控雷達,塔維塔克C3I系統。1991年完成,由於空間有限,艦上未安裝自動裝填系統,飛彈由人工裝填。
開封號1999年號再次改裝,用76A自動37毫米高炮換下了手動37毫米高炮,用16枚(4座四聯裝發射架)鷹擊-83反艦飛彈換下了6枚海鷹-2飛彈,該飛彈採用主動雷達制導,0.9馬赫,射程120千米,戰鬥部165千克。而且還安裝了新的火控雷達、干擾彈發射器和新的指揮控制系統,包括360型搜尋雷達,342型、344型火控雷達等。加裝兩座7424型三聯裝324毫米反潛魚雷,發射魚7型反潛魚雷,A244S“白頭”魚雷,反潛,主/被動尋的,30節時速,射程6千米,戰鬥部重34千克。
反艦飛彈
051型驅逐艦上最大的創新就是飛彈發射裝置。1959年服役的蘇聯海軍58型“肯達”級輕型巡洋艦安裝了旋轉仰俯飛彈發射裝置,不過這種裝置是用於發射“柚子”遠程反艦飛彈,無論尺寸和布置方式,都不適合滿載排水量只有3670噸的051型,即便在蘇聯海軍5800噸的“肯達”級巡洋艦上也造成了穩性降低的問題。051型在相當於“科特林”級驅逐艦布置五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裝置的位置布置飛彈發射裝置,雖然“海鷹”1號飛彈尺寸大,但長度小於533毫米的熱動力直航魚雷。通過品字型布置3發飛彈的方式,解決了飛彈翼展占據橫向空間過大造成布置多發飛彈的困難。051型驅逐艦的飛彈發射箱內部定向器,電纜布置等等,都與60年代初期的中國海軍的021型飛彈艇相同,這樣降低設計風險,技術可行性可靠。這種發射裝置缺點是只能進行較大舷角的射擊,需要驅逐艦在攻擊前偏轉側舷。實際上轉動發射架能夠提前調整發射架射擊角度。作戰中目標還沒有進入飛彈射程就早已進入了“旅大”雷達截獲距離,驅逐艦可以把握時機進行偏舷射擊,況且反艦飛彈1975年後增加了射面指令,能夠在發射裝置的定向器射向基線與瞄準前置基線夾角很大的情況下開火,飛彈升空後自動轉向瞄準前置點方向。
主炮系統
051型驅逐艦上的艦炮口徑和布置方案都在模仿“科特林”級,不過當時沒有相應的雙聯裝130毫米艦炮可以選用,在結構上與“科特林”級艦炮相近的是50年代引進仿製的66型130毫米海岸炮。中國設計051型時,在66型海岸炮基礎上加以改進是較為穩妥的方案。但是中國沒有能夠安裝在炮塔上的小型炮瞄雷達,最終對海和對空解決辦法是由炮塔右側的光學矢量瞄準裝置進行瞄準,而對海面目標射擊則由艦橋上的343型校射雷達和光學指揮儀控制炮塔隨動射擊,與此同時補充研製了火炮穩定系統和揚彈系統。1976年這種由海岸炮改裝發展而來的艦炮才最終定型為76式,並已經在051型驅逐艦上使用了5年以上。
051型驅逐艦艦炮051型驅逐艦艦炮
防空火炮
051型驅逐艦的設計並沒有真正引入反艦飛彈時代的防空觀念,還是以打擊戰鬥機一類的空中目標為主要作戰對象。由於中國國內除高射炮以外,尚無新型艦空飛彈武器系統,因此選擇61式自動雙聯裝37毫米和61式雙聯裝25毫米艦炮是必然的。開封艦的前後加班室和後艦橋兩側平台上各裝有1門37毫米自動高射炮,這樣能夠在驅逐艦各個方向都至少有一座雙37炮殺傷區,兩舷能夠由3門雙37毫米炮的構成相互重疊殺傷區,雙37毫米自動炮有雷達和指揮儀控制。
雙37毫米機關炮雙37毫米機關炮

艦電系統

開封號驅逐艦裝有1部“眼罩”354對空搜尋雷達,1部“細網”對海/對低空搜尋雷達,1部“網眼”遠程對空警戒雷達,1部“海王星”導航雷達,1部黃蜂頭(Wasp Head又稱"WokWon")343火控雷達(用於130毫米艦炮),1部方結352火控雷達(用於HY-2反艦飛彈),高桿(High Pole)A敵我識別裝置,ZKJ-4作戰控制指揮系統。
艦載雷達
20世紀50年代起,中國海軍的防空體系一直奉行水面艦艇與岸基航空兵協同的作戰思想,在設計051型驅逐艦的時代,同樣是這種體系思想。在這種作戰樣式中,海岸雷達、岸基作戰飛機和水面艦艇共同構築從海岸線向遠海伸延的防禦帶,增加海岸要地的防空縱深。岸基航空兵主要承擔水面艦艇防空武器射程以外的攔截和進攻,驅逐艦一類的大型水面艦艇則作為海岸警戒雷達的延伸和地平線天線盲區的補盲。中國驅逐艦還承擔掩護戰略飛彈核潛艇穿越島鏈,從大陸架進入太平洋深海的使命,這些海區處於台灣和日本之間,恰好出於大陸航空兵戰鬥機的最大作戰半徑邊緣,造成大陸基地起飛的戰鬥機在大陸架邊緣的作戰空域留空時間不足,難以為驅逐艦提供持續的巡邏警戒掩護。在戰鬥機最大作戰半徑附近配備驅逐艦,能夠獲得遠程空情通報,及時指揮調度,充分利用在最大作戰半徑附近少得可憐的留空時間。
051型驅逐艦試裝的海響尾蛇艦空飛彈051型驅逐艦試裝的海響尾蛇艦空飛彈
解決以上兩個需求的主要辦法是為驅逐艦配備遠程對空警戒雷達。051型最早配備的遠程對空警戒雷達是高空作用距離達380千米以上的515型UHF波段雷達,該波段能夠沿海面伸延到水天線以外一段距離,因此對超低空目標探測距離也較微波波段雷達稍遠,據稱對50米高度飛行的低空目標作用距離可達60千米,但是515的距離誤差較大。通常遠程對空警戒雷達轉速為每分鐘6至12圈,數據刷新率不滿足對60千米內高速超低空目標的警戒要求,容易造成2次接觸間隔時間內目標突入距離大的危險情況,因此驅逐艦通常要同時配備轉速高達每分鐘12至24轉的對海和低空近程搜尋雷達,補充水天線通視範圍內的快速搜尋。051型驅逐艦上安裝354型雷達充當對海和對低空目標警戒手段。
109號驅逐艦109號驅逐艦
515和354雷達都是只能探測目標方位和進行測距的二坐標雷達,不能提供目標高度參數。對於攔截超低空目標來說,目標的高度參數並不重要,因為目標在遠距離上貼近水面,處於光學指揮和瞄準器材的視場內,只要器材對準方位能夠很快捕獲。高空目標則需要在雷達指示方位上進行俯仰搜尋才能確定目標位置,從而控制武器系統瞄準。而051型驅逐艦主要靠光學射擊指揮儀和342炮瞄雷達完成對目標的俯仰搜尋。
20世紀60年代的防空作戰觀念中,依舊偏重對中高空目標的打擊。因為無論是作戰飛機和當時的反艦飛彈,都是採取300米以上高度飛行。客觀世界對攻防雙方都是平等的,超低空使得驅逐艦防空雷達視界受水天線遮擋,同樣也遮擋戰鬥機的雷達搜尋視界。而且當時自動駕駛儀回響速度和冗餘以及感測器精度也不能可靠保證戰鬥機進行長時間的超低空飛行,因此航空兵在進行反艦作戰時,通常採取中高空飛行,在接近目標後才進行各種機動。這樣使得驅逐艦雷達遠程截獲目標的幾率大大增加。

性能數據

艦體參數
艦長
132米
艦寬
12.4-12.8米
吃水深度
4.6-4.97米
標準排水量
3190-3250噸
滿載排水量
3536噸
3670噸(最大)
航速
32-36節
續航力
2970海里/18節
3640海里/14.5節
艦員編制
280-318人(軍官45-50人)
傳動
雙軸
動力系統
2台鍋爐, 2台蒸汽輪機,72000馬力

總體評價

051型驅逐艦其水平僅僅相當於20世紀50~60年代裝備,主要問題為:缺乏有效的防空、反潛火力;結構設計落後,整個艦體防水隔艙少,機艙之間也缺乏足夠的防護,設計抗沉和抗損性不佳;沒有完善的空調設備與核生化三防系統;通信與電子設備落後,早期型號沒有綜合作戰指揮中心;全艦噸位過小,艦的長寬比大,對剛度、強度帶來不利,適航性不佳;人機界面和居住性欠佳,機爐艙溫度高,沒有餐廳,生活條件非常艱苦等。該級艦雖然技術水平不高,但結束了中國海軍依賴國外廢舊艦艇的時代,使中國海軍獲得了中大型艦艇的設計使用經驗,為日後設計更大型的艦艇奠定基礎。
艦上的火箭發射器艦上的火箭發射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